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文化遗产的批判和继承

1961-08-16 03:35
中国青年 1961年2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事物历史

关于文化遗产的批判和继承问题,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正确地加以解决。而为了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把高度的革命精神和严肃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也就是要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风。

(一)

无产阶级革命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革命,它不仅要彻底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要废除一切形式的私有制的现象。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对于那些在私有制关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反映这种关系的各种观念形态,就不能不抱革命的批判态度。它必须坚决地打破这些观念,从这些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否则,就不能创造崭新的无产阶级文化。但是,能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无产阶级对于先前的文化遗产不能有任何继承?对于这一点,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说得很清楚,他说:“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这完全是胡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说,不管无产阶级文化在性质上如何不同于过去的一切时代,但是,这种文化也是有所继承的,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懂得这一点,就会使我们沦为共产主义的空谈家。

为什么无产阶级文化必须要以先前的文化发展为前提,必须要继承先前的文化遗产呢?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历史发展的辩证性质。历史的辩证法向我们揭示,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之间,固然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各个阶段以其质的不同而相互对立着;但是,它们又是彼此联系着的,这种联系构成了历史的不可分割性。关于发展,历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有一种观点,把发展了解为单纯数量的变化,不承认质变和转化。这是庸俗进化论的发展观。用这种观点来看历史,就必然要否认社会事物的新陈代谢的斗争,就会能为历史的发展不是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而是千古不变,永远如此,从而历史赋予人们的任务,也就不是推动新旧事物的斗争和代谢,而是以种种努力去保持旧事物,使它免于死亡。所以,这种发展观不会引导人们作出革命的结论,而只能导致不革命或反革命的结论。还有一种观点,是把发展了解为突然的“革命”,似乎在一次突然的“革命”中,旧事物全遭死灭,新事物神话般地被创造出来。根据这种观点,一切事物发展的时间上的历史都被取消了。用这种观点来看历史,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就会毫无联系,因而也毫无规律可寻,所以这种观点只是在词句上是革命的,实质上则不然。

以上两种关于发展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形而上学的,都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两种错误观点在资产阶级对待历史以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都有所表现。

只有唯物辩证法,才是最全面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不仅在事物的发展中看到数量的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把发展了解为旧事物的消灭和新事物的产生,了解为一切事物的相互转化,并且在这种转化中它把握到新旧事物的联系。根据这种理论来考察历史,就会把历史了解为合乎规律地发展的进程,它从自己的低级阶段向着高级阶段发展,其中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历史的正当性,并且高级阶段只是低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尊重历史的这种辩证法的发展,就应当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就决不能割断历史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正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最重要的线索。列宁说得很明确:“为了解决社会科学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它现在是怎样的。”(论国家)由此可见,无产阶级革命虽然是历史上最深刻和最广泛的一次革命,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毕竟还是人类过去历史的一个发展。同样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化,也仍然是先前一切文化阶段的发展和继续。这种文化必须有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按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经过各种实际的努力,才能建设和发展起来。

第二,由于社会的进步,社会的精神生产过程开始从物质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部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形成了,社会上出现了专

