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决斗之谜新解

1985-11-01 04:39陶思炎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3期
关键词:普希金巴尔射击

陶思炎

长期以来,普希金的决斗与惨死一直被视作百年不解的谜团,各种猜度和臆断纷纭迭出,令人莫衷一是。近年来,苏联文学界挖掘出了一些新资料,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丰富、深化了普希金研究的课题。

当代普希金研究者阿·巴尔哈托夫对普希金在决斗信号发出后,一下子就走到禁界线前,并让丹特士首先射击的做法作出了新的引证和解释。他推翻了所谓丹特士抢先、诗人临场失常或轻生厌世的传统论断,指出那正是诗人选定的一种独特的复仇方式。

他认为,普希金是一个出色的枪手,当时的禁界距离只有十步,而决斗条件规定,信号发出后即可射击,因此普希金要想首先开枪,就不在乎丹特士是否走到了禁界前。尽管丹特士才走了四步,离禁界尚有一步路就射击了,这也不能认为是丹特士抢先,而是普希金根本不想打第一枪。

巴尔哈托夫认为,普希金研究过各种决斗,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描写过决斗的场面,他总是把决斗首先视作一种心理艺术。诗人可能仔细研究过对手的特点,推敲过十多种方案,并自认为找到了最合适的一种。据同时代人证实,诗人曾抄录过波捷姆金公爵的一段训词:“要尽力考验自己,看是否是懦夫,如果不是,那么就在对仇人的一贯态度中保持自己天生的勇敢。”普希金信奉了这一训示,在决斗中表现出高度的镇定。同时代人伊·李普兰德说:“我知道亚历山大·谢尔盖也维奇是个急躁的人,有时甚至会到了狂乱的地步;但是在面对死亡,察觉到危险的时刻,普希金却具有高度的镇定……当走到决斗场的禁界时,他就象坚冰一样的冷峻。”因此,诗人临场失常的说法也是靠不住的。

至于诗人轻生厌世的说法,则含有明显的恶意。丹特士的义父路易·赫克连在决斗之后给丹特士姐姐的信中写道:“……他的对手是一个没有任何合理借口的、失去理智的人;生活使他厌倦了,于是他决定自杀,选定了乔治的手枪让自己到另一个世界去。”看一看普希金决斗前后的言行,就不难揭穿上述谎言。据茹科夫斯基证实,普希金在去决斗前的一小时还在经营自己的《现代人》杂志。他给撰稿人伊什莫娃写了信,对她编写的俄罗斯童话故事的某些细节提出批评,并商谈了有关剧本翻译的稿约问题。这种强烈的事业心是对轻生厌世说的有力否定。其实,普希金在垂危中的一段话已最好地澄清了这一问题:“我不想挨着朋友死去;我要活,为了能思考和担忧……”;“哦,不,生活并没使我厌倦,我热爱生活,我想活着,虽已失去了青春年华,我的心还没有完全冷漠。对我的好奇心来说,仍旧燃着享乐的欲火……”

巴尔哈托夫指出,普希金很快走到禁界前,并让对手射击,是他独特的心理战术,他曾四次参加决斗,前三次运用这一战术都奏效。

普希金的第一次决斗是在离开皇村学校的时候,对手是同学丘赫尔柏凯;第二次决斗是在基希涅夫,对手是茹勃夫,有关经过诗人写进了短篇小说《射击》里;第三次还是在基希涅夫,对手是第三十一猎骑兵团的团长斯大罗夫。在这几次决斗中,普希金总是在信号一发出后,就快步走到禁界前,并企图越过禁界,对手总是首先射击,并且脱了靶,而诗人则保留或放弃射击的权利,以玩笑的方式中断决斗。而普希金第四次遇上的对手就是丹特士,这最后一次决斗却是失算了。

巴尔哈托夫认为,普希金的失算可能是由于过分相信了历史的经验,并对对手的意图作了错误的预测,即以为丹特士不愿有流血的结局。丹特士在决斗前曾公开声明:“我是一个诚实的人,并相信这很快就会得到证实。”丹特士的义父、老奸巨滑的路易·赫克连甚至在决斗前一天还给诗人写了封信,信中写道:“我只能说,达尔沙克子爵到您那儿去,是为了商量有关与赫克连男爵决斗的地点:在这种情况下我要补充说,这场决斗的举行是不可延期的。”他还说:“以后,阁下,我将设法教会您敬重象我所具有的,而您的狂妄所不可凌辱的名誉。”既然还有“以后”,可见老赫克连是在暗示不会有严肃的决斗。

通常参加决斗的人,从来不会很快走到禁界前,相反总设法以坚定而缓慢的步履激怒对手,同时保持不被命中的必要距离。然而普希金却与众不同,他一下子就走到禁界前,然而却不开枪,显然他无意进行肉体的复仇,纯粹为了捍卫荣誉,实施一种精神的复仇。普希金在决斗前曾说过:“我认识写匿名信的这个人,过一周您将会听到,人们会开始谈论一起独特的复仇:它将是十分完美的;它会把那家伙打入污泥之中……”诗人看出丹特士有怯懦的弱点,想使他当众出丑,并由此揭穿他同妻姐叶卡捷琳娜成婚的真相。

巴尔哈托夫说,在决斗开始后丹特士没有急于走近,也没有急于开枪,而普希金却一下子走到了禁界前,于是丹特士不能耽搁了,再迟延会被认为是怯懦,于是才起步。这时普希金站在界线处举起了枪对他瞄准,而丹特士还没有想好枪该往哪儿打,“是朝大腿,还是朝额头瞄准?”由于他在决斗开始后的有限时间里没能识破普希金的计划,而诗人也根本没给他这样的时间,可能直到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该往哪儿瞄准,于是在慌乱中不假思索地选定了“中间的某个部位”。

普希金等着这一枪,他并不怕死。如果他经受住了这一枪,丹特士会在他的枪口下吓得面如土色,他可能会保留或放弃射击的权利而中断决斗。不过诗人毕竟还是射击了,这是因为他自感伤势很重不得不回击,但他仍坚信自己的方案。当他听到丹特士只是轻伤时说道:“奇怪,我以为打死他能使我得到快乐,可现在我觉得,并不如此。不过,反正都一样。只要我们身体刚一复原,就会重新开始。”这个“重新开始”,显然是指今天没有实现的计划,可以在下一次完成。

研究者们认为,不能把作为人的普希金与作为创造者的普希金分开,他是一个能强烈表现主导性格的精明的心理学家,他准备了一场独特的复仇,并达到了目的,但付出了太高的代价。

(胡佛推荐,摘自《书林》)

(题图:李晓军)

猜你喜欢
普希金巴尔射击
画与理
孤独的普希金
打靶训练
普希金的数学题
泪目!狼族最热血的忠诚
我曾经爱过你
雨雪巴尔鲁克山
独享清凉
巴尔要睡觉
扮演普希金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