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鉴赏六法

1988-11-01 03:16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8年9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阿Q态度

应该怎样鉴赏文艺作品?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不同艺术门类和不同体裁、样式的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在鉴赏时自然会有一些特殊要求。这里,只是提供在鉴赏各个艺术门类及其不同体裁、样式的作品时都适用的方法,即文艺鉴赏的一般方法,供大家在鉴赏实践中参考。

一,要以审美的态度来鉴赏文艺作品。

文艺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要求鉴赏者要以审美的态度,也就是要用艺术的眼光来鉴赏文艺作品,这样才能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并在思想上受到启迪。

在文艺鉴赏实践中,常见的有这么几种不正确的态度:一是消遣的态度。有些人鉴赏文艺作品,只图轻松、惬意、消磨时光,为鉴赏而鉴赏。至于这些作品的审美情趣是否健康,思想内容是否有益,则一概不予过问。二是猎奇的态度。有些人单纯追求题材、情节上的离奇,整天沉浸在侦探、凶杀、武侠、言情等作品里;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心灵的展示、环境的描写等,则不耐烦地“隔”过去。三是趋“新”的态度。有些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认为只要是“新”的东西,就必定是美的,于是趋之若鹜。四是庸俗的态度。有的人以一种浅薄、庸俗的态度去看待那些伟大的、成功的作品,如读《水浒》,单看潘金莲和西门庆污秽关系的那些章节,看《红楼梦》,也只对那些乱伦,淫泆的部分感兴趣,以满足官能的刺激。

在文艺鉴赏中还有一种非审美态度,就是把艺术与现实生活等同,用生活的真实机械地来裁断艺术的真实。如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七绝《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朝杨慎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这未免太迂腐可笑了!文学史上这方面的笑话是很多的。这都是把艺术等同于现实生活,忽视了文艺反映生活的特点和规律,不能用审美的态度去鉴赏文艺作品的缘故。

不能用审美的态度,来鉴赏文艺作品,这在鉴赏上称之为“隔”。一“隔”,就既谈不上“鉴”,也谈不上“赏”。为什么产生“隔”呢?根本的原因在于对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没有正确的理解,对文艺鉴赏是感性和理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等特点缺乏认识。为了从鉴赏中的“隔”过渡到“透”的境界,我们应该努力在鉴赏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艺术眼光,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用整个心灵去感受、体验、领悟艺术形象或意境,探寻艺术境界的幽胜,使自己在艺术享受中同时获得有益于心灵成长的营养。

二,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又受其所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时代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与作者本“人”和他所处的“世”密切相关的。例如,我们见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如果对作者的所处的时代环境即沙皇专制统治下俄国黑暗现实,对柴可夫斯基这样一些向往自由的俄国知识分子当时苦闷、徬徨的精神状态一无所知,那就不可能深刻地体验到这部交响乐曲的感情内涵以及它的社命意义。

同样,我们吟诵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优秀诗作,如果对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他们的生活、思想、创作缺乏了解,那对作品的理解就只能是表面的。山水田园诗为什么在盛唐盛行呢?这和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的传统有关,但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尤为密切。只有当我们对盛唐山水田园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么,对这些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才谈得上是真正的鉴赏。

还有,鉴赏文艺作品时,如能知道作者当时的创作意图,还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审美把握。如我们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可能对阿Q的形象,特别是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理解不深,甚至会产生为什么在阿Q这样的贫雇农身上会有这样消极的东西的疑问,而鲁迅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里对这些问题有过具体说明。读过这篇序言,我们就会认识到鲁迅塑造阿Q形象是要写出“现代的俄国人的魂灵来。”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这样一种消极的精神状态,经过辛亥革命,并没有冲击到。鲁迅预言:“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会开口的罢。”这就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并把希望寄托在人民大众的革命上面。这些话为我们理解阿Q形象指出了方向。

我们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除前面提到的读者作者谈创作体会的文章外,还可以阅读作品的“前言”或“后记”,以及有关传记性文章和别人的评述性文章。

三,从整体结构上全面、完整地鉴赏文艺作品。

一切成功的文艺作品,都是把社会生活作为一个完整的、有着各种内在联系的整体来反映的。文艺创作,讲究整体,哪还有什么美的价值可言呢?

