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第2期,总第11期-海外书讯

1980-07-15 05:54
读书 1980年2期
关键词:丹尼华侨

《日本茶的来历,探索茶叶之路》,松下智著,日本淡交社1978年出版,261页。

此书是研究茶叶如何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历史,它不仅是一本农书,更重要的是探索“茶叶之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论著。

书中认为,中国是茶叶之乡,把茶叶作为饮料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汉武帝征服西南后,茶叶便成为汉民族的饮品,随后在江南各地以至黄河流域出现茶农。中国又有丰富的文字记载,如《茶经》、《茶谱》、《大观茶论》、《茶录》、《茶疏》等,总结了种茶和茶叶加工的一套技术。因此,研究茶叶的历史首先就要研究中国茶叶的历史。中国的“铁观音茶”、“龙井茶”、“祁门红茶”等均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

作者进一步研究茶叶的发祥地,认为中国的云南省是茶叶的原产地,那里气温高、降雨适量,最适于茶树的生长。因此,最早的茶农不是汉民族,而是云贵川等地的瑶、苗、畲、傣等少数民族。

茶叶传到日本是和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最早是在唐朝,随着佛教传入日本,通过遣唐使和中国的空海法师等到日本传教,把茶叶带到了日本。那时,茶叶作为一种药材传过去的。到了宋朝,荣西禅师、道元禅师等把茶种带到日本,于是日本也开始种茶,而饮茶逐渐成为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形成所谓的“茶道文化”。至于煎茶技术,是明末清初的隐元禅师传给日本的。茶叶、茶种和茶叶加工技术传到日本有两个途径:一是从闽浙渡海到日本,一是通过朝鲜半岛。

作者在后记中说,他对茶叶之路的研究是从1955年开始的,其间先后在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台湾、南朝鲜等地进行过考察,并研究了中国的许多文献。此书就是二十余年来研究的初步成果。探索茶叶之路,尚有许多不解之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他希望今后能到中国进行考察。(益民)

《日本的华侨》,管原幸助著,朝日新闻社1979年出版,344页。

这是介绍日本华侨情况的一本书。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人数多达二千万人。其中大部分人集中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约占华侨总人数的百分之九十),其他散居在美国(50万)、日本、澳大利亚、帝汶岛、非洲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所以,人们常说:“只要有太阳和水的地方,就有华侨”。

华侨在日本定居是从德川幕府时代初期开始的,而到明治初期在横滨市已出现了华侨集中的唐人町(现改称中华街)。目前生活在中华街的华侨达四千多人,经营三百多家商店和一百多家中国饭馆。

华侨刚到日本时是赤手空拳,创业艰难。多数人靠的是三把刀——厨刀、剪刀和剃刀,但他们都能吃苦,勤俭,彼此团结互助,因此终于在异国土地上安家立业,扎下根来。据1974年的统计,在日本各地的华侨总人数达46944人,其中半数是台湾人,在经济界、科学文化界都十分活跃。书中介绍了烹调专家杨博文、超高层建筑设计师郭茂林、医学博士谢国权等人的业迹。

日本华侨曾积极支持过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提供活动经费和据点等,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孙中山先生后来誉赞华侨为“革命之母”。

中日两国之间邦交正常化,绝大多数日本华侨是衷心拥护的。目前在日本有两个华侨总会并立,这是台湾政府阻碍祖国统一等原因造成的。但是,越来越多的华侨回到祖国探亲、观光,为祖国三十年来的巨变而感到惊喜,人心思祖国的统一,希望祖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并表示要做出应有的贡献。

此书著者营原幸助是日本每日新闻社横滨支局的记者。为了写这本书,他走访了许多华侨,材料具体、生动。(益民)

