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学与艺术实践》书后兼悼朱彤同志

1983-07-15 05:54吴调公
读书 1983年11期
关键词:艺术美美感美学

吴调公

什么是美的东西?这问题可不易回答。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说得明快而通俗,认为它应该是“引起你的惊赞和快乐”的东西(《论美》)。他抓住美的特性,作出这样一个极其简要的有关“美”的说明。虽说他没有触及美的本质,但对人们由此而探寻本质说来,是大有益处的。作为审美者,当他由自己的存在肯定人的创造力时,面对着一种石破天惊、动人心弦的事物,如何能不引起“惊赞”?由于美的事物富于形象的感染力,审美者的心灵受到陶冶,又如何能不感到沉浸在优美情境中的“快乐”?

具有美的特性的事物是如此动人。谈美的书又应该如何?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说,它应该发人深思。从作为高级形式的美的形象的探索说,它应该既阐明艺术实践的必要性,更展示形象性的描绘于科学分析之中。朱彤同志的《美学与艺术实践》,正是对这两方面进行过长期探索从而获得成效的。

顾名思义,这本论著把艺术美在美学研究中的地位提得是相当高的,而在艺术美中,又突出其实践性。按照我的肤浅的理解,是否可以表达为这样一个层次:美学→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中心,即艺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通过一种最高形式得以充分体现的动力和过程,即艺术实践。这样一个结构层次的主要精神,在于有区别地处理人对现实审美关系中的各个不同侧面。原来人类的审美意识异常广阔,多种多样:有的是典型的、本质的,有的却是不很典型、不很本质的。《实践》突出了艺术美,并以之作为美学研究的中心对象。这正说明,作者对审美关系的多样性具有深切认识。既然掌握了美的高级形式,那么回过头来再去看低级形式的东西,自然也就不难掌握了。更何况现实生活中的美,没有经过物质加工,没有经过形象化而成为完整的艺术品,对它们的评价往往缺乏客观标准,以致人言人殊。为此,《实践》的作者在“后记”中说明,以美学研究作为中心,着重探讨美学与艺术实践的关系。这样的好处是,范围缩小了,又有艺术实践作为衡量的尺度,问题不会很玄虚,不会陷入抽象的讨论与辩难,不会流于玄谈。

这本书虽属论集,但从我粗浅的体会看来,九篇中似乎也体现了这样一个思想体系。第一、二篇以研究“自然”与“人”为论题,从美的表现形态角度联系艺术实践。第三篇到第七篇,分别论述艺术的虚构、夸张、悬念、陡转、和谐和语言,是从艺术美如何创造的角度来阐述艺术实践问题,也是对艺术实践规律的具体探索。最后第八、九两篇,则是扣合着美的主体,把美的创造这一问题,提到美的能动反映的高度进行论述。这样,我们就可以懂得艺术实践决不仅仅是创造文艺作品的问题,更注意到在创造审美对象的同时,有发展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必要性。

《实践》的特色,不仅以艺术美创造为全书中心,还把艺术规律的探索和美感要素的分析两者结合起来,对艺术想象和艺术夸张提出了一些新颖的看法。作者不象一般文艺理论著作那样就事论事地谈艺术构思,而能从美学高度出发,紧扣文艺家的心理功能,阐述审美过程中各种心理因素的组合。比如,关于艺术想象,作者认为,在创作过程中,形、情、意三者是互相渗透,互相协助,一刻也不能分离。运用想象来塑造生动的形象,这是艺术创作的目标。想象,借助于移情,赋予形象以动人的内在节奏和感染力。想象,受思想的规范和制约,给形象带来隐蔽的倾向性,带来秩序、匀称与和谐。因此,作者的结论是,削弱想象的任何一个因素,艺术形象一定会受到损害。

关于夸张,这书又指出,艺术创作不是拍照片,不是摄影般复制现实,而是象高尔基所说的,要调动夸张的基本法则,通过艺术虚构,把现实放大地反映出来,用火光照亮那些模模糊糊的角落,使读者看到他们在生活中不很了解的东西,一锤定音,豁然开朗,从而受到感染,警觉起来,省悟起来,推动历史前进。但是夸张不能老一套,不能采取呆法子,那些用滥了的构思,早已失去美学意义。为此,作者强调夸张方式必须是多种多样的。艺术家应拥有广阔选择的余地,运用虚构进行最动人的夸张构思。

