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无疆”考

1980-07-15 05:54韦庆远
读书 1980年3期
关键词:全诗国君小雅

韦庆远

偶读《诗经》,看到有不少篇章都用了“万寿无疆”一词,因逐篇摘记下来,作了一些参详比较。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结集,辑录了殷周之际、西周和春秋时期各种诗歌。它的选材比较广泛,既有司乐太师制作并保存下来的史诗、战歌、祭祀和宴乐用的宫廷乐曲,也包括有搜集来的民间口头创作。据说这些古代诗作,当时曾有三千余篇,以后经过孔子的删定、编辑,保存了三百多篇,有人也笼统地称之为周诗。

《诗经》所收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原来就分为《颂》、《雅》、《国风》三类。《颂》基本上是国君以战功政迹告成功于天帝和祖先的祭词,其对象主要是天神地、先公先王,或者是虚无飘渺的虚构物或者是老早就死去的人。《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在宫廷宴会或集会时使用的乐歌,都是配合官方或统治阶级内部在各种礼仪宴会时用的庆贺祝颂之词,其对象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特别是用以赞扬歌颂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君。《国风》,则是当时民歌的总称。这些民歌既反映着下层社会的风土人情、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抒发出人民群众(当时主要是奴隶和隶农)的愿望和爱憎、哀伤和欢乐。他们通过歌唱表达出相互的同情和关心,并由此得到慰藉和鼓舞。因此,《颂》、《雅》、《国风》虽然同被收辑进一部书里,同被尊称为“经”,但其反映的阶级倾向性是明显不同的。

“万寿无疆”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此点已无疑义,因为我们还未找出比它更早的其他记录。单从文字字义来理解,“万寿无疆”一词是用来祝颂某一或某一部分特定人物永远长寿,生命永无穷尽的意思。《诗经》里有好些篇章,诸如《小雅》的《天保》、《南山有台》、《楚茨》、《信南山》、《甫田》,《国风》的《七月》等篇,都一再使用过这个词。但细读各篇,特别是结合各诗的主题来理解,就不难发现,由于不同诗篇作者的身分地位不同,也由于不同诗篇当时的适用范围和作用不同,同样是使用“万寿无疆”一词,但却往往寓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反映着截然不同的感情和愿望。

只要对《小雅》有关篇章进行一些剖析,就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小雅》里的“万寿无疆”一词是纯粹作为一种高级颂词来用的,而且只适用于对统治阶级,特别是对其中上层人物的祝颂。《天保》一篇显然是在国君欢宴贵族臣僚的场合上,由这些贵族臣僚向国君唱的颂歌,全篇反复颂扬国君如何洪福齐天,寿考万年。《南山有台》一篇则是奴隶主贵族在宴会宾客时,借歌唱以相互吹嘘,他们唱道:“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又唱道,“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这些歌词表明,受颂的对象仅限于被认为是“邦家之基(之光)”的贵族,是身居高位的“民之父母”。《楚茨》、《甫田》等篇都是占有田产的贵族在秋收之后,用“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来庆贺。可以认为,“万寿无疆”数见于《小雅》的若干篇章,说明这个词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常用的祝颂之词,但它又是有严格的适用范围的,仅限于对有身分有地位的人。而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是有等差的。用“万寿无疆”以对最高统治者进行大歌大颂,显得更为突出。

第二,“万寿无疆”作为一个高级颂词,从一开始就是和宗教蒙昧和神权统治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天保》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它开宗明义而又三番四次地重复说“天保定尔”(尔,指国君。就是说上天一定会保佑国君的),把天神地、先公先王作为获得一切福寿安康、繁荣昌盛的根源、赐予者。这个万能的神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之矣,治尔多福。”“君曰卜尔,万寿无疆。”①《楚茨》本来就是贵族们在秋收后奉祀宗庙的祭歌,“极言祭祀所以事神受福之节”②。因此,在这些诗篇里总是一再祈求祖先的庇佑,“先祖是皇,神保是飨。”③甚至竟不隐讳,打算用酒食来换取神灵的赐福,“神尝饮食,卜尔百福。”④简直就是一种向神行贿的交易了。说明了,这里所说的“万寿无疆”乃是一种向神明和祖先乞取的东西。能否如愿以偿,完全不是决定于人事,而是取决于神功。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巫祝用语。高唱“万寿无疆”的人们仅以表达出祝颂的愿望为已足,受颂的人也仅以获得某种陶醉和慰藉为已足,至于这些祷告之词是否灵验,能否万寿,能否无疆,则是谁也不能负责,也无须负责的。真是逢场作庆,唱诵如仪,并不需要什么诚意,也不需要具有真正的激情!