门从事思想文化制作的知识分子阶层;同时由于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思想文化本身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精神生产又分成了各个特殊的分工部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文艺和历史等等。每一种意识形态,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领域,各自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专门家,从事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理论观点的研究和制作,形成了各该时代的思想体系。在同一个意识形态的领域里,同一时代的不同阶级以及不同时代的人们,会从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方法去进行材料的研究和理论的概括,因而必然作出各自不同的结论。但是由于他们都是从事同一知识领域的研究,围绕着同一类问题去收集材料,提出问题等等,所以他们之间不可能不相互影响和彼此联系,其中交织着对不同意见的斗争和排斥,对相同观点的赞许和学习,以及一般地对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鉴戒等等。由于这样,每一种知识部门作为一个特殊的分工部门,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就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如我们所看到的文学史、哲学史、史学史等等。每一时代的专门家在制作该时代的某种思想体系的时候,都必须以他们的那些先驱者积累起来的一定思想资料作为前提,由此出发,根据时代和阶级的需要,创造出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那是有所继承的。所以,列宁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青年团的任务)十分明显,在各种文化领域内,如果我们不能批判地继承前人所建树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不加以总结和批判的审查,我们就会感到寸步难行,就会失掉创造的凭籍。例如拿历史科学来说,一部中国史,如果没有过去的成百论千的历史家,在各个不同的时代,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史料的收集,史书的撰述以及古书的校勘和注释等等,那我们今天的工作其困难是无法想象的。文学艺术也是如此,从文艺的形式到运用艺术语言的技巧,都是有专门的特点和很大的稳定性的。拿文艺形式来说,从远古的诗歌到元明戏剧的发展,其间脉胳相通,没有哪一种形式是完全脱离先前的传统而凭空创造的。在运用语言的技巧方面,首要的当然是向群众学习,但从群众语言到文学语言,仍然需要有一个提高和精制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向一切先前的优秀作品学习,从它们那里取得借鉴。毛泽东同志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那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三,每个社会和每个民族都有两种文化,有统治阶级的文化,也有被统治阶级的文化。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自然是封建文化,它的主要内容是宣扬封建伦理,灌轮等级精神,为维护封建剥削服务,但是除此以外,也还有反映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作品。它们或者反映了农民对于封建剥削的抗议和愤怒,或者反映了农民在和自然作斗争中表现的纯朴乐观的精神面貌,因而具有较多的民主色彩。这种民主性的文化较多地保存在民间文学和民间的神话传说中,但是在地主文人的作品中也有相当的部分是属于这种性质的。不过在封建社会中,封建性的糟粕和民主性的精华经常是交织混杂的,我们必须通过批判和分析,涤除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和继承其中民主性的精华。不仅每个社会和每个民族都有两种文化,而且每个剥削阶级也都有其不同的发展时期,即上升发展的时期和下降没落的时期。例如资产阶级,处在上升发展时期的资产阶级,由于它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社会全体的利益,因而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在这个时期内代表这个阶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们,能够比较公正和客观地对待现实和研究问题,他们的认识也比较地接近客观实际,因此在思想文化的发展方面,他们能够作出一定的有价值的贡献。但是当资产阶级一旦争得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权之后,为了维护既得的利益,为了歪曲它和社会其他各阶级间的关系,于是“公正无私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攻击,不偏不倚的科学探讨为恶意的卑鄙的辩护所代替”。(马克思:《资本论》)以英法资产阶级为例,当其还处于革命时期的时候,它们也曾经产生过十七世耙和十八世纪英法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但是,当它们争得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之后,英国资产阶级立刻抛弃了唯物主义体系藏到贝克莱主教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神秘的帷幕下面去了;而法国资产阶级也就不再是光照一代的法国唯物主义思想的继承人。从此可见,当我们一般地对待剥削阶级的思想文化时,不能不作这种区别,对于其中合理的部分我们必须加以继承。

(二)

我们肯定了文化遗产是必须继承的,但是,是否不分精华与糟粕兼容并蓄呢?当然不是。无产阶级对于文化遗产必须是批判地继承,有区别地继承,并且继承之后还要加以改造和发展。这是因为:

第一、思想文化是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且反过来又为这种政治和经济服务。所以,在不同的时代里,由于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同,思想文化就会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反映旧中国的旧政治和旧经济的旧文化,其中充满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杂

质,它和反映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是有天壤之别吗?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服务。拿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来说,它的最高任务是要依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所提供的无比丰富的材料,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批判地吸收先前的有价值的成果作为借鉴,揭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这种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指导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说和经济生活。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在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学(即使在其上升时期)也不可能完全把握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在其下降时期甚至都不能提出这样的任务),所以,社会主义经济学无论就其形式和内容来说,都会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在哲学方面,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然是辩证唯物主义,而腐朽资产阶级一切哲学流派的一个最根本最普遍的特点,便是无一例外地都是唯心主义。因此,无产阶级对于一切文化遗产必须加以批判地继承,而不能照样拿来,原封不动。

