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红旗飘扬在大茅山上

1962-08-16 03:35方志纯
中国青年 1962年5期
关键词:茅山山区敌人

方志纯

(一)

1957年的秋天,我省五届二次党代大会决定下放五万干部开发和建设山区,这是一个具有政治和经济意义的决定。11月29日,我便带领着开发山区的下放干部先遣队再次上大茅山。

我第一次上大茅山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那个时候上山,借“水浒”上的一句话来讲,是敌人把我们“逼上粱山”的。

高峻雄伟的大茅山,屹立在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地方。山长约一百公里,周围约三百多里,最高的山头拔海约一千八百多公尺。峰峦重迭,谷深林密,周围地形十分险恶,道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从军事上看,进可攻,退可守,是一个很好的根据地。尤其是山上的资源十分丰富,参天的竹林,茂密得透不进阳光,那里的竹子异常粗壮,截下一节来就可以做一个饭甑;一两抱粗的苍松翠柏到处可见;香菇、木耳、杨梅以及其它野生植物漫山遍野。地底下埋藏着金、银、铜、铅、锌等矿藏。山脚下有成片肥美的良田。人们歌颂这座“万宝山”是:“岭上清泉流千转,苍松翠竹遮满天,漫坡遍野奇果草,山前山后金银滩”。

我们上了大茅山以后,由于当时敌人的严密封锁,首先吃的粮食发生了极大困难。但是这里的人民,也和其他老根据地人民一样,在当时我们和敌人谁战胜谁这个问题还没有见分晓的情况下,他们自始至终赤阻忠心地拥护革命、参加革命,并把我们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知道我们没有粮食吃,就想方设法给我们送来。敌人封锁得再严,但是总割不断我们和群众联系的这根缸线。夜里老百姓偷偷把活竹子砍去了头,又一节一节地打通,把粮食装在竹子里,口子封上泥巴。敌人来了,只看到成片的竹林,找不到粮食;我们一看,就知道这竹子里有粮食,打开后,白花花的大米象水一样流出来,有时里面还有敌人活动的情报,就这样成为一个天然的粮囤。大茅山的竹子也为革命立下了功劳。在敌人的统治下,这些竹子,青了又黄,黄了叉青,生了砍掉,砍了又生,他们也象革命战士那样,决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在革命的战争年代里,这里的不少群众被敌人加上所谓“通匪”的罪名,房子被烧了,妻子儿女被残害了。但是他们为着革命的胜利,为着自己的解放,不顾一切牺牲;他们忍住了眼泪,埋葬了自己的同志和亲人,更加勇敢坚决地与敌人斗争,有的抛离了家乡参加了革命。我们的队伍就是这样从斗争中不断壮大起来的。

革命的红旗插上了大茅山,映红了千峰万谷,从此,闽浙皖赣交界的地区就红了半边天。这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留下了革命的印记。这里的人民用鲜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可是,红军北上抗日以后,大茅山的人民遭到了残酷的洗劫。1935年1月24日这难忘的日子,方志敏同志就在大茅山脚下的龙头村和敌人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万恶的国民党反动派,在这美丽的缸色山区上空蒙了一层乌云,卷起了恐怖的腥风血雨。在“房屋要过火,石头也过刀,人要换种”的苦难年代里,大茅山区人口减少了一半,房屋少了三分之一,田园荒芜,人烟稀少,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但是,在这艰苦的岁月里,英雄的革命根据地人民并没有在敌人面前屈服,他们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总有一天,革命的理想会实现。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化悲愤为力量,继续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1949年,正是稻花飘香的时候,英雄的大茅山重新升起了光辉灿烂的红旗,从那时候起,壮丽的大茅山恢复了青春,老根据地人民开始新的生活,结束了灾难深重的历史。

(二)

三十多年——这漫长的年代里,我一直怀念着这个红色的革命山,怀念着过去在山上一块儿打游击的战友。我也怀念着山上的许多老大娘、老爷爷和过去极熟的男女同志。

再上大茅山是1957年12月1日。风,刮着,雪,飘着,雨,下着,就在这风雨交加的寒夜里,我和一些干部沿着当年红军和游击队经常出没的一条小路上山探测山区情况。路多年没人定,已经长了一人半高的杂草,要用两手拨开挡着的荒草才能前进。大茅山虽然遭受了敌人的严重破坏,但它仍旧那样美,那样富,到处是苍翠的山林,清香的腊梅和茶花。面对这片富饶的山景,同行的干部个个都高兴得笑起来,叫起来,大家对于开发这座宝库的信心和干劲更加足了。

