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向沃土扎深根

1987-08-24 05:50本刊编辑部
中国青年 1987年5期
关键词:沃土大树革命

本刊编辑部

五四运动68周年了。《中国青年》杂志伴随着中国青年运动也跨过了64个春秋。每当鲜花盛开的5月,在青年们欢度自己节日的时候,我们都要和青年朋友们一起,想想党和人民的期望,听听时代和祖国的召唤,看清前进的路标,更好地挑起振兴中华的重担。

中国需要千百万棵大树

公元2000年,已经不再是一个十分遥远的概念。今年十七八岁的青年,正好在“而立”之年进入21世纪,成为跨世纪的一代。

我们这代人,在2000年之前,要在老一辈的带领下,实现“翻两番”的任务,摆脱贫困,达到小康,走完实现中华腾飞的第一步;到下个世纪,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继续走完实现中华腾飞的第二步。这两个目标实现后,初具规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将显示出强大威力。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几代人为之锲而不舍地奋斗。80年代的青年,要准备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为中国革命跑好跨世纪的接力赛。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和奋斗中,胜利前进了68年。历史风雨的洗礼,使一代又一代青年在磨难和考验中成长为千千万万棵大树。今天健在的革命的老一辈,我们的父辈,都是在中国革命的征途中先后成长起来的大树,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栋梁。昔日,他们开拓、创建了新中国;今天,仍以自己伟岸的身躯,支撑着中华民族革命事业的大厦。

中华民族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要走的路还很长,还需要在青年一代中茁壮成长起千千万万株参天大树,来支撑和开拓这一事业。作为当代青年,都应从祖国深切的期望和时代的召唤中,看到自己的历史责任,立志做一株跨世纪的大树。

愿你做一粒经得住挑选的种子

去冬今春以来,我们国家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程。少数大学生上街游行,牵动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随着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在党内思想界的进行,全社会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郑重地学习和反思。一时间,对青年,特别是对大学生的看法、评价成了社会议论的中心。“精英”“骄子”“栋梁”的赞誉听得少了,出于对青年健康成长的关心而提出的批评、提醒,使一些青年萌生了委屈、压抑、悲观的情绪。有的青年向自己提出疑问:我还有资格做一粒种子一长成大树的种子吗?青年人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评价之间的反差,已不容忽视。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话说起来容易,真正能正确估量自己、评价自己、认识自己,就不那么容易了。

如果不能正确地自我认知,就不容易看到自身的某些弱点—年纪轻、阅历浅,书本和实践知识还不丰富,思想和行动往往带有极大盲目性和偏激……就容易把一切都看得过于简单,甚至狂傲自信,说话的口气很大。“当个市长有什么难?给个部长照样干!”似乎管理一个城市,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只要演说一通,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问题不在于这种想法多么幼稚可笑,问题在于对自我的评价太偏、太玄。

青年人渴望成才,渴望参与,渴望干一番大事业,这无可非议。这也是党和人民对我们殷殷企盼的。只有在一个兴旺的国家,一个活跃的社会,年轻人才敢想,才跃跃欲试。青年一代自我价值的提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进步而产生的一种觉悟。认识到自我价值,有意识自我设计,这是可取的,问题是把自我放在什么位置上,自己能否适应社会的设计和选择,是否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

如果总是把“自我”放在“主导”的位置上,就会常常提出:“我希望社会如何”,“我要求他人如何”……当然,这里有你的权利,也寄托着你的理想。但这毕竟只是问题的一面,事物还有另一面。社会和他人同样有对我们青年进行选择和要求的权利,“这项工作交给谁”,“这个岗位谁能胜任”……这些就需要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自我”问题了:“社会对我的要求和希望是什么”,“自我和社会的选择还有哪些差距”,为此“我还要作哪些努力”。

“主导”的自我,不能过分膨胀。自我要更多地自珍、自重,要时刻把个人的前途命运紧紧和民族的、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以此作为人生价值的坐标,清醒、客观地认识自我。