第三,也正因此,在《小雅》的这类篇章里,就难免堆砌着一些大肆夸张的溢美之词,充斥着一些虚假的奉承话,例如,把国君的福德说成是无限的,所谓“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⑤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简直是百美交集,无福不臻。这种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的阿谀之词完全是一种胡诌,和“万寿无疆”是一路货色,都是一些经过精选出来的谎言。

根据上述,可以认为,“万寿无疆”一词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伴随着阶级统治这样的社会现象的出现而出现的。当然,它绝不是狭义地仅限于祝颂国君和贵族们肉体生命的永存,而是从一开始,就和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权威和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和精神上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和歌颂神力支持,政迹昭著;祝愿权力永固,生产阜盛;吹嘘受颂人的有福有运,可以永远安享人间富贵荣华等等内容揉合在一起的。“万寿无疆”已经成为上述各种美好祝颂的概括,成为人世间各种尊荣福祉的综合象征。《毛诗正义》疏注“万寿无疆”一词内涵的意义,就说,“予尔万年之寿,无有疆畔境界,言民神相悦能以受多福也。”⑥这种说法,大体上是符合原意的。

《小雅》有关篇章对“万寿无疆”一词的理解和使用,是切合奴隶主和继起的封建地主阶级统治阶层的心意的。宋朝的反动理学家朱熹总是强调《颂》和《雅》出于官方正统,作者是什么“圣人之徒”,它的内容又是可以“为万世法”的,正表达出封建地主阶级对此的欣赏,乐于无保留地继承奴隶主贵族这样的思想和理论。秦始皇派人东渡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虽然是愚蠢已极的实践,只为千秋万世留下一个大笑柄。两汉以后,笼统的“寿考万年”渐为具体的“天子万年”所代替,“万寿无疆”一词也逐渐发展为只适用于歌颂皇帝一人,顶多有时可以用来祝颂皇帝的配偶(皇后)或嫡尊亲属(太上皇、皇太后)。唐玄宗李隆基过生日,臣下给他献“万岁寿”,于是便出现了什么“万寿圣节”。自此以后,历朝多有取“仁寿”、“庆寿”、“乐寿”等作为殿阁名称的,清末慈禧西太后那拉氏在八国联军入侵之后,还挪用大量军费建颐和园,修复万寿山,具见帝王们对“寿”字的向往和追求的殷切。现存清代的历史档案中,还有着相当数量特制的用黄色优等绫缎代替纸张,严格按照规定格式,正楷恭书庆贺“圣寿”,“恭祝万寿无疆”的奏折被保存下来,上面还有着雍正、乾隆、嘉庆一直到慈禧等一本正经地亲笔批写的“朱批”,其实,无非是涂写着诸如“览”、“朕安”之类的废话。假来假往,自欺欺人,纯粹是封建社会虚伪礼仪、繁文缛节的表现。可怜人间好缣帛,化作朝廷祝寿文。笔者每当在档案馆看到成捆成堆这类用黄绫特制的奏折时,总有着一种百感交集的复杂感情,其中既有唏嘘感触,也有困惑和愤怒,心情是很沉重的。我国的封建社会是何等漫长呵!它因袭和发展了奴隶社会许多消极的东西,并且将之一再改塑以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世代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真有长夜漫漫之感。象“万寿无疆”这类僵死的空洞的谎言,竟然通行了数千年而不废,真是令人费解,亦发人深思。为什么从西周文、武、成、康到清末的慈禧,“万寿无疆”会对他们有这么大的诱惑力,难道这仅仅是历史的误会,一种偶然的巧合吗?

