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六十年概况

1983-08-21 03:00
中国青年 198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青年刊物革命

今年10月20日是《中国青年》创刊六十周年纪念日。

1923年,《中国青年》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创刊于上海;这是我国青年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青年》是我们党创办的最早的团结教育青年的刊物。在这以前,马克思列宁主义虽然已经在中国传播,但象《中国青年》这样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青年的专门刊物,还是第一个。《中国青年》创刊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前夕。那时血雨腥风,我们祖国大地上,军阀混战,帝国主义肆虐,民不聊生,笼罩着白色恐怖。《中国青年》一开始就以,大无畏的英勇战斗姿态出现,召唤青年走革命的道路。它的发刊词大声疾呼:“政治太黑暗了,教育太腐败了”,“打倒一切魔鬼”,使青年从“志行薄弱的父兄、脑筋昏乱的师友”的约束、蒙蔽下惊醒过来,投身到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去。它以明白晓畅、热情洋溢的文字,尖锐犀利的笔锋,抗议帝国主义支持军阀混战,对中国进行侵略,制造“五卅”等惨案;它反对北洋军阀屠杀工人、学生,揭露封建地主阶级在农村中的残酷剥削,并大力声援在各地蓬勃兴起的爱国学生运动;它还发表过许多与错误思潮作斗争的文章,与“醒狮”、“孤军”等国家主义派、国民党右派展开斗争,批判那些主张不问国事、钻古书堆、毒害青年思想的“大师”和宣传崇洋媚外的买办学者。与此同时,它还经常讨论青年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失学失业、婚姻恋爱家庭等各种切身问题。它是青年的知心朋友。

《中国青年》最早的主编是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中国革命青年运动早期的卓越领导者恽代英同志。著名的革命先烈萧楚女同志也是《中国青年》的创始人之一。张太雷、邓中夏、林育南等同志经常为刊物撰稿。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是首先在《中国青年》上发表的。任弼时同志从1927年起担任团中央书记后,也直接领导过《中国青年》。

在反动统治下,这个刊物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它的编辑部设在上海一个狭窄的小房子里,陈设简陋,只有两个书架。编辑人员白天在那里办公,晚上就在那里睡觉。为了避免特务警察的破坏,编辑部有时还得搬家。尽管反动统治者千方百计查禁《中国青年》,逮捕迫害《中国青年》的读者,但因为这个刊物能生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给青年以有益的指导,因此它一问世就受到广大青年的热烈欢迎,最高发行量曾达到三万多份,这在旧中国期刊的发行额中是少见的。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青年》的负责人、主要撰稿者不断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逮捕、杀害。在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参加过《中国青年》工作的,除任弼时同志是解放后病逝的外,今天还健在的只有陆定一同志。恽代英、萧楚女同志和后任主编李求实同志等都先后英勇地牺牲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之下。“血沃中原肥劲草”,《中国青年》这个刊物凝聚着中国革命先烈的鲜血。

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中国青年》难以出版,当年11月,改名为《无产青年》在上海秘密发行。翌年10月又改名为《列宁青年》,到1932年被迫停刊。以后在中央苏区瑞金,团中央出了机关报《青年实话》,1934年10月,红军长征,该报停刊。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中国青年》作为“中国青年救国团体联合会”的机关刊物在延安复刊了,在山西兴县还出了晋西版。延安时期的《中国青年》,在胡乔木同志(当时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宣传部长)的主持下,继承刊物的光荣革命传统,以组织青年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任务,发表过不少富有思想性、战斗性、知识性的文章,对鼓舞青年走革命道路、投入抗日战争的洪流起了很大作用。当时《中国青年》每半月出一期,共出了29期。后因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反动派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包围,刊物发行困难,因而不得不再次停刊。

1948年12月,我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的胜利。党中央决定恢复出版《中国青年》,把它的发刊作为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一个重要的步骤。党中央的建团决议写道:“为了指导全国青年团的工作和组织广大青年学习,中央决定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负责出版《中国青年》定期刊物。”指导全国青年团的工作,组织广大青年学习,这是党中央给《中国青年》规定的方针任务。《中国青年》在河北平山县出版后,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实践,使这一方针任务得到了具体的贯彻执行,并在健康的轨道上不断向前发展。

1949年初,中国青年迁到北京,从复刊后的第四期起正式在北京出版。起先是月刊,后改为周刊、双周刊、半月刊。《中国青年》遵照党中央规定的方针任务,根据全国已经变化了的形势,面向广大青年,把组织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中心内容,深入细致地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的机关刊物,当然要担负起指导全国青年团的光荣任务。但是这种指导决不意味着连篇累牍地登载团的工作经验,尽谈些团内事务,把刊物办成团的工作经验汇编,而是侧重于抓团的指导思想,提高团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复刊后的十几年中,《中国青年》除了适当刊发指导团的工作的言论和经验介绍外,还强调面向全体青年,指出青年或青年工作中应当引起注意的各种倾向性问题,帮助团干部搞好对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经常就团的思想教育工作问题开展讨论。如反对思想改造要求过高过急,对青年干涉限制过多、抹杀他们的特点和正当要求,乱扣帽子等等。这些纠正“左”的倾向的言论,对提高团干部的思想认识,推动团的工作起到了有力的指导作用。