《南朝鲜禁诗选》,许集编译,日本二月社1978年版,332页。

南朝鲜是警察国家。从李承晚到朴正熙,都是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刽子手,是扼杀民主的法西斯。人民需要生存,需要自由,需要国家的统一,因此奋起战斗,前赴后继,不怕杀头和坐牢。1960年春,震撼全球的“四一九”人民起义遍及整个南朝鲜,终于推翻了李承晚反动政权。不幸的是,朴正熙依仗外部势力,取而代之,实行更加残暴的军事独裁。人民得不到自由,依然呻吟在鞭笞之下。然而,反革命的暴力扑不灭革命的烈火,人民坚持斗争,从不间断。这本诗选为我们打开南朝鲜人民英勇战斗的画面,这里充满着对法西斯当局的愤怒控诉,唤起民众的呼声和对新世界的憧憬。

全书收诗39首,都是被打入冷宫的“禁诗”。其中包括二十八岁上了断头台的诗人俞镇五的四首、“四一九”起义中遇难的十五岁女学生陈永淑的遗诗一首、正在被囚禁的战斗诗人金芝河的二十九首,还有张琪杓、金明植、梁性佑、朴斗镇等人的诗五首。

日本文艺评论家青地晨为这本诗选写的评论中说:“每当我吟诵南朝鲜的反抗诗,心中的血在沸腾,使我有回到血气方刚的青年时代之感。因为我看到那些剥夺人的最后一点自由的独裁者,愤怒的火焰在心中燃烧”。但他坚信:“任何暴力也无法砍断南朝鲜诗人们的喉舌,无法囚禁向着自由展翅飞翔的诗人的灵魂。这本《南朝鲜禁诗选》,就是一个崇高的证据”。(益民)

《无色的虹》,柳北岸著,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7年,144页

这是一部自由体长篇叙事诗。作者是新加坡著名华裔老诗人,曾任新加坡作家协会主席,现为新加坡写作人协会顾问。

此诗叙述一个“九岁远走到烟台,十二移居满州里,跟着父亲牛马走,到处贩卖徽墨和湖笔”的孩子,中学毕业后,“不幸遭凶年,母亲逝世在除夕,父亲又抱病,初三亦归西”,只好变卖家产,搭船来到新加坡投靠二叔学生意。在异乡,他在商号里充当小伙计,事业刚有起色,却遭遇1942年日军占领新加坡。接着他帮助东家跑单帮,“被抓到了宪兵部,打得我,皮破肉又裂。”后经友人疏通,“三万军票换个无罪人,因为一时冒了险,全部积蓄变施账。”老东家的三姨太给他介绍一个本地姑娘成了亲,但三姨太屡次勾引他,被他断然拒绝。他又和东家合股作棉纱和粮食买卖,初有赚头,后又复蚀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流落街头摆地摊,妻子亲属多,全靠他一人来供养,生活十分艰苦。1950年以后,又和朋友合搞进出口买卖,不幸遭遇海上劫船,损失殆尽。最后他弃商来到僻远的乡镇作中学教员,但那家华裔学校只知收费,不管教学质量。他率领教员着手改革,四个月后,一切上了轨道,“好学生,越来越进步,坏学生,越来越温顺,再说每个学生都换新头脑,了解我们祖家不是在伦敦。”不幸校董之间闹派系,“直指全校职员偏左翼”,来校兴师问罪,大打出手,董事长也被揭发出贪污公款的罪行。他辞职回到新加坡,到另一学校任教,又因顶撞了愚昧无知的校长,在他女儿结婚那天被解雇了。女儿“见我偷偷拭眼泪,同情我,忽然被人解了雇,细细声,劝我勿忧愁,可以买彩票,可以成大富,怜她年小不分夜和日,哪知父亲变成夜鼹鼠。”“朋友们,对我很关心,关心我,象只脱毛猫,我的年纪已五十三,还有一个难看的肺病貌,能做什么事,的确难介绍。”他的两个儿子也不成器,浪荡在外,家里还要老婆和两个小女儿,他一时悲愤,心想跳楼一死了之,妻女还可拿到公积金生活下去。但后来,“苍茫万事当场醒……要和撒旦赌一赌,忽然雄心又勃勃,勇猛好象大于菟,我愿变为有刺含羞草,我将挺着腰板大踏步。”

