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戏不精 武戏不真

1991-09-27 03:00刘新平
中国青年 1991年7期
关键词:功夫片武戏枪战

刘新平

前几年,国内录像带市场曾经大出风头。在当仁不让地昂首步入千家万户的同时,对国内的影视业也形成不小的冲击。然而,这种轰轰烈烈的势头不久就趋于平缓,直至陷于停滞。据报载,1990年全国录像机拥有量600多万台,但当年全国仅发行40余万盘录像带,除掉单位购买的大头外,普通家庭的购买量微乎其微。问题何在?

任何别的解释都显得多余:当我们以某些录像片自身的品位和艺术质量这把钥匙去寻求答案时。

可以说,一部录像片的高低优劣,编剧、导演和演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奇怪的原因,我们的一些编、导、演似乎由于营养不良而畸形发育,至少他们的个性和心智是不健全和有缺陷的,但他们又大多羞于承认这一点,于是便无时无刻不在力图证明自己的强壮、完美和雄性十足。这就像一个儿童,仅凭主观想像,就可以一蹴而进入中年,这种“中年”的虚假和“中”气不足,可想而知。

一部名叫《黑手》的刑侦片里,编剧献出自己七拼八凑的灵感,导演则摆出一副大艺术家气派,命令一群“公安”与“歹徒”在闹市区猛烈对射,眼看“歹徒”逐一毙命(注意:枪战并未殃及行人),一受伤歹徒突然扔出一枚炸弹,情况万分危急。只见一位“公安”飞身上前,拾起正冒着烟的炸弹,将其扔进边上的一只水果箱里——就是我们经常可以在城市路边看见的那种木质水果箱——然后卧倒在地。稍顷,炸弹惊天动地一声响,水果箱被炸得粉碎。但仅此而已。离水果箱不远处的电话亭、电线杆,甚至边上的商店橱窗,完好无损。一个女公安惊呼一声:“好厉害的炸弹!”在此之前,编剧和导演都特别强调过:那是一枚威力很强、破坏性很大的炸弹……在这次枪战中,耳濡目染过西方警匪片、枪战片的导演,确实也显示了一种“大导演”的魄力和驾驭大场面的非凡“才能”:枪战拍得热热闹闹,手枪、冲锋枪、机关枪统统派上了用场。如果能搞到小型导弹,恐怕导演也会毫不犹豫地放上两颗。只可惜这种硬充出来的大导演气派随着水果箱的消失,灰飞烟灭。

文戏在精,武戏在真。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却常常为编导们遗忘。在电影《都市刑警》中,一位男演员拳头尚未碰到对手身上,对手便被打得连转几圈,“砰”然倒地。观众连声大叫:“没打着,没打着!”这种武戏的虚假在录像功夫片中更是发展到登峰造极。四川某音像公司发行的一部叫作《冷面杀手风流剑》的功夫片中,演员的一举手一抬足都显得那么矫揉造作,滑稽可笑:脚尚未抬起,对手便飞跌数尺开外:剑未曾递出,对手身上已是剑痕累累……更有一部功夫片,一个武打动作竟不厌其烦地反复出现,那是一个类似于中国式摔跤中的“后背”动作。可能演员认为这是自己的拿手绝活,便格外珍惜,而导演也乐于成人之美,于是,在一场10分钟的赤手打斗中,这个“后背”动作竟连续使用了不下10次。当然,导演对其稍稍作了“艺术处理”:即处理成快镜头、慢镜头、分解镜头,外加一些音响效果。但画面的虚假、可笑,却未得到任何改变。

有些导演似乎又过份“求真”,在热衷于构造悬念、交待剧情发展、制造一个个血雨腥风的武打场面的同时,不惜损失甚至最终忘记人物的存在,就是说,在事件的推进中,不屑于去刻划人物性格的内在冲突,创造精彩而切题的性格语言。这种录像片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个武打镜头的简单集成,给观众的感觉同样不真。

功夫片是电影技术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产生的中华武功相融合的结晶,上述导演却对这门特殊的学问缺乏真正的理解。导演若是,演员也不例外。他们以为,会上三招五式就可以当个功夫片演员了。于是,一味冲冲杀杀,杀得个稀里哗啦,稀里糊涂,而全然不去探究“我为什么这样又打又杀”。还有一些根本不会武功、自己又不愿用心去学的演员,也硬要在功夫片中亮亮相。某女演员在一部录像片中的武打动作(背面)全由替身完成,自己只负责一下正面亮相。即使这简单的亮相,也拙劣得令人心寒。