其实,不论周代或在其后的一些朝代,对于“万寿无疆”一词的运用和评价,一直就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方法。

《诗经》里的《国风·七月》一篇也使用过“万寿无疆”一词,但笔者认为,把这个词编进歌谣,并广泛传唱,并不是为了对特定对象的恭维,而是隐含讽刺之意,应该说是颇不尊敬的。此说能否成立,有待于对原诗进行认真的探讨。

《七月》,又称《豳风七月》,原来是春秋时期豳地(今陕西县)的一首民歌,被采风而来,收录在《诗经》之内。这首诗形象地反映着当时广大隶农⑦受到来自正在向封建领主过渡的奴隶主各方面的压迫和剥削,抒发着隶农们对自己遭受各种迫害的哀痛和愤懑,表达出他们对一小撮奴隶主饱食终日,肆意追求骄奢淫逸生活的强烈不满。《七月》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成就的民间创作,又是一首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优秀史诗。“万寿无疆”一语就被用在这首诗的末段末句。

《七月》全诗,共分为九节,又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到第八节,第九节单独成为一个部分。第一到第八节都是描述隶农们受到来自奴隶主的各种压迫和叙述自己生活的痛苦:第一节主要是说在秋风凛烈、冬寒将届的日子里,隶农们却是阖家老小“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第二节主要是说在艳阳和煦的春日,隶农家的姑娘们提篮采桑,但是她们有着伤心的顾虑,怕的是被好色的“公子”掳劫而去,“殆及公子同归。”第三节主要是说隶农们利用春夏种桑养蚕,纺丝绩麻,制成各种颜色的布帛,但却要把最鲜艳漂亮的红帛献上去,“为公子裳”。第四节主要说的是隶农们利用秋高气爽的季节进行打猎活动,但是,猎获的狐狸皮,却要贡献给奴隶主“为公子裘”,而打来的肥大野猪也只能归奴隶主享受,“献于公”。第五节主要是说在冬寒将近的日子里,隶农们只好用泥巴糊住土室里门窗的缝洞,以避寒风的侵袭,“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第六节主要是说秋收之后,隶农们要拿粮食酿制美酒,献给奴隶主以祈求长寿,而隶农自己只得吃点杂粮野菜来充饥,第七和第八节都是叙述隶农们肩负着沉重已极的实物和劳役负担,他们辛辛苦苦收获来的粮食和各种作物,不论黄米、高梁、禾、麻、豆、麦等等都要缴纳给主家。不仅要伺候人世间的奴隶主,还要供奉主家的历祖诸宗,举凡祭祀用的羊羔韭菜之类一律要由隶农们献纳。除此之外,还要服各种劳役,诸如为主家修筑场院、建造房屋、以至打草、结绳等等。甚至在严寒的冬天,隶农们还要冒着严寒下到河里,为主家凿取冰块,并且送到地窖里储藏好,以供主人享用。这组歌词是一轴形象地描绘出隶农们痛苦生活的画卷,真是如泣如诉,倾诉着隶农们在生活中痛苦最甚、感受最深的一系列问题,既反映出他们被迫长年累月辛勤劳动,过着极其贫困悲惨的生活,又反映出他们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和人格上受到的侮辱。这组歌词正面描述的是隶农们日常的生活状态和遭遇,但几乎在每一节里都隐约地把奴隶主树立为对立面,用生动具体的事实对他们进行揭露和控诉,词锋所及,清晰地勾勒出一小撮奴隶主残暴、贪婪、恣情享受、淫恶好色的丑恶嘴脸。广大隶农对他们是痛心疾首,充满着仇恨的,但是,在奴隶主严酷统治之下,一时不易公开抗争和咒骂,只好出以某种比较隐晦的讽刺。这种讽刺和挖苦是隶农们普遍心理的反映。特别令人叫绝的是,隶农们在诗篇的第二部分,即第九节里突然笔回锋转,蓦然将歌词转到正面挖苦这些奴隶主们。这些家伙在敲骨吸髓地进行掠夺以后,脑满肠肥,心得意满,正在举行庆贺哩!隶农们歌道:

十月涤场,朋酒斯飨。

曰杀羔羊,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意思就是说,在十月里扫清场院,大夫耆老们便要祭神会飨,他们杀了羔羊,来到厅堂之上,举起那大酒觥,在互相祝颂“万寿无疆”哩!