作者在后记中谦虚地说,“讲内容,论形式,它既非诗,亦非歌,更非曲,只能送给唱书的艺人作为手本之用而已。究其实,送给唱书的艺人亦有问题,向来唱书的手本多依据书史,必须七字一句,每句在平仄上亦须分别,所谓有板有眼,才能应用,再说目前我国少有专门唱书的艺人,全无用场。”

这部原名《想跳楼的人》的叙事诗,富有乡土色彩,可以说是一个流落异乡的华侨为生计而奔波的一生辛酸史,十分感人,读后不禁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柳北岸的诗格轻灵隽永,自成一家,已出版的作品还有《十二城之旅》、《梦土》、《旅心》和《迷惘》等。(梅)

《巴勒斯坦百科全书》,阿卜杜勒·利扎格·艾斯瓦德著,贝鲁特阿拉伯百科全书出版社,1978年,1—3卷。

本书前言中写道,这部著作集中了各个方面研究巴勒斯坦问题的各种图书和文章的成果,是编著巴勒斯坦百科全书的新的尝试。本书第一卷介绍了犹太人、犹太复国主义和以色列的历史和现状;第二卷介绍了巴勒斯坦的地理、历史以及巴勒斯坦问题产生以来的重大事件;第三卷介绍了犹太复国主义的军事以及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自1948年5月15日至1973年10月6日的历次战争。本书是十六开本,资料丰富,装帧精致,附有各种地图、表格和照片,是了解和研究巴勒斯坦问题的一本有益的参考读物。(定宇)

《众神之车》及其他,冯·丹尼肯(Erich von Dniken)著。

本书作者是瑞士人。他考察了非洲的埃及、太平洋中的复活节岛、南美洲的秘鲁以及其它一些穷乡僻壤,搜寻古代文化遗存和各种考古资料,并对照宗教典籍中的故事传说,得出结论说:很久以前,某个星球上的“外星人”(冯·丹尼肯称作“神”)到过地球,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其中一部分已被作者证认出来;而且,这些外星人和地球人有过接触,并对地球人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例如金字塔就是外星人替埃及人建造的,玛雅人的天文学知识也是外星人传授的,印度的“不锈铁柱”也是外星人冶炼的,等等,等等。这本书在西方已被列为畅销书。

作者随后又写出《回到恒星去》和《众神之金》。这三本书,据称已被译成三十几种文字,销售量高达一千几百万册。书中的题材,又被摄制成电影或电视剧。

拿冯·丹尼肯自己的话来说:“在我看来,人类的智力不是从漫长、乏味的发展过程中得来的;这个过程是突然发生的。我以为,我们祖先的智力得自‘众神(宇宙来客),正是靠他们掌握的知识才使这整个过程变得迅速的”。说得明白一点,地球人的古代文明,甚至地球人本身,都可能来自天外。

于是,学术界有人指出,冯·丹尼肯是欺骗了天真的读者,他的著作是对考古资料的严重误解和公然伪造的混血儿。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古代史的高级讲师彼得·怀特,以《过去是人类的》为题写了一本书,耐心而又确凿地证明,冯·丹尼肯所谓的宇宙来客的遗物,我们人类的祖先是完全有能力制造出来的。另外有《冯·丹尼肯之车》和《冯·丹尼肯的创世纪》等文,也对冯·丹尼肯的观点进行了批驳。还有若干著作对冯·丹尼肯提出的“例证”,从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角度作出了合理的解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曾经开过一次讨论会,邀请有关学科的专家,就冯·丹尼肯的著作发表意见。专家们认为,冯·丹尼肯的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翁士达)

*

《新大众百科全书》(New Eve-rymans Encyclopaedia),英国登特出版社出版,1979年第六版,12卷,175英镑。

这是英国一部历史较久的大型工具书,新版共800万字,5万条词目,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在词目的选择上力求突出重点,词目的注释也努力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尽量避免旁征博引,过于冗长繁杂。

