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小视的药物反应

1993-12-29 03:53贝菊佩
祝您健康 1993年2期
关键词:大疱药疹磺胺类

贝菊佩

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或粘膜上引起的炎症性反应,称为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药疹是最常见的一种药物反应。通常在用药后数分钟以至数天内发生。一般起病突然,皮肤发红、发痒,先从面颈部开始,依次波及上肢、躯干和下肢。或体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轻者在停药后1~2周内即可痊愈,重者可持续1~2个月或更长的时间,甚至危及生命。

药疹的形态多种多样,同一种药可引起不同形态的药疹,不同的药也可引起相同形态的药疹。其形态若是与某种皮肤病相似的,可以用该病命名之。如麻疹样药疹、猩红热样药疹等。下面介绍几种常见药疹的形态和特点,以供识别和处理。

荨麻疹型药疹:比较多见,症状与急性荨麻疹相似。起病急,皮肤突然发痒,迅速出现大小不等的鲜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散布于头面、四肢及躯干,往往此起彼消。重的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及关节痛等。这类药疹可由青霉素、痢特灵、水杨酸盐及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引起。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起病急,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麻疹样药疹形如麻疹,为散在或密集、红色、针尖或米粒大小的斑疹或斑豆疹,对称分布,以躯干为多,可波及全身。猩红热样药疹形如猩红热,起初为小片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向下发展,2~3日内可遍布全身,可相互融合。停药后1~2周内病情好转,体温逐渐下降,皮疹的颜色变浅,继而出现糠状脱屑或大片脱屑。这类药疹可由解热止痛类药、磺胺类药、苯巴比妥、青霉素、链霉素等药物引起。

固定型药疹:多见于口唇、口周、肛门、外生殖器龟头等皮肤粘膜交界处,也常发生在四肢、躯干等部位。皮疹为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直径1~2或3~4厘米不等。初为鲜红色,以后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在红斑上可出现大疱。有痒感和灼痛。停药后一周红斑即可消退。如再服同样的药,在原来的部位可出现同样的药疹,故称之为固定型药疹。这类药疹常由磺胺类、解热止痛类以及催眠镇静类药物引起。

湿疹型药疹:形态很像湿疹,可有红斑豆疹、水疱、脓疱、糜烂和渗出等。这类药疹往往由磺胺类或抗生素类软膏外用所致。首次使用可使皮肤敏感性增高。以后使用同样的药,即可引起此类药疹。停药后逐渐好转。亦可由汞剂以及奎宁等药物引起。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此类药疹潜伏期长,可在用药后20天以上发生。起病急,病情重,病程长。初起药疹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伴有畏寒、发热,继而全身潮红、肿胀,以面部及手足为重。以后全身皮肤脱屑。手足可呈手套式、袜子式大片皮肤剥脱,甚至毛发、指(趾)甲均可脱落。口唇和口腔粘膜潮红肿胀,或发生水疱、糜烂,眼结膜充血、水肿、畏光、分泌物增多。严重的常有肝肾损害、高热、昏迷以至死亡。这类药疹常由磺胺类、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保泰松、对氨水杨酸钠、青霉素、链霉素等药物引起。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为最严重的一种药疹。一般在用药后1~2天发生,始于腋和腹股沟处,迅速波及全身,为弥漫性鲜红色或紫红色斑片及大疱,大疱扩大融合,疱壁松弛、起皱,可向周围推移。表皮很易剥脱,形成糜烂面。伴有剧痛,高热,全身不适等症状。常因继发感染、肝肾损害、电解质紊乱或内脏出血而死亡。这类药疹常由磺胺类、水杨酸类、氨基比林、保泰松、抗生素、巴比妥盐类等药物引起。

为了防止药疹的发生,用药要有的放矢,了解其疗效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现皮肤、粘膜有潮红、发痒、疹子等异常反应,应立即停药,以便查明原因,采取措施,防止药疹的发展和进一步恶化。

猜你喜欢
大疱药疹磺胺类
鸡磺胺类药物中毒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孕妇分娩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表皮松解症患儿1例
22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皮损处理临床回顾
miR-21在早、晚期肺癌及肺大疱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雏鸡磺胺类药物中毒的诊治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扁平苔藓样药疹二例
两孔法胸腔镜手术处理肺大疱
鸡肉中磺胺类药物的残留及其积累性暴露评估
眩晕宁片致脸部红斑型药疹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