也恰恰是因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一些青年朋友看不到自己缺乏理论根底,缺乏在各种思潮面前分辨是非的能力,产生了一种盲目的、单纯的猎奇求新的倾向。抢先找几本“新潮”类书籍,匆匆翻览,就到各种场合夸夸其谈,炫耀卖弄,甚而对一切进行抨击否定。认为这就是“观念更新”,这就叫有“思想深度”。其实这正暴露了我们自己在理论和实践根基上浅薄的弱点。

无疑,青年在观念和科学文化知识两个方面是有某些优势。这是青年有希望成为时代之先的客观条件。但是,随着开放而来的“新潮”是比较复杂的,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杂陈,需要我们格外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认为凡“新”皆对,凡“新”则好。我们眼里的“新”和“奇”,并不一定都有生命力。理论和实践上没有根基,就容易轻信,就容易听到什么就觉得什么有道理,就容易纸上谈兵,就容易简单地、不负责任地把现实生活指责得一无是处。古往今来,空谈误国的教训比比皆是。这应该引起青年人的格外警觉。我们切不要做“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上芦苇”,也不要做“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山间竹笋”。

还是由于不能正确地认知自我,一些青年在前进的道路上缺乏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准备,缺乏耐力和韧性。顺利时,热情洋溢,“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很想干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一遇挫折,往往又容易心灰意冷,悲观消沉,甚至将大公大德置脑后,陷在“私”的泥潭不能自拔。作为80年代的青年,这种处世态度与古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相比,都相去甚远,哪里还谈得上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呢?

不能正确地自我认知,导致情绪易变而缺少冷静的思考,造成心理上一种既开放又封闭的矛盾状态。特别是当自己有所失误的时候,批评和忠告一点也听不进去,把自己封闭得严严实实。只想让社会理解自己,埋怨社会不理解自己;很少想想自己如何去理解社会,理解他人。这种矛盾和反差,象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我们自身的弱点。

今天,继承和发扬“五四”的光荣传统,对我们青年一代来说,就是要学习革命先行者把自身和革命事业融为一体的献身精神,牢记“五四”以来青年运动大浪淘沙的历史教训,脚踏实地,建功立业。

先向沃土扎深根有资格做“种子”的青年成千上万,但每粒“种子”能否长成大树,全凭它能否在沃土里扎下深根。

沃土在哪里?在沸腾的生活实践中,在亿万工农群众中,在你脚下坚实的土地上。

青年人喜欢读书,有一部最重要也是最难读的大书,名字就叫“中国实际”,不知你是否想读。

这部书有的章节是用文字写的,有的章节不是用文字写的;图书馆里能找到它的某些分册,但绝大部分还散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既等待我们去读,又等待我们续写。

这部大书的核心内容包括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包括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它包括亿万中国人民的基本要求和希望,也包括振兴和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基本国策。

“中国实际”这部大书,包容着历史和现实巨大的纵横跨度,读懂它很不容易。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经验,更需要正确的读书指南。时刻不忘“中国特色”这四个字,就是读懂这部大书的一把钥匙。

要向沃土扎深根,首先就要读懂“中国实际”这部书。丢掉走捷径、爆冷门、一炮打响、一举成名的幻想,而应脚踏实地,面向工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在沃土上深深扎下自己的根。

“已知+推理=结论”,这是常人都懂的一个基本公式。先向沃土扎深根,目的就在于掌握“已知”,学会‘‘推

理”。“国情”不清,“已知”就无从谈起,“推理”再严密,也是枉然;不把握指南,“推理”就无从下手,“已知”再清楚,也寸步难行。

沃土属于青年,青年属于沃土。当青年和沃土密不可分的时候,大树自然就根深叶茂了。

猜你喜欢
沃土大树革命
只要关注,所有的生活都是沃土
大树的日常
沃土
沃土
大树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大树的梦
粉红革命
在沃土上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