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甲午年间的悲剧

1984-11-01 04:10张林娜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4期
关键词:北洋清军侵略者

张林娜

在中法战争结束后的第九年,即1894年,中国又遭到了来自日本的侵略。按照中国旧历,这一年是甲午年,故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中日甲午战争。

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早在1887年,以明治天皇为首的一批军国主义分子,就受“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的野心驱使,制订了狂妄的《征讨清国策》,并把与中国接壤的朝鲜视为一座“渡满洲的桥梁”。随后,它们便千方百计地搜集有关中国的情报;到九十年代初,日本军部已对清军了若指掌。它们绘制的中国东北三省(包括渤海湾在内)的军用地图,几乎标明了每一个村庄、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小丘、每一眼水井……

为了寻找入侵中国的借口,日本帝国主义颇费了一番苦心。1894年1月,朝鲜国内爆发了东学党起义;6月,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此刻,日本一方面劝诱中国“何不速代韩戡乱”;另一方面又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名大量出兵汉城。7月中旬,入朝日军达到一万八千多人,大大超过了赴朝清军。这时,日本政府便训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之冲突。”7月25日,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不宣而战,偷袭了中国的船队。战火在“渡满洲的桥梁”上烧起来了。清政府被迫于8月1日对日宣战。

交战双方,一方蓄谋已久,一方被迫应战,清军自然不是对手,顶不住日军的强大攻势。

9月15日凌晨,日军四路重兵向平壤城内的清军发起猛攻。清军统帅叶志超,昏庸无能,贪生怕死,在大敌当前的关键时刻,不但不组织军队凭险抵抗,固守待援,反而率军逃跑,“一夕狂驰三百里”。在平壤保卫战中,虽然出现左宝贵等英勇抗战的将领,但终于无法挽回败局,丢掉了平壤城。战火很快就烧过了鸭绿江。

烈士“热血染黄海”

平壤陷落次日(即9月17日),日本舰队又在黄海向北洋舰队挑起了一场海战。

这是整个甲午战争中最悲壮的一幕。当时双方参战的,日舰有吉野、松岛等十二艘,中舰有定远、致远等十艘。战幕一拉开,北洋舰队虽险情丛生,但广大爱国将士莫不同仇敌汽,英勇奋战。亲历这次战斗的英国人泰莱说,中国军舰上的“巨炮喷着火焰和硝烟,将炮弹猛射出去。水手们严肃、乐观,他们当中丝毫没有恐惧形迹。有一个水手在我去巡视时受了很重的创伤,……但当我再来巡视这门炮时,这个受伤的人——裹着绷带而且局部残废——却正在专心致志地作战。”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定远”、“致远”、“经远”三舰。旗舰“定远”号舰桥被震塌,正在指挥的丁汝昌身受重伤,但拒绝入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激励官兵奋勇歼敌。“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鏖战中见敌舰“吉野”甚为猖狂,认为“苟沉此舰,定以夺其气而成事”,便当机立断,下令开足马力去撞沉“吉野”。在舰船不幸被鱼雷击中后,他又和全舰二百多名官兵壮烈殉国。“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在军舰沉没前的一刹那,仍指挥着官兵准确地轰击敌舰,表现了视死如归的崇高爱国气节。

“热血染黄海,丹心映碧波。”“致远”、“经远”将士的英雄壮举,激励了舰队众多官兵的斗志。战斗持续了五个小时,在北洋舰队的严厉打击下,敌舰大伤元气:旗舰“松岛”受创极重,官兵死一百余人,完全瘫痪;“比睿”后舱起火,逃出重围;“西京丸”中弹累累,运转失灵;“吉野”也丧失了战斗力。此时,敌人感到再打下去已力不从心,于是先行退出了战场。北洋舰队也返回旅顺。

“一朝瓦解成劫灰”

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尚存的舰只,停泊在山东半岛的威海卫军港。日本侵略者知道,要使清政府屈服,就必须歼灭北洋海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日本海军对中国发起了新的进攻。11月中旬,旅顺局势危急,丁汝昌亲赴天津,请求率舰前往救援。身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不但不支持丁汝昌的爱国行动,反而大加训斥:“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不仅如此,他还革去丁汝昌尚书衔,摘去顶戴,以示惩戒。由于没有援军,旅顺很快就失守了。日军在占领大连、旅顺之后,接着就发动了对威海卫军港的袭击。

在日军海陆两路夹击下,威海卫南、北炮台很快失守,日本封锁了威海东西港口,并从南、北炮台和停泊在港口外的军舰上,一齐发炮,轰击港湾,使北洋舰队陷入困境。此时,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写信诱降丁汝昌。丁汝昌严辞予以拒绝。随着威海卫形势的日益危急,窃据北洋舰队海军副都督的英国人马格录等,勾结营务处道员牛昶炳和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胁逼丁汝昌投降,丁汝昌悲愤地说:“汝等欲杀汝昌即速杀之,吾岂吝惜一身。”表示要“与舰偕亡”。2月11日,刘公岛告急,在内无弹药,外无援军的情况下,丁汝昌召集诸将开会,提出:与其在刘公岛坐以待毙,不如冒险突围,与日军作最后的较量。然而却无人响应丁汝昌的建议。会后,牛昶炳等人又指使一些贪生怕死的人,用尖刀威逼丁汝昌率队投降。丁汝昌不愿卖国求荣,但又无力挽救危局,遂怀恨自杀。丁汝昌死后,马格录等人盗用丁汝昌的名义,向日本侵略者缴械投降。北洋海军就这样“一朝瓦解成劫灰”。不久,牛庄、田庄台、营口相继失陷。中日甲午战争以侵略者的胜利而告结束。

1895年3月14日,清政府按照侵略者的旨意,派遣李鸿章赴日本“议和”。4日17日,李鸿章按照日本侵略者的要求,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规定:中国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银子;允许日本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商船驶入上述各口岸等等。

《马关条约》为日本向中国输出资本,进行经济侵略,打开了大门。继此,英、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要求“利益均沾”,向中国输出资本,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办厂开矿,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题图、插图:赵希玮)

猜你喜欢
北洋清军侵略者
清军中火器的来源、使用情况与作用
Nanjing Confucius Temple
My Trip
浅析后金军(清军)攻城方略
新北洋打印未来
北洋海军为何会输
从报刊角度探北洋时期的民主思想
不弯腰的习俗
浅析清军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的火器装备因素
生物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