我一面探测,一面想着过去。仔细辨认哪一条路过去曾经走过,哪一块地方过去曾经和敌人打过仗。这里的一切我太熟悉了。时间虽然过去三十多年了,但是,哪里有一条沟,哪里有一棵什么样的树,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即使是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丘一圳,至今我仍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

第三天我们经排前村往乌风洞走去。乌风洞,是大茅山的心脏,山高谷深,主峰四角屏海拔一千八百多公尺,高耸入云。我们来到乌风洞,遇到了省林业经营所的几位同志,和在经营所作工的一些大茅山的农民。农民们听说我们是来开发和建设大茅山的,而带队人是当年和他们的父老、兄弟一起在大茅山上打游击的小老方(这里的群众叫方志敏为老方,叫我为小老方)时,都很兴奋,立刻在一个四而通风的竹房子内为我们点起一堆火,围着熊熊的火堆大家尽情谈了起来。可是当我向他们探所过去跟我一起打游击的一些同志的情况时,得到的回答使人非常难受——他们几乎全部牺牲了。农民李旺才还告诉我他亲眼看到的一桩惨事:1935年7月的一天晚上,敌人把整个乌风洞的村子包围了。只有他一个人跑出来躲在另一个山头上。不多一会,只听得“达达达”的机枪响,接着是冲天的火光,一团团黑烟从平静的山谷中冒出来。第二天早上回村一看,村庄遍地都是同志们和乡亲们的尸体,全村八十多户人家,大大小小三百多人和一些干部与伤病员,全被敌人杀死了,整个村子的房子也烧光了。从那时候起,这里再没有一家人家……。

他们的谈话唤起了我许许多多的回忆,三十多年前的旧事,又一幕一幕地在我脑子里重演。我曾在这深山密林里,手扶着枪度过多少不眠之夜,曾经多次爬过乌风洞的最高峰。那时候,这里到处是红旗飘扬,歌声四起,整个山谷充满着革命的、欢乐沸腾的景象。红军北上抗日先遣军转移阵地以后,据说赣东北苏区的领导人之一邵伯平同志仍在乌风洞这一带领导群众打游击,后来他病了,而且病越来越重,行动时大家就抬着他。有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同志们把他抬到了森林中,他要求休息,又请求大家扶他起来。这时他面带笑容有气无力地向大家说:“‘人之将死也,其言也善。我已经不行了。务请你们转告广大群众和同志,革命一定会胜利。红军一定会打回来。”就这样他的呼吸停止了,间志们就把他安葬在这深山密林里。他那对党的无限忠诚、坚强的毅力、勇敢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永远长存在同志们的心里。

我们离开乌风洞,由绕二墩转到新营。新营是德兴县最大的村子,过去是反动派的据点。当年为了解放这个村于,我们与敌人在这里打过好几仗,牺牲了不少同志。我找到当年同志们牺牲的地方。同志们的血迹早已被成年累月的雨水和沙土所冲刷、掩盖了,可是这些牺牲了的同志的声音、笑貌,却一时之间又在我脑子里涌现。我轻声呼唤着这些为了人民、为了阶级、为了党的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烈士的名字,同时又想到志敏同志在他的“临死之前”那篇遗言里所说的话:“我是共产党员,为革命而死,毫无所怨,更无所俱……我临死前,对全党同志诚恳的希望,就是全党同志要一致团结在中央的领导下,发扬布尔什维克最高的积极性、坚决性、创造性,用尽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学习列宁同志一天作十六点钟工作的榜样,努力为党工作……在此时如有那陛同志不执行党的决议和指示,而消极怠工,那简直不是真正的革命同志,而是冒牌党员,这样的人,是忘记了国民党囚牢里有好几万党的同志正在受刑吃苦,忘记了国民党的刑场上党的同志流下的斑斑血迹,忘记了我们主力红军正在川黔滇湘艰苦的战斗,更忘记了千千万万的工农劳苦群众正在啼饥号寒无法生存。”想到他这些遗言,好象他还活着的时候面对我们说话一样。而我还活着,在革命取得胜利后的今天,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中,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更多地为党为人民做些工作呢?这时,我禁不住转过身对同来的干部们说:“同志们!大茅山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我们先烈的鲜血,他们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党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敌人破坏,我们建设,而且一定能够把大茅山建设得更美丽、更幸福,也只有发扬革命先烈的忘我精神,迅速把社会主义建设好,才能对得起我们的先烈!”

