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电影业掠影

1985-11-01 04:39唐若水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3期
关键词:影坛戛纳印尼

唐若水

在西方影迷的心目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近三十年里,亚洲的电影大国只有印度和日本。除了极个别的例外,这时大陆上的其他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各国,在世界影坛上是无立足之地的。

然而从七十年代中期起,东南亚各国电影业的稳步前进逐渐令世人刮目相看,1975年香港电影《侠女》在戛纳电影节上荣获“技术奖”后,菲律宾导演李诺·布洛卡和斯里兰卡导演莱斯特·杰姆士·帕列斯的影片又接连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好评。此后,在欧洲的一些国际电影节(如伦敦、柏林和曼哈姆等电影节)上,以前鲜为人知的东南亚各国导演也开始在西方观众面前“锋芒初露”,并逐步赢得了声誉。

进入八十年代后,东南亚各国的影片在国际影坛上的影响越来越大。1981年,泰国影片《伤疤》在法国南特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次年,菲律宾的两部故事片同时被戛纳电影节选映,这在亚洲电影史上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菲律宾导演人才辈出

菲律宾电影界的“中坚人物”首推四十三岁的导演李诺·布洛卡。1970年,布洛卡导演了他的第一部故事片,随后两年他又导演了九部影片,其中《十全十美的母亲》和《音乐之声》的影响较大。1974年他与人合作创办了马尼拉电影公司,旨在制作“高质量”的影片,但三年后由于资金缺乏,该公司宣告破产。然而在这三年中,布洛卡完成了《黑暗之爪》和《芙希安恩》。这两部影片都曾蜚声戛纳电影节,其中的多数镜头是在马尼拉的贫民区拍摄的,主人公都是些挣扎于社会底层的平民。这些“社会电影”与那些游离现实生活的“娱乐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迄今为止,布洛卡已导演了五十多部影片。他在公司夭折后继续坚持拍摄“社会片”。1977年以来他每年平均导演六部影片,其中《杰古尔》(1979年)、《鲍纳》(1980年)、《PX》(1982年)、《蓝色的咸水湖》(1982年)等影片都“回响着劳苦大众的呻吟和呜咽”,因而常在神经敏感的评论界引起轩然大波。

三十四岁的年轻导演麦克·迪·李耶恩不算多产,然而在菲律宾影坛上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早期导演的影片大多是娱乐片,如《春天的典礼》等。进入八十年代后,他逐渐把注意力转向现实生活,接连导演了不少有影响的影片,其中《克萨泼玛塔》(1981年)和《八一年那些》(1982年)在戛纳电影节上引人注目:前者描写一个警官谋杀亲生女儿和女婿的故事,后者则揭露了一所大学的暴力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菲律宾一批年轻而才华横溢的电影导演已登上影坛,他们是:迪斯·阿巴亚、劳列斯·贵伦和曼尔·龚罗等。

印尼影业向世界进军

印尼电影似乎一直比菲律宾更为“闭关自守”。除了乌斯玛·依斯梅1960拍摄的《潘乔扬》一片曾在1961年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男主角奖外,印尼的其他影片在世界影坛上一直是“默默无声”的,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走向世界”。柏林、伦敦、香港和纽约的电影节上陆续映出了印尼电影,著名导演泰·卡亚·斯、拉哈特若和威·乌梅勃赫的名字才开始为西方观众所熟悉。

现年四十六岁的卡亚无疑是当代印尼最有成就的新一代导演。从1971年到1983年,卡亚共导演了九部影片,并三次在印尼电影节上被评为“最佳导演”。他的片子多数以家庭问题为中心:《一个男人的歌谣》(1971年)的矛盾焦点是某家庭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婚礼》(1974年)描写了由贫困引发的妒忌心理;《十八岁时》(1980年)则富有情趣地展现了新老两代人之间的问题……与此同时,卡亚还带出了一批“弟子”,其中的佼佼者要算拉哈特若。他导演的社会片《改善时机》曾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好评。

导演新星诺尔最近完成的战争史诗片《黎明》已在纽约的导演新秀电影节上映出。专家们认为:诺尔通过六部影片的实践,技巧和“叙述结构”已日趋完善。

1977年印尼产片一百二十三部,近年来一直稳定在七十部左右。政府一直在多方面鼓励生产国产片,以逐步取代国外片。印尼还因拥有东南亚唯一的“国家电影档案馆”而引以为荣。

泰国电影界竞争激烈

近年来,泰国大大小小制片厂林立。其中,超级大厂五星厂和萨哈·蒙葛柯尔厂实力雄厚、资金充足,并且控制了全国大多数电影院。许多小厂因无法匹敌而纷纷倒闭。

唯一例外是泰国首屈一指的大导演桑斯利开办的一家小厂。这家小厂自1966年创办以来,一直异常活跃。桑斯利1979年拍摄的故事片《伤疤》曾获该年度的全国最佳影片奖,接着又在1981年的南特和伦敦电影节上被西方观众交口称赞。他近年拍摄的战争史诗片《苏潘之血》(1980年)和即将上映的《普·潘恩》,艺术地重现了伤感而又壮丽的过去。

不过,泰国观众仍热衷于看滑稽片或功夫片,因而制片厂为求“生存”,不得不投其所好。但一些曾在美、澳就读过的电影导演为改变这种状况而绞尽脑汁,尽量多摄制与现实息息相关的影片来取代那些艺术低劣的商业化影片。约科尔的《出租汽车司机》(1978年)和《黄色的天空》(1979年)以及克特·苏旺纳素姆的《炎热时分》(1979年)等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备受欺凌和压迫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争取光明未来而进行的斗争。契约罗恩的《老和尚》(1980年)和科那伏特依的《东北之子》(1980年)则抒情地展现了城市平民和山区土著心灵美好的一隅。

最近两、三年里,从香港进口的录像带(多是功夫系列片)已渗入泰国的千家万户,无疑这又在泰国电影界增添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据统计,泰国的年产片量已从1981年的一百二十部急剧下降至1982年的八十部!

(冯行摘自广州《影视世界》)

猜你喜欢
影坛戛纳印尼
印尼出手
让黑马来得更猛烈些!
印尼·泗水
戛纳电影节左右为难
印尼·雅加达
Lady Gaga“千面女郎”进军影坛
范冰冰、李宇春、娜扎 斗艳2018戛纳,谁赢了?
我的艺术摄影观
一个人在印尼走山看海
戛纳红毯迎来中国小仙女,原来你是这样的关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