注释最详细的词目是“美利坚合众国”,虽然长达43页,但为了便于读者查阅有关资料,全文分成九个部分。每一部分又附有详简适中的参考书目。对内容比较复杂的主题,如“第二次世界大战”,除作一般介绍外,又分别叙述各个不同的战区(如“西方前线”,“北非战区”,“海军行动计划”等),并附有参考索引,读者可通过它找到所需的资料。又如在注释“巴罗克艺术风格”这一词目时,只用了12行文字说明,另附若干精选的插图,读者如需了解详细情况,可查阅叙述六个国家和地区有关艺术风格的词目,也可查找有关艺术家的小传或其他艺术风格方面的词目。

书中关于专门学科的词目都作了全面修订,内容力求新颖及时,对一般家庭和大学生来说已经绰绰有余。新版还补充了“类星体”、“激光”、“北海石油和天然气”、“开放大学”等新的词目。

历史类词目一般都写到1976年、1977年或1978年。全书共收入13,500篇传记,每篇平均为120字。对较长的词目也作了适当的处理:“拿破仑”占五段;“纳尔逊”占二段;“威灵顿”占一段;“塔利伦德”仅占半段。事实证明,某些与现行立法有关的词目注释,如“土地和地租”,“房屋维修补助”等是需要经常修订的。英国读者提出第七版的修订决不能迟至1988年才完成,要缩短修订周期。

新版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部分词目都附有一个简要的书目参考资料,所列出版物截至七十年代为止。

新版的插图分散在有关词目之下,而不象前几版那样,集中在长达16页的各卷之后。每帧照片通常占页的版面,这比《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仅有一张邮票大小的彩色插图更为引人入胜。不足之处是有些插图(如“信号和信号机”,“彩色玻璃”,“光谱”,“国旗”和一些著名画家的绘画复制品等)不是彩色的。有些长文章的粗体或斜体标题不够鲜明突出。

附在第12卷之后的64页彩色地图都是由英国有名的柯林斯—朗曼出版社特制的,主要是区域自然地图,世界气象,土壤和植被地图,但这类地图均无地名索引,使读者查找起来颇感不便。新版最明显的缺陷是缺乏一个详细的索引。“参见条目”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在注释“印刷术”这一词目时,就没有标明参见“照相印刷”或“计算机排字”等词目。此外,有些常见的学科知识,如人类工程学,微信息处理机,固态或水下工程等,新版居然都没有收入。(姜炳)

《未来世界的挑战——关于世界安全的预测研究,1977—1990》(The Future Globe Challenge.APredictire Study of World Sec-urity,1977—1990),内维尔·布朗著,英国皇家防务研究联合服务研究所出版,9.95英镑。

作者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战略分析家,他曾发表过好几本关于区域安全问题的预测研究著作。

本书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论述预测安全问题的研究范围和基本格局。第二部分叙述一系列影响未来世界安全的经济因素以及它们在战略和安全方面互相牵制的内在联系:世界能源的日益短缺,城市人口的过分集中,发达工业国对世界经济和社会经济问题的支配能力等等。作者在第三部分中分析了一系列战争因素,并对未来的情报工作作了一些预测性的分析。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两个超级大国在未来的相互关系和一系列具有潜在战争威胁的区域性问题。最后一部分实际上是一个“简要的概述”,对前几部分研究作了总的归纳,并就加强未来世界的安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设想,重点阐述了开展南北对话,加强经济发展和核军备控制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未来学的兴起和发展,各国学者对未来世界的安全问题纷纷发表预测性的专著。据英国书评杂志报道,本书因所引材料比较丰富可靠,加之作者敢于突破一些传统的见解,立论也不乏新颖之处,因而自出版以来,曾在英国政界和军界引起了较大的重视。

此书对我们了解和研究两个超级大国如何加紧军备竞赛,争夺世界霸权,使世界局势趋向动荡不安,也提供了不少可资参考的材料。(姜炳)

*

《纳赛尔及其一代》(Nasser andHis Generation)P.J.瓦蒂基奥蒂斯著,384页,英国克罗姆·黑尔姆图书公司出版,11.9英镑。

作者现为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院中东政治学教授。他对现代埃及和社会各阶级的现状曾做过多年研究,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是英国学术界公认的现代中东政治学方面的知名学者。

