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居上的启示

1984-11-01 04:10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4期
关键词:红杏出墙苍苔前人

人们以文艺的形式反映生活,总是利用前人的经验,并有自己的发展、创造。这种情况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趋势是经验越来越丰富,一代高于一代,形成了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运动特点。一般说来,从事文艺创造活动的人,如果充分地学习和继承历史成果,化成自己的身内之物,并创造性地把它用在自己所要表现的对象之上,这时他不仅有可能赶上前人,还有可能超越前人。

文学史上的许多事实可以使我们对此深信不疑。

南宋晚期诗人叶绍翁有一首题为《游园不值》的七言绝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的后两句,千百年来盛传不衰,今天凡是略为留意古典诗词的人,都能记得大概:主要原因在于这首诗写得别开生面,新警引人。可能许多知道这首诗写得好的人,却并不知道从生活中的红杏出墙到诗中写“红杏出墙”,中间也有一段经验积累的过程,而一联佳句成名的叶绍翁,正是站在许多前人的肩头上挥笔描绘这一枝红杏的,也可以说叶绍翁是一组接力赛中跑最后一程而又夺得锦标的人。

唐代诗人多有描写出墙杏花者。温庭筠的《杏花》:“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吴融的《途中见杏花》:“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还是他的《杏花》:“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这些诗句中都写春天的杏花从墙内开出了墙外,但都缺少意境,写诗的人都没有真动情感,所以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特别强烈。他们的贡献在于捕捉到了春光的一种表现特点。

宋人也多有写出墙杏花者。陆游有一首《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与叶绍翁同为“江湖派”诗人的张良臣,有一首《偶题》也是写杏花的:“谁家池馆静萧萧,斜倚朱门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应该说陆游和张良臣的诗,在写出墙红杏上,有继往开来的意义,他们胜过唐人,但都不及叶绍翁,叶诗形象集中,感情浓厚,命意新警,这使他取得了后来居上的稳固地位。

叶诗比之于其他许多写春天杏花的诗人,在诗中倾注了更多的情感。叶诗中有人,这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他踏着苍苔走向园门,怕惊扰园主人,却又要劳驾园主人,他只能轻轻地扣动柴门,大概是园主人对于满园春色管束太严,很怕门开春去,所以有人来叫门也不加理睬。诗人这时从墙外向墙里看,这是望春,有一种被拒门外、求之愈切的感情在驱使,果然,春光不负赏春人,春色冲出了围墙。有一枝红杏出墙,诗人的心理期望得到了胜利,他不禁觉得园主人有违于自然规律,竟想给生生不已的春天以人为的限制,这终因红杏出墙而宣告失败。诗人的胜利满足感,取代了游园不值的遗憾与失望。这种细微复杂的情绪变化,是以前有关杏花的诗中所不见的。

叶诗命意别开生面,句句都有自己的独具特色。屐齿苍苔,小扣柴扉,园关春色,这些都属别具匠心的描绘。更加非同凡响的是“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前人写过多次了,都是写“出墙头”,叶绍翁这次是以“来”字结尾,把春色写得更有生气了。“墙头”只表方位,“出墙来”,不仅是杏花越围墙而出,更在于生动地表现了春色扑人的情境:人爱春光,春色应人,情与景合二为一,变成了有特色的诗句。没有最后的一个“来”字,是无法达成这一艺术效果的。叶绍翁是充分利用了前人的艺术原始材料,又以自己的创造性的发扬而超越了前人,这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艺术描写的后来居上,基础在于吸收前人的经验,重点在于学习后的“居上”,不能“居上”,就是对前人的亦步亦趋,就等于没有自己的存在。“居上”的关键在于学而能化,化在对于新情境的表现上,创造自己的形象。

(李锋摘自《文学的艺术技巧》)

猜你喜欢
红杏出墙苍苔前人
致寝前人语
小住蕲春慕义畈山村
春意
打渔人
药王谷石林
趣味古文
言情休息站
飞蝶说
言情休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