在大茅山的周围,我先后访问了许多家庭,也见到了当年还是健壮的山乡妇女,今天已满头白发的叶大娘。在大茅山打游击的几年当中,我经常住在叶大娘家里,她象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样对待我,问饥问寒,为我担惊受怕;晚上,等我工作完了睡觉的时候,她总喜欢守在我的床边,两手托着腮,亲切地望着我,一直要等我闭上眼睛时才轻轻离开去睡觉。叶大娘见了我,不知道有多喜欢,她还是把我当成孩子,把我拉到她的跟前,抚摸着我的头,然后感慨地说:“三十多年了呀!当年你住在我家里时,还是个年轻后生,现在头发都白啦!”接着又悲痛地告诉我她的火仔牺牲了,可是不等我开口劝慰她,又自言自语地说:“唉,有你们在也是一样,你就是我的儿子,这么多年啦,我总算把你们盼回来了”话说得极为平常,却那样真诚,我的心在激动,啊!叶大娘一一我们敬爱的革命母亲!

当我们分三路把山区探测完毕回到花桥的时候,周围远近群众纷纷涌到这里来,敲锣打鼓来开欢迎大会。农民们看见我们,第一句话几乎都是:“啊!毛主席没有忘记我们,红军又回来啦!”一边说一边流着眼泪,有的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拍着我的肩膀哈哈大笑。我懂得这是最真挚的感情。这一哭一笑,包含了老根据地人们对党最深刻的想念和感情。而我,也象久别重逢又回到了家里,见到了自己的父母姐妹那样,感觉到说不出的温暖、亲切。

欢迎会上,我告诉大家说,三十年前我们上大茅山是被敌人逼上山的,而这次上山是党派来帮助大家把大茅山建设成为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山区。群众听了高兴到了顶点,他们再一次深情地说:“共产党、毛主席没有忘记我们山区的人民。”

(三)

说起来也快,从1957年的冬天干部上山到现在又是三年多了。三年多来,毛泽东思想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象灯塔一样照亮了大茅山苏醒的山谷,党的开发和建设山区的方针,象春雨一样滋润着这富饶的土地,使它开放出万紫千红的鲜花。

这三年多来,我曾经几次又到大茅山,每一次,我都会敏锐地觉察到这个山区新的变化。建设大茅山的英雄们,高举着建设山区的缸旗,踏着当年老红军走过的山间征途,走遍了整个山头,勘测地形,摸清资源,建立了一个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综合垦殖场和十个分场,现在已由1957年上山的五百六十八名干部发展到三万余名职工和家属。这里有转业军官和杨州、上海等地来参加山区建设的青年。

人们常说:“靠山吃山,吃山不养山,后患似深渊。”大茅山垦殖场在进行建场安排劳动生产的同时,垦复和抚育油茶山林,积极进行“砍一栽二、栽三”的措施;并进行了造林、采伐、开垦荒地等基本建设工作。这些荒地一直被人认为山高水冷、风大雾多不能种粮食,现在也是稻花飘香,麦浪滚滚,人们怀着丰收的喜悦在这儿劳动着。过去的大茅山交通十分不便,山高路狭,只有几条羊肠小路通往外边集镇和村庄。因此群众说:“绿色金库好,财源满地抛,有力便是宝,无力等于草。”在以前不知有多少木材和茅竹烂在山里,据说一根再大的木头也没有一根甘蔗值钱。现在,大茅山的周围,修建了约二百公里山区公路,分场之间都通了汽车。还修建了林间公路、林间山路,以及木轨道、竹滑道、架空索道等。

山区的林产化学工业,犹如骏马生翼,飞跃前进。垦殖场采取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土洋结合的办法,新建了酒厂、松香厂、栲胶厂、炼铁厂、食品加工厂、菌种厂、造纸厂、粮食加工厂、制材厂、药厂等一百多个中小型工厂,全场生产的品种有:杨梅酒、白酒、芭茅纸等一百余种,已成为国家的一个商品生产基地。为了发展生产和照明需耍,还修建了一座较大的瑞港水力发电站和十二个小型煤气发电站,多少年来大茅山人民想使用电灯的理想实现了。

在大茅山的千千万万变化中,也许花桥的变化最大。这里已由原来几户人家的破落村庄,变成了一万多人口的美丽的山城。人们说:“这里办了养殖场,社会主义上了山。”花桥以东的洋村和以西一公里地方,是花桥的工业基地,著名的大茅山杨梅酒就出产在这里。

五月,正是杨梅盛收的季节,红的、白的、紫的,把大茅山点缀得更加魂丽。然而多少年来,满山

遍谷的杨梅一直没有得到利用,成熟以后,随风飘落,变成污泥。建场以后,职工们在这里盖起了酒厂,就是这个简陋的酒厂,不仅生产出闻名中外的大茅山香美酒,而且还生产大量果干、果酱、果汁等数十种产品。

