学习毛主席关于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

1960-08-20 05:12陈道源
中国青年 1960年7期
关键词:重工业国民经济毛主席

陈道源

以农业为基础是毛主席关于农业问题的一贯思想的新发展

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和一整套同时并举的方针指导下,1958年和1959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得到了高速度地按比例地发展。从工业和农业来看,1958年工业增长了66%,农业增长了25%;1959年,工业增长39.3%,农业增长16.7%。从工农业增长速度的比例来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四比一,1958年为二点六五比一,1959年为二点三五比一。这就是说,农业的增长速度比工业相对地提高得更快一些。这个情况,说明了一个新的重要的理论问题。

党中央和毛主席从我国是个大农业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这个具体情况出发,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中,始终强调农业和迅速发展农业的极端重要的意义,正确地处理了农业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系。在民主革命时期,毛主席指出:“消灭封建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就给发展工业生产,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任务奠定了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主席又进一步指出,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随后又明确地提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并举,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等方针。在去年,毛主席更进一步地提出并阐述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理论。这一理论,是毛主席关于农业问题的一贯思想的新发展。我国两年来的连续大跃进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这个真理。事实告诉我们,农业发展了,一切经济工作更加好办了,加快农业的发展,是高速度地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的中心环节。

以农业为基础是由农业本身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是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大家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产品直接关系着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的不断进行。可以这样说,农业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六分之五的国家里,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以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农业经济占着相当大的比重。全国人民吃的、穿的和用的绝大部分是由农业生产出来的。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农产品和利用农业原料进行加工的产品,在全部消费资料总产值中占85%,1958年仍占80%。在全部消费资料中,吃的约占65%,穿的约占13%,用的约占22%。可见,农业生产对保证全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特别对五亿多农民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业发展得快一些,人民的生活就可以改善的多一些,农业发展得慢一些,人民的生活就可能改善得少一些。

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工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前提。这是因为:第一,农业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如轻工业中的纺织、造纸、食品、制革、油脂等部门的原料,主要来自农业。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部门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占48路左右,而在轻工业总产值中则占85%左右;1958年,农业在工业总产值中仍占36.4%,在工业总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部分约占80%。我国工业中轻工业在1957年占51.6%,1958年仍占42.7%,因此,不迅速发展农业,工业就不可能得到足够的原料,工业就不可能迅速地发展。第二,农业为工业提供劳动力。工业生产的发展,一方面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另方面也要不断增加劳动力。几年来我国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许多工矿企业中的工人,主要是从农村来的。两年来全国增加了将近二千万职工,其中大部分来自农村。毛主席早就说过:“农民——这是中国工人的前身。将来还要有几千万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工厂。如果中国需要建设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很多的近代大城市,就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长过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实践,完全证实了毛主席这一英明论断。第三,农业是工业的主要市场。我国是个大农业国。农业生产的需要和五亿多农业人口生活的需要,对于工业,无论轻工业或重工业都是一个广阔的市场,这个市场,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最大的国内市场。据统计,轻工业产品大约有70%是在农村销售的,重工业产品如农业机械、化学肥料、交通运输工具、建筑材料、燃料等等,主要或大部分也是在农村销售的。随着我国农村技术改造的推进,毛主席说的“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论断,将会更成为突出的事实了。

农业生产也是国家资金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国家建设资金的积累,一方面来自工业生产,依靠工人阶级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等等得来;另方面也要依靠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全部国家财政收入中,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而得到的各种收入,占相当大的比例。可见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国家资金的积累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切情况和事实,清楚地表明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毛主席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思想,正是从这些基本事实出发的,并已经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所证实。

我国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充分表明了农业的发展影响并且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我们拿农业和工业的情况来看,一般说来,凡是头一年农业增长较快,向工业部门提供的原料较多,下一年工业发展的速度较高;反之,头一年农业增长较慢,向工业部门提供的原料较少,下一年工业发展的速度较慢。比如:1952年农业增长15.3%(以上年为100的增长百分数,下同),1953年工业增长30.2%:1954年农业因灾减产,只增长8.3%,1955年工业就只增长5.6%,19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增长25%,1959年工业增长39.3%。这种情况,非常明显地表现了农业对工业的制约作用,工业的发展必须要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同时,我们都知道,农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两个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发展速度和比例关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既然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自然农业也就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在我国经济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是实际存在并且充分显示出来了的。所以党中央和毛主席一贯重视农业并正确地处理了农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系,从而使农业的发展适应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连续跃进的新阶段。一方面,工业的迅速发展要求农业提供更多的粮食、原料和劳动力,另方面,农业本身(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也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还比较落后,农业使用的工具主要还是手工工具和畜力工具,因而占用的劳动力比较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产量一般也还不高。这种状况的存在,就使得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实质,就是农业基本上还是手工操作的状态同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的发展不相适应。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党中央和毛主席最近强调地提出加速实现农业技术改造,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的指示,正是抓住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实现农业机械化,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的面貌,使我国的工业和农业逐步地建立在同一的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以保证工农业持久地相互适应地发展,也就是使农业更好地发挥其基础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更大更全面的跃进。

