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摇摆舞

1992-08-24 06:03王冰王林百汶郑勇
中国青年 1992年10期
关键词:消费消费者

王冰 王林 百汶 郑勇

引子:

3万多元买张床,近10万元戴个戒指,一家3口花200余元在游乐场泡上一个星期天,花30元去卡拉OK并花上100多元买束花送给并不认识自己的歌星,皮尔卡丹、阿迪达斯、松下“画王”,索尼镭射音响……如今的中国,没有花不出钱的地方,什么地方也会有人花钱。无论是衣食住行,无论是什么档次,无论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还是七拐八拐听他人所述,似乎我们周围在哗哗地流淌着钞票……40岁左右的人愣愣地看着20几岁的小青年,最终只能发出无奈的喟叹:我们白活了。

(一)

“先治坡,后治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如果把这些流行于50年代的口号给当今20多岁的年轻人看,我们只会得到讥讽和不屑。对此,我们无以指责。不能想像坐在香港美食城里撮大饭的食客,能理解为春节而排队买豆腐的人的忧虑,也不能想像身着进口西装而对街上流行绿军装表现出赞赏。也许一位高中生会像听天方夜谭一样听完父母讲的五六十年代的故事,继而大声说:“那叫什么日子啊!”但他(她)最终必须承认那是活生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段历史:当战火终于在中国大地上熄灭时,我们的经济可谓百孔千疮。农业生产比战前的1937年减少了25%,轻工业生产减少了约30%,重工业的损失更大,约减少了70%,全国城镇失业人口达472.2万。我们几乎赤裸着站在一片废墟之上。刚建国时的一般干部,按当时的供给制,每月工资折合成若干斤小米,扣除吃、穿、住,零用钱所剩无几。一般市民的消费水平更低,据统计,1952年全国居民年人均消费额仅为76元,平均每月不足6.4元。

当以积累为最高目的时,人民的消费意识被抑制了,而在当时,这种抑制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会使136项重点工程破土而出,只有这样,我国从1952年到1979年全国新增固定资产累计达4513.31亿元,另外还有3000亿元的流动资金。这是整整一代人用压制自我消费为代价作出的贡献。无怪乎一些业已退休的老人抚今追昔,失落中又充满了自豪。

当我们沉浸在现代消费的欢娱中时,我们应该向前辈们致意。

(二)

似乎一切都发生在倏忽间,街上出现了扫帚般的喇叭裤和紧绷绷的牛仔裤,人们惊讶着感叹世风不古,可并不知一种新的消费心理正悄悄形成。这之后便是港台的“靡靡之音”,大众的精神享受似以乎不再高雅,人们在争论之时,却不知不觉明白了个人的正常需求与哪个阶级并无关系。

不知是觉醒的意识开拓了消费领域,还是新的消费领域唤醒了人们的意识。中国人突然发现,我们的消费内容不仅仅是吃、是穿……

忙了一天,晚上去卡拉0K松弛一下;孩子没人带,请个保姆;衣服没时间洗,房间没时间打扫,请个钟点工;分了房子,请搬家公司……

消费者创造了新的市场和新的行业,这一切都有赖于改革开放后收入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当一些人们曾认为是“不必要”的开支已列入当代中国部分家庭的常设开支后,其意义恐怕不仅仅限于经济学范畴了。毋庸回避,我们的日常生活曾沾染上浓烈的政治色彩,人们在消费时,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和支付能力,而且还要注意对社会的影响,讲究消费道德甚至政治后果。生活在当今的中国人谁也不会产生诸如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劳动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面对烤鸭和窝头应该吃什么之类的荒唐念头。但曾几何时,确有产生此念的土壤。话剧《千万不要忘记》中的主人公,因穿了一套价值148元的毛料服装,便被认为是沾染了资产阶级思想,丧失了工人阶级本色。

吃穿方式一度成为能否入党提干评先进的重要标准。对人日常生活干涉到极至的便是“文革”,首先遭殃的便是妇女头上的烫发和脚下的高跟鞋。

当改革开放如日中天般地蓬勃发展之时,首先享受其光芒沐浴的,便是人们的思想,而消费方式的开放正是由于我们的思想挣脱了镣铐。如今,无论你是什么称号的模范,无论你是什么级别的领导,你尽可坦然地披金挂银涂脂抹粉,你尽可以用你的合法劳动所得使你的生活日益舒适,日益生辉。许多曾被我们斥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东西,已浩浩荡荡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可以平等地享用全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精华,在消费中我们已成为人类大家庭平等的一员。

(三)

丰衣足食,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来的生存理想。也正是千百年对这一理想的苦求而不得,便决定了我们消费欲望的低下。奢糜之极也只是酒池肉林,绫罗裹身,啸聚山林的绿林好汉乐道的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当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们富裕起来之后,吃的饭稠了,穿的衣服没了补丁,住的房舍变得亮堂了,于是也不知把钱派什么用场了。把整捆的票子塞进炕洞或束之高阁者绝非个别。中国的消费新军并没有从最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中产生出来。城市个体户的诞生把消费高潮煽了起来,他们凭藉无所顾忌的胆量和累不垮的身子骨大把大把地挣钱,然而金钱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足以让社会认同的社会地位,用他们中的一些人的话说:“我们还有什么?穷得就剩下钱了。”他们只有挥金如土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社会的瞩目,只能以两个字形容他们的生活方式——“挥霍”。挥霍的结果只能引起对分配不公的强烈不满。人们对低层次劳动攫取丰厚的收入并附之以近乎糜烂的消费愤愤不平,但这一切又无以指责,人们已意识到将挣得的钱如何花完全是与他人无涉的私事。无论人们对早期暴发户持以何种眼光,但这些暴发户的生活方式无疑对当代中国人指出了新的消费方向。

老“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迅速转变为“新四军”(彩电、冰箱、录音机、洗衣机)。而这一转变以近乎疯狂的速度发展。市场的初步繁荣仍受着消费的单一和一致性左右。而刚刚从衣食之虞中解脱出来的消费者,在攀比心理的驱使下,几乎是倾其所有甚至负债追赶着潮流。“能挣会花”“玩命干拼命玩”,的口号终于导致“超前消费”的争论。

当消费者面对堆放在家里的电器和家具不知所措时,一个问题出现了:怎么才能挣?如何才会花?

