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想象的翅膀

1984-11-01 04:08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7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作曲家美感

燕 民

音乐有它特殊的魅力。

一首成功的音乐作品,可以通过它特有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语言来打动听众,使人们随着乐曲跌宕的旋律而感情起伏波动。时而沁人心脾,时而引人遐思,时而令人陶醉,时而发人振奋。

纵观中外音乐发展史,这种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孔子当年在齐国听了《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那“命运的敲门声”曾引起无数人内心的共鸣;聂耳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曾唤起千百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奔赴抗日战争的前线;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不管到哪里,“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列宁语)……

的确,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往往能够起到其他艺术形式所起不到的、连作曲家本人也常始料不及的作用。正如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对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说过的那样:“我文学不能表达的地方,请你用音乐来表达吧!”

那么,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都具有哪些美感作用呢?

音乐可以感染人的情绪。音乐有它自己的语言,这种音乐语言以有组织的乐音为形式,以作曲家丰富的思想感情为内容,把听众带到乐曲规定的情境中去,从而催发人们的联想,进而感染人们的情绪。如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美国创作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中极其著名的第二乐章慢板,旋律优美舒展,层次清楚,朴实真挚,充满了诗意,抒发了作曲家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人们在欣赏这首作品的时候,常常被乐曲流露出的深厚的感情所感染,引起情绪上的强烈共鸣,很多人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开扩人们的心胸,使人们心灵中崇高的意念进一步得到升华。如光未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歌曲以哺育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摇篮——黄河为歌颂的主题,以磅礴壮阔的气势、质朴深沉的旋律,把听众带到了俯瞰黄河雄姿的高山之巅,带到了一泻万丈、浩浩荡荡的黄河之滨。歌曲宽广舒展,富于歌颂性,逐步推向高潮,唤起了中华儿女从心底里对祖国加倍的热爱,唤起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音乐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音乐美感作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作曲家凭借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生活中存在着的美的挖掘提炼,把这种感受熔铸在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将这种美感以音乐的形式传递给了听众。如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中的第二乐章“溪畔景色”,作者以音画形式的曲调点染出了自然界的景物与作者内心涌起的感受的交响——象征着潺潺溪流的十六分音符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主题音调象征着作者跳跃的思想;末尾木管乐器模仿夜莺、鹌鹑、杜鹃鸣叫的音调象征着作者“在精神上重造一个于他已经死灭的世界”

(罗曼·罗兰语)的意念。……人们在欣赏这首乐曲的时候,往往可以在乐曲的感召下,进入一种恬静、清空、洗练、豁然的意境。美感可能因人而异,但人们可以从中使紧张的思维松弛下来,使抑郁的心情舒展开来,使整个身心都被优美的旋律所陶醉。

音乐可以激发人的斗志。顺应时代潮流、表现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往往成为唤起民众、振奋人心的战斗号角。如《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夫曲》,乐曲在压过黄河吼声的嘹亮的船工号子中,铺绘了象征着中华民族优秀子孙的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壮丽情景,揭示出了船工们“回头来,再和那黄河怒涛决一死战”的伟大气魄,激励着人们去搏战,去创造,走向新的世界!

音乐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的人喜欢民歌,有的人喜欢轻音乐,有的人喜欢听歌剧,有的人喜欢欣赏交响乐。不管哪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只要是健康的,都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

音乐为什么会有美感作用呢?

首先,因为音乐艺术有它本身的特点。音乐是时间性的听觉艺术,它以悦耳的乐音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它依靠旋律、节奏、音色、力度、和声等很多要素来构成音乐语言,塑造音乐形象,引起美感。旋律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最主要的手段,优美的旋律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节奏可以增加旋律的变化,增强旋律的表现力。如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第四乐章旋律副部的节奏,圆号吹出了八度三连音切分音,改变了重音支点,在一片动荡不定的哀挽气氛中,表现了作者在苦闷徬徨的境遇下心灵的震颤,从而增强了作品音乐形象的悲剧性。音色可以使旋律增加形象性和绘画性。管弦乐曲《图画展览会》,作曲家用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勾画出不同的具体形象——用低音提琴表现侏儒,用低音铜管表现古堡,用高音木管表现雏鸡……使人们在听这首乐曲时产生视觉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力度是旋律强弱程度的再分配,它可以使相同的旋律产生不同的欣赏效果。如冼星海的《到敌人后方去》,歌曲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描绘了人民军队在党的正确方针的指引下,由小到大、在敌后开展广泛的人民战争的生动形象。和声可以使旋律增加色彩感和空间感,从而丰富音乐形象。《黄河大合唱》的最后一首——《怒吼吧,黄河》的结尾,四部和声冠音不变,中声部不断变化,最后推向高潮,和声牢固地竖立在主和弦之上,塑造出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浪潮有如黄河怒涛,最终压倒一切敌人、夺取最后胜利的音乐形象。

其次,因为人们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有较为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想象。音乐艺术是人创造并为人服务的,因此,任何音乐创作都是以对欣赏主体发挥作用为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到了音乐作品被人们接受、理解,起到了美感作用的时候,音乐创作的全过程才算完结。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所借助的主要手段就是想象。有的人常常先被乐曲的旋律所吸引,引起感官上的初步印象;进而通过调动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里把乐曲提供的乐汇信息组织成一幅幅既有作曲家在作品中体现的意念,又有欣赏主体主观加工的音乐图画;最后被乐曲感染,体味到乐曲内在的美。有的人感到的只是情绪上的波动,听柔美舒缓的乐曲就感到欣慰,听明快华丽的乐曲就感到舒畅,听深沉悲凉的乐曲就感到压抑,听雄壮铿锵的乐曲就感到振奋。不管有哪些感受,都是借助于想象,调动了与乐曲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相类似的情感而达到欣赏目的的。

第三,因为音乐艺术为欣赏主体展开想象提供了广阔的领域。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属于全人类的。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如一些古典作品,不仅在当时人们感到美,而且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感到美。杰出作家的优秀作品之所以不朽,不仅因为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精神,反映了人们的心理,运用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还因为他们的作品为听众提供了广阔深厚的想象的余地。

音乐的美感作用是广泛的,不论什么类型的作品,都可以给人以不同的美感,使人们受到美的熏陶。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从音乐中获取更加丰富的美的感受吧。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作曲家美感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长大可当作曲家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从叛逆到妥协的音乐巨人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浅谈王西麟的音乐道路
自然美感的桌子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研究
浅谈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