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收随礼、大摆宴席的背后是什么?

1981-08-20 05:13李华等
中国青年 1981年20期
关键词:随礼收礼酒席

李华等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青年工人,已经入厂八年了。1978年以来,我们厂兴起了一股结婚请客随礼的风气,三四年中我已随礼400多元。目前我正在积极筹备结婚,也准备照老习惯请客、收礼。可现在报纸宣传说这是一股歪风,团市委、厂工会也号召青年们抵制这种风气。为此我内心很矛盾。要说收礼吧,我是共青团员、车间班组长,不响应号召不适合;要说不收礼吧,我随了400多元钱,不是白吃亏了吗?请客、收礼固然不太好,但也未见其有多大危害。结婚是终身大事,一辈子就这么一次,摆席设宴热闹一番也是人之常情。有人说办酒席要花很多钱,其实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付出的请客钱和收礼钱刚好相抵,谁也不吃亏。随礼其实也是一种“互助会”的形式:你结婚时大家送钱凑够你办酒席之费用,别人结婚时你也帮助对方,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编辑同志,我讲的这些不能说没有道理吧,在我即将结婚之际,你们说我该怎么办?

李华同志:

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我想,你随的那400多元礼,是在一种风气裹挟之下的所为,而不是完全出自一种心甘情愿的真挚情谊,否则你不会觉得“吃亏了”。也正是这种“吃亏了”的心理,使你多少带着偏袒的情绪来讲述你的理由。也好,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摊开,看看请客、随礼究竟有什么不好。

你说随礼是一种“互助会”的形式,这种提法有意思。我想先说一下,送礼和随礼是有区别的。我们是一个崇尚人情礼义的民族。结婚是个人生活中的一件喜事,自己家里人重视,亲友们也都非常关心。因此,无论谁结婚,亲朋好友们总是要买点纪念品赠送,新郎新娘也常办两三桌酒席盛情招待招待。这种“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洋溢在婚礼上的,是真挚的情谊和由衷的祝贺,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呢!还有这种情况:某个青年结婚,一下子置办起个家有困难。近亲好友们凑一些钱,买一两件实用的东西,既庆贺新婚之喜,又以解其难。这种做法完全出于自愿,而且在这些人的头脑里并没有什么“等价交换”的观念。给谁买价值多少的东西,全看当时的需要,多点少点大伙并不计较。这倒还有点“互助”的味道。

后来情况有所发展,变成了一人结婚,不分亲疏远近,只要有所认识,人人随礼。当然“随礼”情况也有所不同。一是随礼钱不多,三角五角。这种随礼已经不是完全出于自愿,多少有点“例行公事”,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是反对的。好在负担不重,又多是买礼物,能代表集体表示个意思,倒也不必硬加阻止。更重要的是,随礼、收礼的双方都从未想到要从中取得什么交换和好处,人与人的关系并没有被庸俗化。

二是随礼钱步步加码。近两年,在有些单位,已经发展到10元、20元,个别的甚至40元。不管随礼人愿意不愿意,一概按人头掏钱,而且是不送东西干送钱。有的当事者干脆派人坐在新房门口撑着口袋,“贺喜者”进门往口袋里扔钱就是了。不要以为这只是钱数的增加,随着这种涨价,原先互助、庆贺的内容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你在信中说,有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付出的请客钱和收礼钱刚好相抵。其实正是这样,才大有名堂。你可知道在有些地方,一张随礼单,就是一张物化了的人与人之间远近亲疏的关系表。有人就公开说:“亲不亲,见实惠。”有的厂子里专有人收随礼钱,人称“张罗”。逢人结婚,“张罗”就会毫不客气地向每人伸手,然后把随礼的人名、钱数清清楚楚地记录在大红纸上。当事人按交钱多少将随礼人划分三等:交2元3元的,可不必理睬;交5元以上的,要记住以烟、糖、茶招待;交10元以上的,则会得到一张赴宴的请柬,取得上席的资格。万一有个交2元的客人正撞上宴席怎么办?在被热情拉入饭桌之后,可别忘了赶快去买上8块钱的东西第二天就送来,以免人家说闲话。结婚,是人生中一个幸福美好的时刻,围绕着婚礼的,也应该是新鲜的空气和真诚美好的情感。可象上面所讲的那样,在众人庆贺新人大喜之时,新人想的是这人交了多少钱,该享受什么规格的待遇;客人想的是我出了多少钱,理应取得什么等级的享受,这是多么污浊的空气和丑恶的交换关系呀!