一切忧虑和徘徊都是正常的,改革开放的初始必然带来消费的幼稚。

当历史的时钟走入90年代后,中国的消费者已变得很冷静了。

当不同的阶层出现后,消费也化分出若干档次:公司经理、外企职员,因智力而获取高收入的科技工作者,机关干部、普通工人……林林总总,每一种职业的收入差距甚巨,而每一种职业的选择均与本人的素质有关,而这种选择均源于改革开放对劳动者的解放。如今,已不存在干国营和干个体的简单选择。面对平等的选择机会,人们逐渐地以平静的眼光看待收入和消费的差异。“练摊儿有胆,办公司有心眼”,“好汉不挣有数的钱”,没胆、没心眼又当不成好汉的,老老实实地挣有数的辛苦钱,挣什么钱买什么货,谁对谁也不眼热。钱多,您买3万元的床,钱少,我压百十元的硬板;你敢坐“款的”(高级出租车),你趁,有急事我只敢打“面的”(廉价出租面包车),我没钱;你穿从王府饭店4000元一身买的名牌,走在大街上也抖不出份儿,我穿40元一套从旧货摊上买来的西服串胡同也不丢人。有钱的活得花哨,没钱的活得踏实。如今,时时有新潮,处处没新潮,从心态上,谁也不比谁差多少。

并非没人眼红,但眼红也今非昔比。过去眼红,恨不得有钱人一夜之间变成穷光蛋;如今眼红,却大有一股明天逮着机会老子一定想辙超过你的劲头。而这种劲头,则是迸发出新的生产力的潜能。

攀比之风今不如昔,不仅不同层次之间已不再攀,比,同层次消费者也各有各的路数,同样的收入已不再选择雷同的消费。往日,彩电、冰箱,各领风骚三五年,如今,很难找出什么消费品能“骚”上一气:摄像机、录像相、电话、BP机、电脑……什么都能卖出去,可再也别想卖得像几年前家电那么火。

(四)

风风雨雨几十年,独特的经济塑造了独特的消费者。

当消费品稀缺的年代,我们是生产的附庸。企业生产什么,商店便经营什么,商店经营什么,我们便消费什么,茄子、黄瓜、西红柿……就这些东西,你爱买不买。我们只能买,因为我们得过日子。当消费摆脱了生产的附庸地位之后,似乎整个世界都颠倒了过来。

中国消费者对近几年出现的市场大恐怖记忆犹新:1986年,似乎有一个魔鬼在操纵,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涌进商店,布匹、白糖、食盐、卫生纸、锅碗瓢盆、扫帚烟筒被席卷而去……

1988年,冰箱、彩电等一系列耐用消费品几乎是在几天内被消费者扫了个精光……

1990年,景象与前两次截然相反:老百姓手里捏着大把的票子,什么商店都逛,就是什么东西都不买。当厂长们看着越堆越满的成品库,而无力支付工人薪水时,一个个欲哭无泪。

大抢购造成企业增加新的生产线,造成能源及原材料的消耗,而市场疲软又使得一条条生产线停转。企业家们终于发现了上帝的所在。从根本上说,消费者是企业真正的上帝。

“上帝”们曾很幼稚,而这幼稚往往表现为盲从。无论是抢购还是持币待购,多数消费者没有表现出任何自主意识,只是一味地随大流。

我们从毫无选择的被动消费转而成为主动消费时,我们是否意识到了我们美好生活的最好保证恰恰是我们自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贪小便宜,恰恰为伪劣产品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1992年“质量万里行”活动,广大消费者似乎找到了自己权益的保障者,但这种保障只可作权宜之计,真正的保障却在消费者身上。

与“质量万里行”同时爆出一大新闻:哈尔滨市民罢吃熟食。起因是部分哈尔滨熟食厂家置消费者利益于不顾,在生产中不执行严格的卫生标准,致使寄生虫在相当多的消费者体内衍生。当罢吃行动开始后,各熟食生产厂家真的着了急。

消费者有着自己的利剑:购买。每一个企业都必须正视这一利剑,谁轻视这一利剑,谁将被斩断生路。

可悲的是,“上帝”们至今畏首畏尾,仍不敢在消费中理直气壮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当他的子民们绞尽脑汁对其施以各种欺骗行径时,“上帝”却宽有地报之以忍让,于是,消费市场上便出现了那许许多多的“犹大”们。

中国的“上帝”太仁慈了。这是何等可悲啊!应该让市场上所有的“犹大”们认识到,“上帝”绝不是消费者自封的一道牌位,而应该是也必须是攸关他的子民兴衰存亡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权力。

中国的消费者们,请撩起羞涩的面纱,亮出手中的利剑。

猜你喜欢
消费消费者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系无理取闹?NO! 请为消费者擦干眼泪
日化品牌怎样才能吸引年轻消费者?
40年消费流变
只用一招 让喊产品贵的消费者闭嘴
知识付费消费者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消费物价指数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