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普通话与青年

1983-08-21 03:00宋欣桥
中国青年 1983年12期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青少年

宋欣桥

看过《一千零一夜》的人,谁也忘不了那个“阿里巴巴和四十个强盗”的神奇故事:阿里巴巴与强盗遭遇后,躲藏到一棵大树上。强盗头目来到大石头跟前,说了声:“开门吧,芝麻芝麻1”大石头就移开了,露出一个大山洞,洞里藏着强盗们几代掠夺的无法计数的金钱、财物。阿里巴巴记住了开门、关门的暗语,于是得到了财富。而他贪心的哥哥高西睦,进洞以后忘记了开门的暗语,被强盗杀死了。这个情节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反映了劳动人民早在古代已幻想用人的语音来控制、支配周围的事物。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这已经不再是幻想了。

我们处处可以感觉到,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了,传递信息越来越多地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人们在工作中使用电话、电报已成为极普通的事。电视电话、微波电话也开始应用。电子计算机已投入使用,目前正在研究电子计算机与人直接对话的技术,以及口呼输入的语言电报机和语言打字机。语言学专家认为,当代语言生活已进入传声时代,现代社会已成为信息化的社会。

语言生活要现代化,重要的标志是普及共同语。我国是世界上地域最辽阔的国家之一,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对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汉语内部所存在的方言隔阂已经成了一个障碍。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大力推广普通话,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如周恩来同志指出的:“在我国汉族人民中努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就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宪法明确载入“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条款。推广普通话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长期的语言政策。

广大青年既是普及普通话的主要对象,又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力量。因此,青年应是“重点推行”的对象。青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精力充沛,接受能力强,善于模仿,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将要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任务。早期学好普通话就掌握了通行全国的交际工具,为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

学好普通话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早日成才,起着直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学好数理化固然是重要的,但语文却是各门学科最基本的工具。语文学得好,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所以一些科学家一再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忽视语文学习。语文是什么?是语言。“语”是口头语,“文”是书面语。学习语文就是要 培养用普通话口头及书面 表达的能力。小学语文课 首先要学习汉语拼音。汉 语拼音是用来拼写普通 话、用来帮助识汉字的, 是学好语文的良好工具。 如果把汉语拼音学得得心 应手,对学习普通话、加 快识字阅读速度都会有显 而易见的效果。大家知 道,方言与普通话首先表 现在语音的差别上。要念 准字音,就得利用语文工 具书。各种字典、词典给 汉字注音都是以普通话语 言作为标准的,使用这些 工具书可以帮助我们纠正 方音。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语文课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语文教材是用普通话的词汇、句式编写的。到了大学,现代汉语课所讲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也是以普通话作为规范的。这个时期学习语文要特别注意学好普通话的词汇和语法。

方言与普通话存在着词汇和语法的区别,突出地表现在词汇的差别上。在方言中,同一种东西往往叫不同的名字。“花生”在济南叫“长果”,在广东梅县叫“蕃豆”。“馄饨”在成都叫“抄手儿”,在南昌叫“清汤”。不同的东西有时却叫同一个名字。上海的“馒头”指的是“包子”(“生煎馒头”即“水煎包”)。厦门的“土豆”指的是“花生”。广东阳江的“瓜子”指的是“水果”。人们相互间的称呼上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广东话把“父亲”称为“老豆”,把“岳父”称为“外父”。合肥话把“爷爷”叫“爹爹”把“父亲”叫“伯伯”,把“叔叔”叫“老爷”。西北方言“们”能用来称动物或物品的多数,如“猪们”、“桌子们”。方言与普通话在语法方面虽然差别不是很大,也存在一些语序问题。如江西宜春话把“给我一本书”说成“把本书我”。又如广东话把“你多坐一阵”说成“你坐多一阵”,把“你先走”说成“你行先”。如果我们把这些方言的词汇或句式写进作文或论文里去,影响学习、考试成绩不说,你的文章别人也看不懂或看不大懂。你的论文或实验报告可能有创造性,却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学好普通话的词汇、语法将有助于提高我们阅读、写作的能力。