第二、前面已经说到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不仅是量的的变化,而且是旧质的死亡和新质的生成,都是一事物向他事物的转化。没有这种质变和转化,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不会死亡,而其中的积极因素也不能得到保存和进一步发展。所以,一切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必然要向自己的对立方面转化,通过这种转化否定了消极因素,肯定和发扬了积极因素。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例如象黑格尔哲学,在它的反动的唯心主义的体系中包含了革命的辩证法,如果不打破黑格尔主义的体系,从中拯救和改造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容,那么黑格尔哲学本身也许就会整个地腐朽下去。有许多先前的文化遗产,它们的全部值价和真正伟大之处,正是由于对它们作了无产阶级式批判的估价或改造,才充分地显示出来。

(三)

无产阶级对文化遗产的继承是有区别和有分析的继承,因而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继承。例如,各种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在这些不同的知识领域中批判和继承的情形也会是不相同的。象有神论这样的意识形态是否也应当加以继承?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社会主义绝对不需要它做自己的上层建筑,不需要用有神论来为自己服务。而象哲学、文艺、道德等等情形就有所不同了,这里必须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就道德而论,对封建道德和现代资产阶级的道德当然不能有什么继承,但是对于在各个时代里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传统则是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的。对于艺术作品则往往要区别其思想内容和文艺形式,由于文艺的形式和技巧有其专门的特点和较大的稳定性,所以内容和形式相矛盾的作品是很多的。有些作品就其内容来说是很消极的作品,但其形式和技巧却能达到一定成就,对于这样作品一方面要不因其内容而忽视对其形式的借鉴,另一方面又不因其形式而忽视对其内容的批判。

对待文化遗产的批判和继承还必须采取历史主义的方法。所谓历史主义的方法最主要的要注意两点:第一,研究和估价一部作品,必须研究产生这部作品的具体历史泉件,从这些条件出发去了解作品的内容和它在当时所具有的意义。否则,我们就不能对它做具体的历史的了解,也不能对它作出正确的评价。因为任何一部作品或一种思想,都是有时代性的,它总是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代,并且也主要是对那个时代发生影响。如果我们不是从它们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去研究和估价它们,而是用现在的标准去要求它们,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发现还有什么真正伟大的东西,因为,超出一切时代的、具有永恒的意义的伟大作品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例如,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许多极其忧秀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批判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从而引起了对资本主义统治的永久性的怀疑,并有助于启发工人阶级的意识。但是,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这种批判成分的意义是和历史发展的进程成反比例的。随着阶级斗争愈发展和愈是具有自觉的性质,这种带有空想性质的批判,就会失去实际的意义。虽然如此,用历史主义的观点来看,十九世纪的古典作品仍然是有着伟大意义的。第二,既然一切作品和思想都有时代性,那么在历史上曾经超过积极作用的东西在今天就不一定还具有那种意义了。曾经有人问费尔巴哈是不是尊崇毕希纳、福格特和摩莱肖特的唯物主义(十九世纪上半期的庸俗唯物主义),他回答说:我尊崇他们的唯物主义是就其对过去的关系而言,而不是就其对未来的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正是本着这个精神来尊崇过去的一切文化成果的。我们尊重它们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提倡复古主义。所以,有些人把过去的东西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把它们当作不可企及的高峰,盲目膜拜,是很不对的。

要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就必须要学习遗产,我们学习它是为了了解它,认识它。因为不了解不认识的东西人们就不能改造它。所以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利用遗产,我们必须把批判和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批判的时候不忘记学习,在学习的时候不忘记批判。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事物历史
与文化遗产相遇
美好的事物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奇妙事物用心看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