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被宰及其他

1993-08-27 06:39廖申白
中国青年 1993年7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笔者消费

廖申白

前不久,偶从某报读到,×山、×海、×城为今日三大宰。据说,一港客进“城”宴请几位友人,一打单竟达一万八,那位港客叫苦不迭,连称该“城”为世界第一大宰。而当被问及想法时,该“城”一位经理称该“城”主要面向高收入消费者,以高档服务和高档的收费为经营之道;并且虽是该“城”收费如此之高,慕名前往者仍络绎不绝,云云。据说,许多大款们颇以在该“城”挨一刀宰为一种殊荣。

笔者有一次徜徉于××大厦的地下超级市场,想比较一下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超级市场与在美国所见的一些超级市场的异同。结果发现:虽然在分货架、冷贮柜、小购物等设施以及小包装、分等级、明价码等手段方面与那些市场相近似,在价格上的差别却令人吃惊。两个一级“秦冠”苹果竟高达12元多,某种外国果的价码更是高得令人生畏。国外超级市场发展至今,兴而不衰,除发达国家交通便利这一条件外,笔者以为它自身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货品齐,且以最适度形式作小包装,故购物者作一揽子采购,将一周食品采购齐全,贮于冰箱,方便消费。二是价格皆比其他小店便宜,因为超级市场多从生产者那里大批量进货,故虽有分等包装之运行成本,其货价仍低于普通商店,故购者趋之若鹜。笔者私下想问,虽说在中国货品的分等加工尚未进入大批量运行阶段,因而加工费高于国外水准,但在二级批发市场上仅仅1~1.5元一个的一级秦冠苹果因何竟升值为6元多一个?

这番议论恐会遭到“红眼病”之类的回敬。有人会说,今天的大款们偏爱进“城”去挨一下宰,或花上百元入“厦”去品一个什么果,这是他们消费高档化的表现,有何不妥?市场者,买方卖方自愿交易也。周瑜打黄盖,一方愿宰,一方愿挨,你凭何非议?

笔者自然不是想非议愿意去大挨一刀宰或花上百元品尝个什么果的人们。市场为人们展示的五彩斑斓的消费可能性当然是供人选择的。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愿意尝什么果自然是个人的事,笔者只能指出,这种宰与挨宰的经营与消费心态是十分奇特的,十分中国特色的,这种市场交易也的确是中国特色的。为什么?因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经营者早已不把消费者当作可以随意地去宰一刀的牺牲者了。那里的经营者们已达到了经济学的水准,他们懂得必须把消费者当作“经济人”——力求少花钱而满足消费需要的人。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们描绘了各种各样的无差别消费曲线,对“经济人”的消费行为作图像的分析。举例说,如果一个人消费3斤橘子和6斤苹果得到的满足与消费4斤橘子和4斤苹果得到的满足相等,这两个消费选择便在他的消费坐标上处于同一条无差别曲线中。比方说,上面提到的那位港人知道他进“城”按那种标准宴请那几位朋友要花上一万八,经权衡之后,他觉得花54元另换一处宴请这几位友人并且用几千元送给他们每人一件礼品能使他得到更大满足,经济学家就断定他绝不会愿意在该“城”挨那一刀宰。另一方面,市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们也不会有去挨一刀宰的嗜好。那里的消费者不仅知道审察商品是否货真价实,而且知道比较它的价格是否相对地低。比方说,假如一个消费者在计算交通与时间上的花费后,认为他在甲地买一件所需的商品比在乙地买贵,他通常会跑到乙去地去买那件东西,即便是富人们,在消费行为的这方面也与中低收入阶层的人们无甚不同,绝不会有人以把挨宰为乐趣。所以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大市场总要轮番地作降价竞争,并把本市场的降价商品价目印制成商业广告免费寄到附近的居民家中,以吸引更多的顾客。笔者两年前曾在美国麻省生活过一段时间,时日一久,便也学会了看市场广告和拿着库镑(coupon)去买所需的降价商品,一次得知波士顿市内一家商店第二天清卖,店内商品降低3至5成,翌日便也赶去,想买些应需的用品。不料待赶到时,便宜的好货早已被先到的美国人抢购得所剩无几了。美国人在消费上看似大手大脚,但在经济消费观念上其实强过我们许多国人。

笔者揣想,今天国内市场上的宰——挨宰式的经营——消费心态恐与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期性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初成体系,还没有经济学化,无论是经营还是消费,都还不能全以规范度之。在此种情形下,就有了先挨人宰,后也去宰人;宰人者也挨宰,挨宰者也宰人;就有了假酒、假药、假名牌、假商标,等等。听说过一件奇特的事:一种上海羊衫标价60元无人问津,后来换了个洋牌子并且翻价10倍,结果在市场上登时变得抢手。记得曾读到一位女大学生的自述。她先是在一小摊那儿买衣服挨了宰,以后便在一摊主那儿作帮手宰人,深知摊商们宰人之狠。后来宰到另一位穷大学生头上,终于同类相怜,良心省悟,于是甩手不干。于此种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之中,究其主要的症结,我以为是在此初期的市场中,国内大部分消费者还未成为“经济人”。那些“款爷”们在消费上远不是“经济人”:钱既是宰人宰来的,挨宰也就无所谓,只当赌输了一回,挺好玩。相比之下,倒是京城的老太太们更“经济人”些:买斤黄瓜或油菜也要品品货、侃侃价,总想买便宜些,至少是不肯上当。

其实,倒是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市场上的这种奇特现象看得更真切些。前不久也听说一件事: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告诫初来中国作英语教师的志愿人员,进中国餐馆一定要审视菜单上的价码与菜盘的尺度,以免挨宰上当,并且把教会新志愿者看懂中文菜单当作学会在中国生存的一项要务。英国人是非常经济化的。德国哲学家F·包尔生曾这样描写:一位英国人若发现他在别国买东西上了当,他宁可花上几倍的代价也要去讨回公道的。笔者想: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形式过程之中,也恐要到多数消费者都知道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多数人都不甘挨宰、不肯挨宰时,宰人者才不得不收住刀,不得不以更公平的价格、更可信的服务提供给消费者,假酒、假药、假名牌、假商标、假广告才会少些,公平的道德观念才会发育起来。因这宰与挨宰两方面其实是相反相成者:倘挨宰者们都起而反抗,或像英国人那样去找回公道,或像去年哈尔滨人拒饮劣质啤酒那样抵制劣货,那些宰人者若不想赔了买卖,便不敢那么随意宰人和以次充好了。所以在眼前,我们虽不必去非议那些以能有钱挨宰为一种殊荣的人们,也不必闭着眼把眼下市场上的种种奇特的东西都看得那么美妙。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笔者消费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市场经济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40年消费流变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