青少年时期大半要在学校里度过。普通话是学校统一的教学用语。特别是各大中城市,五方杂处,小学、中学不能用方言教学。大专院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如果不用普通话,教师教不好,学生也听不懂。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位教师是广东人,讲课时多次提到“西游记”,把学生弄得莫名其妙。这堂课与《西游记》毫无关系。原来他讲的不是《西游记》,而是“私有制”。一位教师是湖南人,在课堂上大讲“头发”,学生纳闷了,这堂课怎么会与头发有关系呢?后来才知道老师讲的是“图画”。有的大学生听普通话的能力不强,听课往往赶不上老师讲的速度,笔记记不全。如果教师讲的是带有南腔北调的普通话,听起来就更困难了。学校的一切活动,师生应该共同使用普通话。在学校普及汉民族共同语—一普通话,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文化教育发展的水平。

青少年在学校里学会普通话将为走上社会为人民服务打下基础。从事各行各业,几乎都要跟语言打交道。要做电影、话剧演员以及各种广播员、宣传员,首先要求普通话讲得很标准。要当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能用普通话讲课是最基本的要求。不会讲普通话不是合格的教师。列车员、售票员和广大商业服务业的职工,要接待来自各地的成千上万的群众,会讲普通话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总之,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朝气蓬勃,最有活力,各种社会活动都少不了。使用全国通用的规范化的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将反映新一代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反映一个青年接受正规教育的文明程度。

学习普通话并不难。现在的青少年绝大多数都受过学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听普通话的机会很多,基本上都能听懂普通话。现在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就是不少青少年会说普通话,但在公众场合偏说方言。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思想:

一种是怕说不好,丢面子,让人笑话。不论学习哪一种语言都有一个过程。普通话也不可能一学就会,一说就说得百分之百准确。首先要解除顾虑,大胆地开口说。不开口,永远也说不好。在学习中应该欢迎别人纠正自己的毛病,不要怕难为情,这样进步就快了。学习语言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要下一番功夫。要摆脱方言的影响,还需要在实践中反复体会模仿。此外,对那些自己不好好学习普通话,反倒讽刺、挖苦别人的人,要说服,要批评。要促使社会形成好的风气,为学习和推广普通话创造有利的条件。

另一种是狭隘的地方观念作怪,认为说了普通话就是“卖祖宗”、“忘本”。这往往是受社会、家庭的影响产生的。热爱自己家乡的语言,听到就感到非常亲切,这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但要知道,追根寻源,普通话与各地汉语方言同出一个“祖宗”,同是一个“本”。学习、使用普通话怎么能说是“卖祖宗”、“忘本”呢?而且,我们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和禁止方言,也不是要求人们在任何场合都说普通话。而是让大家在公共场合、社会活动中使用普通话。在各自的家里,在亲戚、老乡之间,仍然可以用方言。1963年,有一次郝建秀同志用普通话向周总理汇报工厂的情况。总理听了高兴地说,你会说普通话很好,以后,出来就说普通话,在厂里和工人们讲本地话。

作为20世纪的青年应该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决定了人们必然要打破闭关自守、万事不求人的小生产的方式。当代的青年人谁也不敢保证一辈子不离开家乡。为了学习,为了工作,为了参加会议和各种活动,都可能离开家乡,甚至离家很远。学会普通话,可以用它一辈子,走到哪里都会减少语言障碍。

还有一种情况,广大北方地区的青年中,有人认为自己的话就是“普普通通”的普通话,不用认真学习也过得去。这是一种误解。普通话的“普通”不是“普普通通”的意思,而是“普遍通行”的意思。而且普通话有明确的规范,它的含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确,北方方言区内部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也应当看到与普通话仍有或多或少的差异,特别表现在语音上。广大北方地区的青少年应该看到本地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利用比南方方言区有利的条件,把普通话学得更好。

去年12月,团中央等15个单位联合发出了《大家都来说普通话倡议书》。让我们广大共青团员和青少年响应这个倡议,“都来学习普通话、说普通话、做推广普通话的促进派。”

猜你喜欢
普通话方言青少年
方严的方言
方言
青少年发明家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17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