作者不是孤立地谈想象,而能把想象的论述放在它所由形成和具体展示的形、情、意三种因素的综合体之中。作者也不是孤立地谈夸张,而能将其和虚构、灵感、美学理想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总之,《实践》对艺术创作规律的研究扣合着文艺心理学,突出先进美感作用,为艺术实践指点了一条正确道路。

也正因为这样,《实践》摒绝了一切形式主义地谈技巧的办法,把艺术规律的形成同美感以及文艺心理学因素扣合起来。特别饶有兴味的,是结合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来谈悬念与陡转这一章。作者指出,情节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来,使读者产生期待的心情,这就是悬念。情节笔直地向前发展,缺少生活的波浪,读者不免索然无味。然而事态往往是迂回前进的。主人公总会遇到困难,遇到阻力,情节发生陡转了;同悬念结合在一起,自然就形成情节的曲折。两点之间成一直线,形式只有这么一种,单调、刻板。如果与此相反,反映和描写了不同程度的意外、偶然和波折,就会派生了千差万别的曲线,意味着丰富多采的变化。如此等等,有不少是可以玩味的。

不仅如此,《实践》对艺术语言的论析,也同样提到艺术美创造的高度。即使谈形式美,但却能联系着形式美的构成所涉及的一切物质材料和组合这些物质材料的规律总体,加以分析。因此,在谈艺术语言这一篇中,作者不讲修辞格,不研究修辞手段,却另走一条新路:以准确、鲜明、生动为标准,从修辞的美学功能着眼,来欣赏艺术语言之成就。鲁迅作品,《红楼梦》,以及古代“一字师”的佳话,都拿来做为例证,分别研究正常状态的准确,失常状态的准确,以及种种变相的准确。鲜明与生动,也附带谈到一些。关于俚词庄用,关于重词轻用,关于词序调动和词式变化,都举例说明修辞的得失。这些,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最后,《实践》对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重点掘发,也为艺术实践做了贡献。如论艺术和谐,要求形式诸因素多样统一这一节中,作者突出我国两个美学家。以刘勰的《文心雕龙》为例,说明在《附会》、《定势》、《情采》、《神思》、《丽辞》诸篇中,刘勰如何强调多样统一。另一个美学家,是唐朝书法大师孙过庭。他的专著《书谱》,寥寥五千余字中,反复阐明了多样统一说,关于低级到高级的平衡,关于“小区”发展为“大区”的整体美,关于“违”与“和”的辩证观,以及整体美的生命感,都具有独创见解。作者指出他在刘勰基础上又前进一步:“泛览希腊罗马的艺术史,还没有人能媲美于他的。”中国古代美学理论,虽说大多出于即兴,偏于感受和印象,系统的理论性阐述不多,然而它们却善于密切结合美感和美学范畴。形象,精炼,生动,饶有余味,是我们的民族特征。《实践》汲取了这些优秀遗产,而又把它们和生活实践中美的事物的实例扣合起来进行描述,做到虚实并举,使读者分外感到亲切,掩卷之余,为之深思,为之惊赞,得到一种愉快的美感享受。

这篇短文写好不久,正在再次磋磨中,想不到朱彤同志逝世的噩耗竟象霹雳一般地传来了。我和朱彤同志同事三十一年,对其人其文是有所了解的。他思辨能力的精辟,对鲁迅和美学研究的湛深,讲学、论文,形象生动而扣人心弦,治学精神,孜孜兀兀,待人接物,坦率诚挚,都给我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回过头来再次读了他辞世前的这一本遗著,不禁既为学术界恸,也为作者对美学研究做了一次有益的新探索而尚未竟其全功深深惋惜。但尽管如此,这本书的科学的治学方法却足以给我们以启迪。作者探索美的规律是拥有长期创作实践和现代文学史博综淹贯的基础的。观点不架空,虚实能并举,多甘苦之言,无陈陈之弊,这就首先符合心灵感受的审美特点了。中国古代大理论家刘勰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园照之象,务先博观。”(《文心雕龙·知音》)重视艺术美在美学研究中的作用,重视创作甘苦的体验和作品鉴赏的深入对美感研究的作用,这都可以说朱彤同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心得。因此,在缅怀人天寥廓和抚摩遗编的同时,对朱彤同志毕生为文艺创作、文学教学、文学史和美学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我表示深切的敬意,并将以此书的精深启迪作为我今后治学的有力引导。

(《美学与艺术实践》,朱彤著,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一月第一版,0.65元)

猜你喜欢
艺术美美感美学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印花派对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试述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艺术美
纯白美学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自然美感的桌子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