这一节的内容和前八节是鲜明的对照。前八节历言苦难的深重,第九节却在铺叙寻欢作乐、高呼“万寿无疆”的盛况。但是,这一节和前八节又是不可分割的,全诗一气呵成,读者不能不把两个部分对照思考,很自然醒悟到那些举着大酒觥互相祝颂“万寿无疆”人们的欢乐乃是直接建立在广大隶农痛苦生活之上的。第九节在《七月》全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合情合理而又铿锵有力地结束了全诗,与前八节作了强烈的呼应,还严肃地回答了前八节揭露出来的各种不公平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来由,即奴隶主的压迫和剥削是广大隶农痛苦生活的根源。《七月》全诗在思想上艺术上是高度统一的,两个部分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隶农们在这里使用“万寿无疆”以结束全诗,真是神来之笔,点睛之作,大大提高了全诗的社会阶级内容和表达出隶农们爱憎分明的反抗意志。在此诗此处反其原意而使用了“万寿无疆”一词,表现了隶农群众的机智、勇敢和光彩夺目的才华,他们巧妙有力地嘲弄了那些作恶多端的寄生虫,把这些家伙置于被指控的位置上。“万寿无疆”在这里,已经成为一杆直指反动统治的锐利投枪。

其实,历史上对“万寿无疆”之类谎言进行过抨击的,还大有人在。《韩非子·显学》就说过,“今巫祝之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聒耳。”意思就是说,这种求神念咒式的祝颂徒增喧噪之声,绝无实效。明代有一个大臣叫邹元标说得更激切,他在给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钩的奏章中就说到,“臣祝其君,必曰万寿无疆,臣诚愿陛下寡欲以缉圣学,缉圣学以保圣躬。”⑧意思就是说,与其爱听“万寿无疆”这样的祝颂,倒不如认真保养身体。邹元标在万历年间是一个以敢言极谏著名的人,《明史》卷243有传。他因为与皇帝抬杠,曾一再受过廷杖、谪戍、罢官。他对“万寿无疆”一词的评价,无非是说了两句老实话,但在当时,敢于冒犯不韪,敢于不随风逢迎,敢于揭明“万寿无疆”并无真实价值,是需要有一定见识和胆略的。

几乎与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同时,在林彪、四人帮和跟他们结伙的那个“顾问”别有用心的操纵下,“万寿无疆”一词沉渣泛起,居然又行时了一阵,而且其势汹汹,具有历代未有过的声势和规模。但“万寿无疆”绝不是无产阶级的语言,绝不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使用的政治语汇。

首先,它是和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基础,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从根本上对立的。按照我们的观点,自然界和社会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有生必有死,有寿必有疆(僵)。如果我们接受“万寿无疆”的说法,就意味着我们的认识水平不但远逊于《诗经·七月》的无名作者,而且还远逊于诸如韩非、邹元标这样对“万寿无疆”有过比较正确评价的古代有识之士,就意味着对我们共产主义信仰和理论的悖离。

林彪、四人帮以及那个“顾问”,妄图采用对领导人过分颂扬,制造个人神化的方法来破坏我党几十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破坏领袖和群众的正常关系。他们深知在我国社会上还存在着深远的封建影响和顽固的习惯势力,便尽量加以利用。但毛泽东同志对他们这样干早在1970年12月就明确表示“讨嫌”,尖锐地批评了他们。毛泽东同志指示,应该把这类形式主义的东西“统统去掉”,可他们就是只在一时间稍有收敛。

现在,阴霾已经消散,“万寿无疆”之类的喧嚣早已平息,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从中认真总结历史经验,认真吸取到应有的教训,也千万不可对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严重影响估计不足。

人们,要警惕啊!

①《诗经·小雅·天保》。

②朱熹注《诗经》引《吕氏春秋》。

③④《诗经·小雅·楚茨》。

⑤《诗经·小雅·天保》。

⑥《毛诗正义》第三册。

⑦《七月》一诗的形成期间,一向有两说:一说认为在西周时期,一说认为在春秋时期。笔者同意春秋之说,因为从诗篇的内容来看,当时承担社会主要生产劳动的奴隶,其中不少户已经有了一小块份地,他们要把耕种收获而来的实物中的相当一部分交纳给奴隶主,并得接受繁重的劳役剥削。他们正处在从奴隶向农奴过渡的状况,即通常说的“隶农”。这种“隶农制”是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七月》作者叙述自己所受压迫和剥削的情节,我认为是符合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的。

⑧《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吏部,卷三。

猜你喜欢
全诗国君小雅
师旷劝学
劝学
小雅
Grammar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狂泉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狂泉
小雅的眼睛
浅谈技工院校UG/NX4.0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