几年前,在美国旧金山一个电影节的开幕式上,功夫片明星成龙到场,整个旧金山为之沸腾,人们对他表现出惊人的崇拜。所以如此,除了成龙的高超武功外,他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便是他大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我们的功夫片演员大概从未听说过此事,即使听说了,估计也很难真正从中体味出些什么。

如果说武戏之真还部分地取决于演员的现场表演,文戏之精则主要依赖于导演的艺术感觉与现场调度。遗憾的是,某些导演却表现得完全缺乏灵感,即使不算丑陋,至少也是笨拙和低俗的。

有一个很典型的录像片,叫做《十字架下的罪恶》。编剧在一开始就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一幅巡展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在我国的陈列馆被盗。当警铃大作时,一位保安竟打着手电跑出来傻呼呼地问:“谁?干什么的?”在随后进行的格斗中,2名盗窃犯从容不迫地将保安殴打至死,然后扬长而去……导演对此未做任何案头处理,就匆匆开机,并将整个片子的画面处理得平庸、呆板,缺乏个性。但导演偏偏又想表现一番他的“不俗”,便让一个浴女突然在镜头上出现,半个小时后再次出现,并神态优雅地在淋浴中伸展腰肢……可以说,这两个镜头与情节毫无关系,观众根本不知道导演要借此表现什么。如此的意识混乱,只怕连乔伊斯这样的意识流大师也会自愧弗如。

与此同时,笔者也强烈地感觉到了某些演员的自甘堕落。一位男演员曾在一部影片中展示过才华,表演至少称得上富有特色。但在那以后,他却连续不断地在10多部录像片中露面,扮演的是千篇一律的风流小生、情场老手。或摧枝折柳,或怜香惜玉,或逢场作戏。可以说,他的表演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但他却忽视了一点:每一部录像片中他都在可悲地重复自己,蚕食自己,而毫无艺术上的创见。在一个乏味之极、名叫《城市风情》的片子中,他有一句台词:“我这个人不中不洋,连我都不知道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说对了,仅仅为了赚些演出费,他终将变成什么都不是……

文戏不精,武戏不真:这就是某些国产录像片的写照。录像制品如此,那些制作这些录像片的“艺术家”们呢——编剧成了恶劣的剧本经销人,导演成了低级艺术品的粗俗制作匠,演员则成了名副其实的下九流戏子:过去时代的艺妓尚且卖艺不卖身,而现实中的某些录像片演员,却仅仅为了几两银子,就可以将艺术追求,包括自己的青春和激情,统统拍卖掉。

最后,想说说某些录像片制作过程中的咄咄怪事。随便举一例子。某戏剧学院一个学生拉了一笔赞助,素材片拍好后,便将剪辑的任务交给一个同学来做。按常规,剪辑应该由导演会同专业剪辑师共同完成。但请专人意味着要花上一大笔钱,精明的“导演”自然不干。于是,那位据说是“玩”过几天剪辑机的同学,便就着啤酒,在2个小时之内,潇潇洒洒地将一部1个半小时的片子“剪辑成功”。片子里极为明显的错误比比皆是:一个女演员正在台上演唱,嘴刚张开,镜头一闪,该女演员又笑容可掬地走上歌台……事后那位同学解释说他那天“喝多了”。这“喝多了”无非是想说明他并不是“无能之辈”,但当这部录像片最终走入消费者家中时,人们的悲观失望和一腔忿懑,只能是冲着国内的录像制品。再加上编、导、演的拙劣粗疏,消费者对其失去信心,也就在情理之中。而众多的“后来者”的命运,也就颇可担忧了。

这简直近似于一种自杀。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砸自己的牌子,自己绝自己的生路。只是,像这种自己坑自己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录像片制作人一种而已。

目前,虽然人们对充斥市场的这类粗劣的录像片深恶痛绝,但还是有些录像片依然厚颜无耻地大踏步前进。就是说,它们可以毫不顾及大众正常的心理反应,摆出一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无赖相,堂而皇之地继续进入纷繁复杂的文化市场——这同样不失为一件咄咄怪事。

猜你喜欢
功夫片武戏枪战
晚清宫廷与民间武戏的交流融合
《叶问4》成功了,但功夫片真能回春吗?
甄子丹最后一部功夫片《叶问4》发布会举行
“海派”视域下的王芝泉武戏研究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北美观众为何不爱看功夫片?
趴 下
武术在武戏演进中的作用——对昆曲武行名角王芝泉、张铭荣的采访及对其弟子娄云啸、钱瑜婷武戏的考察
《卧虎藏龙》 获评十年最佳功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