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上的主观与客观

1984-08-20 05:13余心言
中国青年 1984年3期
关键词:稗子张华华山

余心言

1983年“五一”,第四军医大学的干部和学员在华山抢险的战斗,震撼着全国大学生和广大青年的心。同学们光辉的集体行动,对于前些年流行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观点,是一个响亮的回答。

“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天险,是众所周知的。“五一”前后,上山的人数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四月三十日和五月一日两天进山的人数达到两万五千。前一天登山的游人要下,当天登山的游人要上,在华山的咽喉要道千尺幢发生了严重的阻塞。有十多名游人在八十度左右的陡壁石槽内被拥挤的人群托起,一个跟头载下来,腾空翻滚,直落下堕。在二仙桥地段,拥挤的人群把悬崖边上铁链的柱桩挤得拔脱了,游人随时有可能被挤下悬崖。就在这危险的时刻,四医大的同学们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体结成人墙,保护游人,疏通道路,抢救伤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华的出现,曾经被“主观为自己”论者认为是特殊的例外。理由是说张华太傻,不会算帐,不懂得用一个堂堂大学生的生命去救普通农民是多么不上算。

如今,张华的一百多位同学的出现,当然还是可以被某些人认为是“傻,可是,这样的事实至少可以证明:“主观为自己”并不是人同此心的规律,违反这条所谓“规律”的人们早已不是个别的例外了。

关于人的主观和客观,或者叫动机和效果,我们是辩证的统一论者。“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人间普遍的正常现象。当然不是说没有出乎意料之外的事。稻田里免不了长几株稗子,这是事实;说主观上种稻子,客观上必然得到稗子,那就是胡说。每一个农民在看到稗草的时候,都会不加思索地把它拔掉,因为那是对于达到他的主观目的有害的东西。

华山抢险客观上是为人民的,这一点大概没有什么人会怀疑。他们的主观动机究竟如何呢?用“为自己”论能不能解释得通呢?他们上华山,是为了游览。这是他们盼望了许久的事情。如果是“为自己”,那么,当时这一系列为他人的事情,就只有不办。要找理由为自己开脱,是很容易的。例如,游览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也很重要呀1成千成万游人的事,值勤民警都管不过来,几个年轻人上去能有用吗?太危险,弄不好连自己一起牺牲了,值得吗?自己本来就身体弱,游客中还有别人比自己身体好呐!大学还没有毕业,学的医学知识不够用呀!随身没带器械怎么抢救啊!……总而言之,欲逃责任,何患无辞1

当然,我在上面说的都是假设,四医大的同学们在华山上并没有这样想过。但是,我的假设是有事实为证的。四医大的积极参加华山抢险的一位学员秦伟光回忆说,“过去,一次外出旅游途中,列车广播里传来找医生的呼声,当时我想自己还未毕业,害怕出洋相,坐在那里纹丝没动。”“为自己”和“为他人”的矛盾,在这里不是表现得很明显吗?如果他在华山上仍旧持这种态度,他还能投身到抢救的行列中去吗?

有些同志不能否认雷锋、张华这些英雄人物的存在。他们解释说,这些英雄人物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道德或者理想需要而行动的,因此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自己。那么,为什么我们的个人主义者没有这种需要呢?他们说,需要是分层次的,只有在满足了生存、温饱之类低级需要之后,才产生高级的需要。但是,难道雷锋在个人的物质财富上比现在的某些小流氓更富有吗?难道华山上某些争先恐后、不顾别人死活的人,都比四医大的同学们肚子饿些、身上冷些吗?事实上,四医大的同学们在华山上并没有想过哪一条豪言壮语和哪一位英雄形象。因为在那种紧迫的形势下,也不允许他们想这些东西。他们想得很简单,就是人民的生命遇到了威胁,他们要救人。如果他们先主观为自己想一下,然后再拐弯抹角地转到客观为他人的效果上去,他们就救不成人了。

他们在华山上想得很简单,但是,这样一种想法却是不容易得来的。他们的壮举,是他们长期在革命熔炉中受到教育和锻炼的结晶。雄伟的华山顶峰,不可能离开深厚的山体而孤立存在。让我们也来从打好深厚的思想基础入手吧,我们也都可以成为无论主观和客观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高尚的人。

猜你喜欢
稗子张华华山
冬天的风在说什么
Adaptive Neural Network Control for Euler-Lagrangian Systems with Uncertainties
年轮
我不想吃稗子草长大
一棵稗子在担心什么
咏华山
白衣天使
随王履登华山
一颗稗子和一颗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