《中国青年》组织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也不是流于空洞的说教,而是注重联系青年的思想实际,尤其是一个时期青年中产生的思潮性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斗争、重大事件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关系到广大人民和青年的根本利益,因而也是青年最为关心的事情。《中国青年》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青年,在培养青年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发挥很好的作用,首要的就是要帮助青年解决在重大斗争、重大事件中新发现的种种思想问题,对青年进行形势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使他们在斗争中生动地学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这种认识出发,《中国青年》在建国初期就大力配合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革命运动,引导青年划清革命与反革命的思想界限;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鄙弃资产阶级剥削享乐的腐朽生活方式,树立劳动创造世界的革命观点。在国家开始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后《中国青年》就大力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动员青年向科学进军,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红与专的问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国青年》也集中进行了宣传,帮助青年树立民主与法制观念。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则着重教育青年要培养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除了结合政治生活中的重大斗争、重大事件教育青年外,刊物也继承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的优良传统,注意帮助青年解决在成长过程中,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诸如青年的升学就业问题,业余学习问题,入党入团问题,交友处世问题,恋爱婚姻家庭问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问题,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意志性格问题,正确对待疾病、搞好身体健康问题,以及如何开展批评自我批评、进行思想锻炼、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和优良的工作作风的问题等等,《中国青年》都分门别类地、较深入细致地给青年以指导。这样《中国青年》的宣传就具有浓郁的思想修养的特色,对青年全面健康的成长有很大的裨益。

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建国以来,《中国青年》还很注重对青年进行世界观、尤其是人生观的教育,帮助青年走好人生的历程。在十几年中,《中国青年》先后反复地组织青年讨论过远大理想与个人前途、什么是最大的幸福、苦与乐、生与死等等问题,使青年受到了生动具体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中国青年》还经常注意教育引导青年搞好学习,包括搞好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注重向青年介绍社会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在解决青年的种种思想问题的时候,也常应用这些知识,帮助青年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习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树立共产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中国青年》还一贯重视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五六十年代,《中国青年》详细介绍过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业绩,李大钊、恽代英、萧楚女、任弼时、方志敏、刘志丹、王若飞、赵一曼、聂耳、洗星海、邹韬奋、江竹筠等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事迹、高尚的革命情操,以及“五·四”“一二·九”等青年运动的光荣革命历史,帮助青年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受压迫被剥削的痛苦,了解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激励青年学习革命前辈的光辉榜样,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接好革命的班。

社会主义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青年中更是如此。《中国青年》十分重视青年先进典型的宣传。对从丁佑君、黄继光、罗盛教到向秀丽、安业民、雷锋、王杰以及刘文学等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中国青年》都大力宣传过。对新中国青年一代的最优秀代表雷锋,《中国青年》出了专辑。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涌现的青年先进人物,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卓娅、舒拉、马特洛索夫等,《中国青年》也一再作了介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青年从这些青年英雄人物的身上,汲取到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与这同时,《中国青年》还常应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艺作品,用小说、电影、诗歌来对青年进行形象化的教育,给青年以感染。

为了办好《中国青年》,使它成为党教育青年的得力工具,《中国青年》编辑部很注意依靠党和团中央书记处的领导,依靠广大青年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帮助。培养青年的事业是关系我们国家民族前途的长远大业,我们党、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都殷切希望青年一代能够茁壮成长,其重要的体现就是他们给《中国青年》以亲切关怀、爱护。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宋庆龄同志都曾经为《中国青年》题词撰文,推荐稿件,并给刊物工作以指示。除广大青年踊跃向《中国青年》投稿,反映意见、要求、情况外,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知名的专家、学者、作家、诗人也经常为《中国青年》撰写稿件,对刊物宣传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多方帮助编辑部的工作。《中国青年》能够不断进步,刊载过许多高质量的、深受青年欢迎的文章,能够以富有思想性、战斗性的面貌活跃在宣传战线上,这完全是与党的关怀、各方面人士和青年群众的支持密不可分的。

1948年,《中国青年》复刊时,发行五万多份,刚进入北京时,发行量是十万多份。1950年以后,《中国青年》的发行量就不断大幅度上升,1956年达到一百七十五万份,到1966年,《中国青年》每期发行二百八十多万份。

建国以后,有几个阶段,《中国青年》虽然也受到“左”的思潮的干扰、影响,宣传中也出现过错误、偏差,但总的来说是取得了显著成绩的。从这段时期的《中国青年》中,可以看到新中国建立后的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足迹。但十年动乱一开始,它却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再度被迫停刊。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十年动乱中被迫停刊达12年之久的《中国青年》,在举国欢腾,,庆贺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后,于1978年9月第三次复刊,又和读者见面了。

复刊后的《中国青年》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共青团中央的领导下,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恢复中发展,大踏步地走上了为祖国中兴而战斗的历程。

《中国青年》一如既往,作为共青团中央的机关刊物,作为广大共青团员和青年的忠实朋友,坚定地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站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旗帜下,努力宣传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结合青年实际,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引导青年学习,关心青年的健康成长。在拨乱反正的历史洪流中,《中国青年》发扬勇于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精神,积极肃清“文化革命”遗留下来的“左”的影响和参加反对“两个凡是”的斗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中国青年》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新时期青年的主课”,动员青年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贡献力量。新时期《中国青年》应该是积极动员青年献身祖国,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响亮号角,是热情引导青年努力奋斗,创建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青年》伴随着中国青年运动的革命浪潮,走过了它光荣、艰巨、曲折的六十年历程。今天,时代又赋予了它新的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它必将伴随着祖国前进的步伐,和亿万忠诚的中华儿女一道,肩负起自己的光荣使命,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作出新的贡献。

(本社编)

猜你喜欢
中国青年刊物革命
刊物贺词
系列刊物介绍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从五四运动理性思考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代中国青年婚姻观的异化
韦君宜在《中国青年》时期的期刊编辑思想研究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我最喜欢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