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四化建设中的大问题

1985-07-15 05:54叶南客叶克林
读书 1985年4期
关键词:集镇小城镇城镇

叶南客 叶克林

“江苏省小城镇研究”,是列入我国“六五”计划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研究项目之一。一九八三年九月在南京召开了第一次“江苏省小城镇研究学术讨论会”。会后选遍了第一集论文选《小城镇大问题》。

收入这本书中的二十五篇文章,分别就小城镇中的乡镇工业、商品流通、智力开发、文化生活等问题,从不同侧面,再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集镇的变革新貌,展示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大趋势。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立足于现实,旨在解决四化建设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随着农民逐步走向富裕,乡村工业化的春天正在到来。这时,两大尖锐的现实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一是如何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向纵深发展,加快实现城乡融合?一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大量从种植业中剩余出的农村劳力如何转移从而实现最佳人口布局?这两大问题解决得成败与否,直接关联到四化大业能否早日实现。这本书的作者们,通过深入调查细致分析,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从宏观上看,就是要大力发展小城镇,把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乡镇工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力的分层转移、加速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建设以带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全面发展融为一体,只有从系统的观念出发,作出统筹考虑,才能使各项问题得到完善解决。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一开始就摆脱了在概念中兜圈子,从书本到书本的模式,力求在对小城镇的实际考察中提高认识”。可以说,实事求是是该书的一大特色。

第二,放眼未来,提出小城镇建设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考察近百年来的西方城市化过程,不难发现与此相应而来的两大社会问题:一是城市化的发生是建立在广大农村破产的基础之上,哪里响起城市工业机器的轰鸣,哪里便有失业农民的怨声载道;二是城市化发展加剧了城乡的分裂,一面是大都市的豪华奢侈,一面是内地农村的破败凄凉。在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西方的教训应引以为戒。目前我国的城镇乡网络中,存在着大中城市过于集中,农村集镇过于稀少分散,城市难于带动农村同步发展的现象,我国大部分农村,仍处于一县仅一个县城镇的“独生子女”局面。这种状况若不及早改变,势必阻碍城乡的交融,难以形成合理的城镇乡网络。正是基于这一点,江苏小城镇研究的同志们,提出当前重点发展小城镇可以强化城乡交融中的枢纽功能;同时在发展小城镇中更要加快中心集镇的建设,实现一个县城镇数个中心集镇的合理布局。“这样,在一个经济区域里,就形成了一个层次有序的网络,这样的网络是比较符合农村商品流通需要的”。这一战略方案的提出无疑对于加速实现我国人口的合理布局,尽快形成合理的城镇乡网络,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三,通过对小城镇的研究,开辟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在此以前,我们接触到的中西方的社区研究,主要是对城市和农村的研究,忽略了作为农村发展的“前进基地”集镇社区的重要功能。今天,从中央到地方都已认识到:要发展商品经济,小城镇不恢复是不行的,如果我们国家只有大、中城市,没有小城镇,农村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等于没有腿。基于这一认识,《小城镇大问题》一书,不仅向我们揭示了小城镇在促进城乡交融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而且以较多篇幅,描述了苏南集镇社区的发生、发展、类型、结构,以及集镇中的交通、文化、教育、消费等现状。可以说,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集镇社区的专著,它对进一步开展集镇社会学的研究作了思想准备,奠定了初步基础。

这本书中的研究方式方法,对于我们从事社会学的研究也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如在科研力量的组合上,采取了多形式、多渠道协作,多层次、多学科的合作攻关,将中央和地方的科研队伍、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多重力量聚为一体,使研究工作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研究方法上,既有传统的座谈走访、典型解剖,也采用了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现代科研手段,将定性与定量研究较好地结合并用,使读者对于研究对象的了解得以深化、系统化。

(《小城镇大问题》,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课题组编写,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六月第一版,1.40元)

猜你喜欢
集镇小城镇城镇
集镇幼儿家庭教育联盟建设的行动研究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集镇建设问题探析
浅谈小城镇规划中地域特色的突出
中国特色小城镇
华北铁路开通令沿线集镇层级有何变动
第一次做饭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