李华同志,请你读一下本期《一个青年女工的倾诉》这篇文章。它从“随礼”的一方进一步揭露了这个问题。看,这些“贺喜者”是作为“随礼”与“设宴”的交换者的身份前来赴宴的,“我交了钱,你就得办得象样点”。因此稍不遂意,“随礼”的一方就要使用“交换”的权利,出“设宴者”的洋相。“喜庆气氛”顿时化为乌有。这是在庆贺婚礼吗?不,这是在伤害人们的感情,腐蚀人们的心灵,污染社会风气,以赤裸裸的物质利益关系替代了同志间真诚的友谊。

一个单位,人人随礼,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纵复杂的变相的债务关系。由于随礼并非出于自愿,友谊的成分很少,剩下的几乎就是“不能白随礼,等自己结婚时得收回来”这种带有商人气的思想了。例如,有个青年要结婚,生怕人家不知道,在厂里挨个通知不说,还跑到别人家里坐等主人回来亲口告诉,甚至连已经调离单位而关系又不怎么密切的人都不放过。与其说通知自己结婚,不如说是通知大伙:“都来掏钱吧。”可他做着这些时一点也不觉得难为情,因为他心里想的是:“你们结婚时我随了礼,这回该轮到我收礼了。”这种“回收”的思想很腐蚀人。一些老工人,他们结婚时并没有收到过什么随礼,现在则要一份份地送出去。吃了亏,怎么办?那就在自己的儿女身上打主意,向自己单位的职工征收儿女结婚的随礼。青年们生气地说:“他儿子长什么样儿,我们都没有见过!”这种做法,增加了青年人送随礼的负担,反过来又刺激了他们广收随礼的欲望。由此造成恶性循环,随礼的范围越来越广,价码越来越高,而人的精神境界也愈加低下了。

这种风气的恶劣之处,还在于使一些打算俭办婚事的同志遭打击,受讽刺,抬不起头来。北京有个青年因为没有请客,而是就近到北戴河旅游结婚,就被人起外号叫“北戴河”。有个同志就因为喜糖的质量差一点,竟被冠以“三硬一软”的绰号。有些人甚至当面奚落不准备请客的青年:“你小子就这么穷酸?娶不起媳妇是怎么着?”不少青年就是迫于这种压力,不得不随波逐流了。

李华同志,从上面所讲的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广收随礼、大摆宴席的背后究竟是些什么?它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的馈赠礼物、招待亲友的范围。它以钱定亲疏,以钱划分是否请吃饭的标准;用酒席来吸引别人随礼,又以收礼来捞回过去随礼的损失。它把青年人之间的友谊金钱化了,把人与人的关系商业化了,在“灯红酒绿、飞觥举筹”的热闹场面中,加杂着追慕虚荣、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唯利是图的市侩气息。这是对青年人精神上的严重损伤和腐蚀!

李华同志,你问,在你即将结婚之际应该怎么办?我想,如果你深刻地认识到广收随礼、大摆宴席的危害,也许就能够下决心了。长春市有个团干部,开始迫于压力,也随了一些礼;但到他结婚时,宁愿“吃亏”,也坚决不收随礼。他说:“我能做得了自己的主。”从上而下靠行政力量制止随礼风固然也是个办法,但这种“从我做起”的行动,更堪称好榜样。

确实,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就象一张无形的网,它令人憎恶,又因能使人捞到“好处”而有其诱惑性,要冲破它是要下很大决心的。但如果我们每个青年都能“从我做起”,坚决抵制,那任何歪风陋习都是可以改变的。李华同志,联合你周围的青年朋友,共同努力吧!

猜你喜欢
随礼收礼酒席
买衣服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随礼难
规范农村办酒席的对策
——以榕江县为例
生日不收礼
每一次送礼的现场堪比奥斯卡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Human Intelligence— On Human-Computer Competition from the Five-Level Theory of Cognitive Science
双重人
遏制滥办酒席之风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移风易俗度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