四,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

文艺鉴赏包含了鉴赏和欣赏两个方面。鉴别离不开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文艺鉴赏的各个环节,比较的方法都能发挥作用。事实上,读者、观众和听众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不同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认清作品的成败得失,并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的。

在文艺鉴赏中,为了深入了解优秀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艺术成就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对同时代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对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比较。通过不同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相互比较,就能发现他们创作上的“同”和“异”,而这种“异”,就是作品思想和艺术上有特色的地方。例如我们鉴赏京剧,假如对梅、程、荀、尚四大名旦的表演艺术有意识地进行比较,那么,对他们各自不同的唱腔、念白、做工、舞蹈动作,服装扮相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和鲜明的表演风格就会有较深入、细致的了解,这对提高我们鉴赏京剧艺术的水平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文艺鉴赏中的比较,还可以是优秀作品同有缺点甚至有错误的作品进行比较,以识别美丑善恶,增强免疫力。我们将优秀的、平庸的、低级下流的作品相比较地进行鉴赏,相形之下,优秀作品就显得光彩夺目,平庸的作品则黯然失色,低级下流的作品就无地自容。近年来,沉渣泛起,一些不健康的音乐、黄色小说、凶杀录像等在少数青年中流传。如果我们经常阅读、观赏优秀的文艺作品,日长天久,就会培养出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从而自觉地抵制各种思想病菌的侵蚀。

五,既要“人乎其内”,又有“出乎其外”。

凡是优秀的文艺作品,无不具有勾魂摄魄的艺术魅力。平日,我们经常见到有些人读小说废寝忘食,见音乐如痴似醉,观画流连忘返,看戏拍案叫绝……,他们神游于美妙的艺术世界之中,达到了忘我的境地,喜怒哀乐,应境而生。这种神与物化的审美感受,就叫做“人乎其内”。只有“入乎其内”,才能充分领悟作品的箇中妙处,获得心神陶醉的审美享受。但是,文艺鉴赏不只是情感活动,而且还有思维活动;它不仅具有怡情作用,而且还具有认识作用。因此,正确的鉴赏是将情感与理智统一起来。既要动情,又要动脑;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在文艺鉴赏实践中,要“进”得去,“出”得来,既要“入迷”,又要“清醒”,使“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发现艺术美的奥秘,获得完整而深刻的审美感受。

六,既要重视“初感”,又要促使鉴赏不断深化。

一件优秀的文艺作品,鉴赏者第一次和它见面,往往会留下新鲜而强烈的印象,这就是鉴赏的“初感”。初感又称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是鉴赏者在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敏感状态下所获得的不存先入之见的初次感受。一般说来,鉴赏者初次接触作品时心灵被深深打动的那一“点”,往往也正是作品最动人的那一“点”;在许多情况下,第一印象的感觉特别敏锐,因而初感也往往比较准确、恰当。我们应该珍惜文艺鉴赏中的初感,但又不能停留在这一步上。应该反复观赏,反复品鉴,反复玩味,以促使鉴赏的不断深化,从而加强和修正对作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理解。别林斯基说过,读果戈里的《死魂灵》,不是读一遍就能理解的,读第二、三遍时,他还象读从未读过的书那样获得新的印象。列宁说,他“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在一个夏天里就读了五遍,而每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一些令人激动的新思想。”这都说明,鉴赏文艺作品,我们既要重视初感,又要在初感的基础上反复品鉴,深入体会,寻幽探胜,心领神会,这样,才能领略到作品的思想意蕴和审美价值,获得最大的美感享受。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阿Q态度
阿Q和老A
“阿Q断子绝孙”考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文艺作品赏析的重要性研究
大学生文艺作品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载体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态度决定一切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
提升秘游逼格态度
阿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