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不动摇前提是反“左”不动摇

1993-08-27 06:39刘德福
中国青年 1993年2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改革

刘德福

一年前,当邓小平同志作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时,某些人士曾危言耸听地警告:“反倾向错了要翻船。”事情并没有、也不会按照这些人士的主观逻辑发展。恰恰相反,中国这艘大船在重新摆脱“左”的束缚之后,乘风破浪,高歌向前。神州大地人心大顺,社会稳定,经济高速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坚持反“左”不动摇,改革开放就会不断深入,基本路线就能坚持百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大有希望。

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不断清除“左”的束缚的过程

十四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在与“左”的思想影响和僵化观念的对立、斗争的过程中取得的。

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就伴随着清除“左”的影响的坚决斗争。粉碎“四人帮”之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从何起步?党采取的最重大的举措,就是领导和组织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冲破长期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成为后来一切积极发展的先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个决策的实质,就是要打破僵化封闭,对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对一切阻碍我们同世界文明成果沟通的关隘进行彻底拆除。这样,经过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两个拨乱反正,实际上是首先排除了“左”的干扰,我们党才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如何走出困境和获得发展的问题上,开创了改革开放这条新路。

改革开放是一个革故鼎新的过程,每前进一步,也就意味着首先要排除“左”的干扰和影响。改革从农村开始。自农业合作化以来,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多次要求包产到户,都被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而遭到压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等省农民群众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被“左”的思想束缚的人认为这是“分田单干”,“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党中央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亿农民获得了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一个大的制度问题,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农村的改革牵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改革从农村发展到城市和在全社会范围发展商品经济,成为必然趋势。但是,那种认为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公有制不能兼容,市场力量的任何加强都意味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加强的僵化观念相当顽固,严重阻碍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同时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方针,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也都在清理“左”的思想基础上提上日程,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全面改革图景。

顶住和遏制住“左”的思想回潮,改革开放得以承继和发展。进入90年代以后,我们面临着苏联东欧改革失败,我国国内改革进入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攻坚阶段,在一些人中出现了新的思想僵化,甚至对改革开放是否正确产生怀疑。极少数人还想回到“文革”以前的状态去。他们把改革开放看作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把前些年出现的一些所有制实现形式,如股份制、租赁制、承包制说成是私有化“潜行”,等等,使改革遇到极大障碍。在邓小平同志把舵领航下,党中央作出正确的历史抉择,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先后作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部署,使改革开放事业在国内外复杂艰难的情况下继续得到坚持和发展。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十四年来,恰恰是通过排除“左”的束缚和干扰,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才得以胜利前进。我们要在今后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警惕、防止和打破“左”的干扰和影响。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左”,不是针对一时一事而言,而是贯穿改革的全过程,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一个探索、创新的过程,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左”的和右的两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影响,将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由于“左”的积习很深,改革开放的阻力主要来自这种积习。因此,“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就不是针对一时一事而言,而是适用于改革全过程,乃至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既是对我们党几十年斗争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历史前瞻性的,将长远地起指导作用。十四大将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写进修改后的党章总纲,成为党的根本大法,就是以此为根据的。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为一种政治倾向,“左”主要是在以下八个根本问题上干扰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具体结论,将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混为一谈,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多种社会主义模式看作是社会主义本身,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反对从本国实际出发选择新的建设模式。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陷入空想,急于超越,排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必然的、合理的东西。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把发展生产力放在次要位置,而把脱离甚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所谓“上层建筑革命”“意识形态革命”放在中心的位置,用政治冲击一切、代替一切。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否定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而把阶级斗争看作是统摄一切的根本动力,把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当作推动社会前进的唯一手段,用姓“社”姓“资”的抽象原则作为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看不到社会主义生存环境的变化,反对学习、借鉴、利用资本主义条件下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把对外开放看作是引进资本主义制度。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看不到四项基本原则所包含的时代内容,坚持社会主义成了坚持某种社会主义模式;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成了只要专政不要民主;坚持党的领导而拒绝改善党的领导;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口号下把马克思主义变为僵死不变的教条。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反对先富带后富,认为绑在一起受穷才是社会主义,一部分人或一部分地区先富就是两极分化;在建设速度上,或者急于求成,或者求稳怕乱。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把知识分子看作是有“和平演变”危险的异己力量,动不动就搞什么“重组阶级队伍”,以人划线,以事划线,把革命同志当敌人对待,如此等等。

可以设想,在这样一些根本问题上如果听凭“左”的倾向顽强地表现,那就不可能有党的改革开放总方针和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方针政策,十四年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坚持下来并取得巨大成就,今后也不可能沿着这条正确道路继续走下去。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实行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更新,这就内在地规定了它的社会主义性质,那么它在其中发生和发展的条件,它所解决的矛盾性质和主要方面(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就决定了它所遇到的阻力,主要来自在长期“左”的观念和体制下形成的迷信教条、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左”的倾向。因此,主要是防止“左”,就必须是一个长期性的基本方针。

党的基本路线能否坚持百年,取决于我们防“左”反“左”的能力

我们正处在历史的关节点上。我们要在本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然后到下世纪20年代初,即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到下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一项十分宏伟又异常艰巨的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决定性条件,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而党的基本路线能否坚持百年,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防止和排除“左”右干扰、特别是“左”的干扰的能力。

如何增强防“左”的能力呢?

最重要的是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只要我们学习和掌握了邓小平同志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我们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理论上的重大失误。另一方面,又必须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蕃”,有了丰富的多方面知识,就能开阔视野,增强对事物的辨别能力,有助于克服认识上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

其次,深入实际,才能够使已经掌握的正确理论产生巨大的实践威力,使已经形成的认识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和得到校正,才能够及时、准确地倾听到实践的呼声,使我们的认识不断符合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脱离实际,就不可能取得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这样,就势必要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或者习惯于沿用过去熟悉而在新条件下已不再适用的旧方法和旧经验,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或者由于思想僵化,脱离现实生活而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设想和论点教条化,把外国经验绝对化,犯教条主义错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在现时代条件下,都表现为“左”的倾向,或者说与“左”同构。为了防止“左”的错误,保持同客观实际的一致,必须深入实践,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实践活动中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修正旧有的认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和人民的一致性。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政策代表了放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的利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对“左”的东西干扰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是不满意的、抵制的。而我们有些同志对“左”的东西抵制不力,斗争不力,不是认识水平问题,而是私心作怪。“左”带有革命色彩。对“左”的人来说,是敲门砖;对本来不“左”的人来说,它又是护身符。因此,这里实际上是个个人利益至上,还是人民利益至上的问题。我们应该有那么一点觉悟,有那么一点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在事关人民根本利益、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上,抛弃个人利害得失打算,勇于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改革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改革之路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