本书对埃及已故总统纳赛尔的生平业绩提供了比较准确可靠的资料,并对纳赛尔在现代埃及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作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作者并不满足于做一个一般的传记作家,而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纳赛尔看成是埃及现代历史上特殊一代的领袖人物。纳赛尔是在暴力和强权统治着埃及的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而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他对埃及的殖民地地位怀着强烈的屈辱感,因而从青年时代起便献身于资产阶级革命,立志要团结各阶层的爱国人士,为使埃及挣脱英帝国的殖民统治而斗争,其基本目的正是为了恢复埃及的民族尊严和统一。作者进而叙述纳赛尔在执政期间如何依靠军队、政权和国家保安机关来推行其一系列的内外政策,取得了一定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作者对纳赛尔在对外政策上过分信赖和依靠苏联而导致的一系列恶果也作了比较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纳赛尔在世时并未留下日记、回忆录或其他私人文件,埃及国家机关也从未公开发表详尽可靠的有关资料,这对撰写纳赛尔传记显然是很不利的。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作者在搜集材料期间,曾多次会晤对纳赛尔持不同见解的埃及著名政界和军界人物,另一方面,他又充分利用和参考了英美图书馆和研究机关所收藏的有关政治回忆录和其他著作。

作者在评价纳赛尔一生的功过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认为废除君主制度,使埃及最终摆脱英国的军事统治,统一和强化了国家政权是纳赛尔的主要功绩,但是纳赛尔在执政期间并没有解决现代埃及最基本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姜炳)

*

《爱伦·西利托评传》(Alan Silli-toe:A Critical Assessment),斯坦莱·阿瑟顿(Stanley S.Atherton)著,英国W.H.阿兰出版社1979年出版,220页,7英镑50先令。

1958年,当代英国工人阶级作家爱伦·西利托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上》而一举成名。西方报刊上曾发表过许多有关他的作品的评论文章,但阿瑟顿博士这部著作应属第一部完整的评论研究。由于西利托的作品主要描绘当代英国工人阶级的思想和生活面貌,因此阿瑟顿用了相当大的篇幅阐述那种形成西利托的小说主题的英国工人阶级背景,并追述了工人阶级小说的传统。他还着重探讨了西利托和他的同乡前辈作家D.H.劳伦斯所共有的特征,即一种强烈要求到处去流浪的欲望,这种欲望不断影响了西利托的事业和他的小说内容。

西利托1928年生于诺丁汉的一个制革工人的家庭,在贫民窟里长大,十四岁起离开学校到自行车制造厂当工人,后又在胶合板制造厂当工人,还作过起锚机车床的操作工。二次大战时被征入伍,当空军无线电报务员。1948年因患肺病在一岛屿上治疗,并开始学习创作。他完全靠自学而成为一名作家,早期作品带有浓厚的阶级诉怨的色彩,以及“他们和我们”这一很深的观念——“他们”指的不仅是资本家和雇主,也包括社会上的官员,即一般有权有势的人。阿瑟顿检验了西利托在《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上》、《长跑运动员的孤独》和《捡破烂的人之女》中所表达的这种态度,并发现这种态度在他后来写的《威廉·波斯特》三部曲中有所缓和,多半是由于他的流浪的影响所招致的。阿瑟顿认为西利托从创作《生活的开始》和《鳏夫之子》等作品起进入了英国小说的主流,在五十岁时“才开始走上作为一个作家的轨道”。

本书对西利托近期作品评论得比较简略,似嫌美中不足,但这部评传仍有助于我们对这位当代英国知名作家的作品和人生观的了解。

(梅)

海外书讯

益民/梅/定宇/翁士达/姜炳焮

猜你喜欢
丹尼华侨
感恩是一种风骨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帕合尔丁·阿布拉、倪士喆、康宇宏、李华侨作品
乌龟丹尼
1940年代美国华侨文艺的论争及意义
原谅那个保罗
短暂的友谊
世界末日
“华侨”一词始于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