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史话

1985-11-01 04:39孙善康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3期
关键词:草帽帽子冠军

孙善康

帽子,古代总称为“冠”,早在春秋,《楚辞·渔父》篇,就有“新沐者必弹冠”的记载,其种类繁多。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古以尺布裹头为巾;后世以纱、罗、布、葛缝合,方者为巾,圆者为帽,加以漆制曰冠。”和舆服一样,要以人物地位高低分等,官的大小,冠上的顶子就有红、蓝、白的区分;大总统帽上的明珠,慈禧太后凤冠上的宝石,价值连城,别人不得越礼。冠有冕、幞、巾帻、弁之分:冕适用于帝王、诸侯、卿大夫;幞头,据《朱子语录》云:“唐人幞头初止以纱为之,后以软,遂斫木作山子,起于鱼朝恩。”北周武帝用漆纱制之;至唐又有纱帽之制。“巾”,《后汉书》说:“单衣幅巾”,是扎在头上的织物帻巾。《晋书》“舆服制”载:“文武官皆免冠著帻”。“弁”是皮革制成的帽子。《周礼司服》云:“凡甸冠弁服,谓冠而如弁也。”孙诒让的《周礼正义》谓立冠而加弁,故称冠弁,即孟子说的“皮冠”。还有古代妇女戴的“冠子”。《韩子外传》说:“冠子不言,发子不笞。”《中华古今注》载:“冠子者,秦始皇之制也,今三妃九嫔当暑戴芙蓉冠子,川碧罗为之,插五色通草苏朵之。”这使人联想到:在盛夏之月,水榭宫庭,荷风送凉,窈窕佳人,缀上帽饰,显得越发妩媚漂亮了!

帽子与世俗礼仪有密切的关系。《论语》说,“羔裘云冠,不以吊”,这是规矩。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帽子为人增添了不少威严;成语有“衣冠楚楚,仪表堂堂”;“冠冕堂皇”,如果你衣冠不整,就要为人所不齿。杜甫《梦李白》诗的“冠盖满京华”,说明来的都是达官贵人。做官的戴帽,美其名日“升冠”,音同升官,讨个吉利的口彩。西欧习俗,人们不管天气冷暖,在“五一”节后,就开始戴草帽了。进内室,你先要脱去礼帽,否则就会失礼。在中国古代,贵族子弟二十而冠,表示成年,要举行隆重的冠礼。帽子戴在人的头上,是人尊严的表率。《史记》说:“黄生曰冠虽敞,必加予首;履虽新,必关于足。”公元前480年,子路与人斗,冠坠,曰匪礼也,取冠,乃为敌所醢。为了帽子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古人可有点“傻”?《汉书·郦食其传》说,“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这是对读书人的蔑视和恶作剧。但现代人,亲友路途邂逅,互相脱帽鞠躬,则是表示虔诚的敬意。帽子也象征和代表职位,辞职不干,称“挂冠”而去,即现今所谓“掼纱帽”也。

在人类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借帽子来抒发感情。唐朝卢照邻《咏史》有“直发上冲冠,壮气横三秋”的诗句,气势何等磅礴。宋朝岳飞的《满江红》词中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显示了武穆公对国事坎坷的悲愤,吐露了胸怀壮烈、凛然正气的爱国热情。春秋《滑稽列传》有“淳于髡冠缨索绝”,突出了他诙谐风趣的面貌。鲁迅先生在赠柳亚子的《自嘲》诗中的“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描绘了在反动派残酷的迫害下,先生处境险恶,还是采取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姿态。苏洵《管仲论》中说的“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活画出小人得意忘形的神态,跃然纸上。

帽子也成为现代生活中某种事物借假的名称,如证券交易所的经济人,在股票上涨时乘机买空卖空,称为“抢帽子”。对人批评无限上纲,称为“乱扣帽子”。帮会切口,流氓在电车窗口抢乘客帽子,称为“抛顶宫”……冠在人的最高处,故竞赛第一名也称“冠军”,如《汉书》中说“高祖开基,肖曹为冠”;“楚宋义伐秦,号称冠军”;霍去病破匈奴,封“冠军侯”;南北朝有冠军将军;唐置冠军大将军等等。

我国制造的帽子远销国外的,早年以山东烟台的细麻草帽和浙江温州的金丝等帽为最有名。细麻草帽洁白细柔,质地坚韧,阔边,流线形,戴在头上,轻飘飘,大有美洲西部骑士的风度。解放前,英、美商人来华,到温州,以两角极低廉之代价,大宗收购金丝草帽粗坯,运往美国,漂白加工,外系丝带,内垫皮圈,烫上Panama金字,重新运回上海,摆在“福利”、“患罗”等外国百货公司大玻璃橱窗里,说是美国舶来品“巴拿马草帽”,每顶售价二十元。高贵的绅士们争先恐后地购买,以此夸耀,可他哪里知道,这原是现价百分之一地道的土产品呵!

(摘自《随笔》1984年第5期)

〔插图肖星〕

猜你喜欢
草帽帽子冠军
一顶花草帽
遥控草帽
草帽歌
郁闷的冠军
没有冠军的赛跑
Hat 我戴上了这顶帽子
编草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