以农业为基础是长期的根本的方针

有人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农业还是落后的,农业同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之间不相适应,才强调农业的重要,才提出以农业为基础;而当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解决了它同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以后,以农业为基础就没有什么必要了,由此认为以农业为基础只是一个暂时的权宜之计,而不是长期的根本方针。

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因为哪一个国家的农业落后和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才强调它是基础,或者它才具有基础的意义。农业所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由农业本身的固有的自然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农业劳动的对象主要是土地,农作物是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马克思说:“土地是一切生产与一切存在的源泉”。“土地是人本来的食料仓,又是他本来的劳动手段的仓库。”因此,不管农业有了多么大的发展,它总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存在的基础。因为,很明显,社会生产是不断进行的,社会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农业发展了,必然促进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等部门的发展,而这些部门的发展,又对农业提出更多更大的需要,农业适应这种需要的过程,就是农业本身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生产不断进行,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将来共产主义建设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而农业愈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巩固,作用愈充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就有了愈益牢固的基础。因此,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以农业为基础的必要性不是越来越小了,而是越来越大了。农业和国民经济的这种关系,也是一种川流不息,万古常青的辩证法发展的过程。

在我们这样一个土地辽阔,人口众多,而现在还是“一穷二白”的国家里,以农业为基础来发展国民经济,绝不是暂时的方针。我们不能设想一个国家,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国家,可以不发展农业,或者不以农业为基础,而用机器、设备等工业品和其他什么东西去向别人换取粮食和原料来维持本国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生产的需要,这是绝对不可能办到,也是不容许这样办的。所以以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不是暂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根本方针。只要农业作为一个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农业就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将来科学研究如果发达到了可以用别的什么方法来生产粮食和原料,用新的部门来取代农业,农业已经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而退出社会物质生产范畴,退出人类历史,那时,就不仅不是基础,而是它的存废问题了。当然,这是另外的问题了。

以农业为基础和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的

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以农业为基础来发展国民经济,这并不否认、排斥或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我们党的一条坚定不移的方针,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马克思主义扩大再生产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生产主要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第一部类生产的产品是为了满足第二部类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为了使社会生产在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第一部类生产的增长速度应该快于第二部类生产的增长的速度。即生产资料的生产主要是重工业部门,因为,重工业是保证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只有重工业优先发展了,农业、轻工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其他各部门才能获得必需的技术装备,才能促进这些部门和整个国民经济的不断高涨。反过来看,如果不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各部门得不到技术装备,那么,不仅农业的技术改造不能实现,农业不可能迅速发展,而且整个国民经济也就不可能高速度发展了。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国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高速度地发展生产力,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毫无疑义的。

但是,农业并不单纯地消极地依赖重工业,农业对重工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农业技术改造的推进和实现,必然向重工业提出巨大的需要,要求重工业提供大量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载重汽车、电力、燃料和其他各种农业生产资料,从而推动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当重工业满足了这种需要,以现代化的技术把农业装备起来以后,农业劳动生产率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就会成倍、几十倍地增长,这样,农业就可以为工业提供更多的粮食、原料和劳动力,使重工业的发展获得了更加坚实可靠的基础,这是农业的基础作用在重工业这一部门内的具体表现。这一点,毛主席给了我们明确指示,他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部门——重工业,它的拖拉机的生产,它的其他农业机器的生产,它的化学肥料的生产,它的供农业使用的煤油和电力的生产等等,所有这些,只有在农业已经形成了合作化的大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才有使用的可能,或者才能大量地使用。”因此,“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为重工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迅速发展农业,二者是互为条件,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的。可以这样说,没有现代化的工业,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反过来,没有现代化的农业,没有农业的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高速度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加速实现农业技术改造,加快农业发展;另方面,加快发展农业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根本保证。这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同“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辩证统一的正确关系。

毛主席提出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和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等一系列的新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连续跃进的新阶段的时候,进一步贯彻执行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方针,更好地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将使我们既能调动几千万职工的积极性,又能调动五亿多农民的积极性,既能调动重工业部门职工的积极性,又能调动轻工业部门职工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促使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度地按比例地持续跃进。

猜你喜欢
重工业国民经济毛主席
“八大”上我为毛主席做了同声传译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
斯大林工业化思想论析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