最使人感动的是建设山区的英雄们对山区的热爱和忘我劳动的精神。干部刚上山时,没有房子住,一百多人挤在一间上面通天、四面通风的小屋里,数九寒天,冻得同志们不能入睡,只好燃起火堆围着取暖。他们在这里的第一个战斗就是赶走野兽,铲除荆棘杂草。占领阵地后,他们从深山里背出一根一根的木材和茅竹,用自己的汗珠拌和着泥土烧成一块一块的砖瓦,再用自己的双手砌成一栋一栋的楼房。针大的困难,在胆小人看来比房梁还粗;山大的困难,在不怕困难的人看来只不过是块绊脚石,一脚就踢开。现在,建设者们巳经踢出了一条建设大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他们深深地认识到劳动创造世界的伟大意义,只要捧出一颗热爱社会主义的心,举起一双热爱劳动的手,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建设不起来的山区!

高山上办工厂,不能设想是没有困难的,譬如交通不便、没有设备、缺少技术人员等,党组织把这些困难交给群众讨论的时候,人们新钉截铁地答复说:“不消极等待,自己干!”如大茅山有十几万亩成片的芭茅草,生长极快,头年砍次年又生,冬季烧春季又长。上山干部看到农民用芭茅草搓绳而得到启示,肯定其中一定有纤维,他们就决心要用芭茅草造纸。但是有的群众不相信,一个老农说:“你们真能造成纸,我饭也不吃了。”可是,芭茅草纸到底是造成了,职工们以巨大的革命热情,经过八九次试验,最后用土烧碱和石灰软化草杆,用山间溪水的水碓作动力,造出了洁白的文化用纸。那位老农呢?当然仍旧耍吃饭,而且还特地跑来对干部笑着说:“我老头子以后还要多吃两碗饭,要看看共产主义哩!”其他的“废物”变成宝的例子还多得很,象用杂木制成精致漂亮的家具;从树皮里提炼出了制皮革用的栲胶(即单宁)等等。总之,在大茅山广阔的林海松涛里被埋没了千百年的“废物”,今天都扬眉吐气地成为有用之物了。

路,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来的。建设大茅山这条道路已经开辟,而且必然会一天比一天开阔、平坦。

在革命战争的年代里,大茅山上保存和锻炼了大批的革命战士。现在,大茅山又在吸引着和锻炼着千千万万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大军。随着山区面貌的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也迅速地改变着。孤陋寡闻的人,变得知识丰富,心胸开阔了,粗手笨脚的人变得灵巧了,软弱的人变坚强了,而最重要的变化是人们的理想更高了,乐观主义精神更盛了。

大茅山的干部和群众,对三年多来所取得的光辉灿烂的成绩,充满着胜利的自豪感。但是,他们并没有满足于现在所取得的成就,他们知道,现在仅仅是建设的开始,是幸福生活的开端。这里的人们,在胜利的鼓舞下,更加发愤图强,雄心勃勃,提出新的战斗任务:为了扩大生产面积,多产粮食,他们义在建立万亩以上农场 ,目前从各个战线上精简下来的劳力,源源不断地奔向这里,拖拉机正在这处女地上显示它的威力。不久,在这里可以看到,良田美池,牛羊成群猪满圈,又成为一个发展农业生产的基地。这里的资源丰富,原始森林正被开发利用;前两年清理了一万亩栲槠林已开始收获。荒芜的数万亩油茶林正在垦复,它将要成为我省一个重要的木本粮食和木本油料仓库。他们还计划把风景幽美的乌风洞修建成疗养区,作为劳动人民避暑的地方。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不断提高,大茅山垦殖场党委还计划逐步帮助山区人民改善居住条件和文化娱乐生活,旧的破烂的山村面貌,将要被阳光充足、整洁舒适的新楼房所代替;……。大茅山的这些计划,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正在逐步实现。

正如方志敏烈士在二十多年前的理想那样:“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扶育将代替了死亡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烈士的这些理想,已经或正在全国各地变为现实。美丽的理想,美丽的远景,来自千万人的心愿,因此,也一定为千万人的劳动和智慧所实现。在今天,有着伟大英明的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有着聪明、勤劳勇敢的人民,高举着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理想一定会实现!

猜你喜欢
茅山山区敌人
茅山乾元观里的抗战故事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山区修梯田》
敌人派(下)
山区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足够是够的敌人
高度重视、有效推进茅山老区扶贫开发
最后一个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