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纪:中国加速锻造后备军

1994-08-24 06:03朱岩
中国青年 1994年11期
关键词:后备干部年轻干部领导

朱岩

邓小平说,最大的问题是选好接班人,这件事做好了,我们才能去见马克思,见毛主席,见周总理。

消除对年轻干部不放心,不敢用的思想顾虑,放手让他们身挑重担上阵拼搏。

后备干部队伍,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广大青年人人都可以成为人选。

要使干部经过考核,优秀的升,合格的留,不合格的换。不合格的人占着位子不下来,优秀的年轻干部就上不去。

毛主席曾告诫干部,“本事,光靠读书不行,要靠实践。我们的国家主要靠在实践中读书的干部掌握”。

建国45周年前夕,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会议决定,必须抓紧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努力造就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领导责任的人才。这条重要的信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海内外人士的密切关注。众所周知,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新世纪,党的基本路线能不能坚持100年不动摇等重大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执政党能否培养和挑选、以及怎样培养和挑选合格的跨世纪接班人。

据有关人士透露说,四中全会之后,全国各级组织将贯彻中央决定,明显加快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的步伐。此次中央的决心和魄力之大,是过去少有的。

县级以上党政

领导班子又将面临一次较大的新老交替,时间紧迫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已经确定,现在的问题是组织路线;解决组织路线的最大问题,也是最难最迫切的问题,是选好接班人。

改革开放之初,干部队伍状况令中央领导层焦虑不安。工作重心刚刚转移,百废待兴,经济建设任务繁重,需要大量懂行又年富力强的干部,可是当时不少老同志年事已高,难以适应紧张繁重的工作。为了迅速解决后继乏人的难题,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中央提出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十二大把这个问题作为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和领导体制的重要内容写进了党章。

在中央的重大决策面前,一大批身经百战,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同志表现出高风亮节。他们从党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着想,满腔热忱地欢迎和扶持资历浅、年纪轻的后辈担当领导职务,自己高高兴兴地退出领导岗位。

截至1993年底,全国已有720万名老干部离退休,有36万多名年轻干部被选进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中青年干部,已经成为中国各级党政部门的主体。各级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已经走上正常化的轨道。

改革开放以来的干部新老交替,对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它使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了稳定性和延续性,为改革开放注入了活力,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新局面。但是,干部的新老交替是一个永无完结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看,到本世纪末,县级以上党政干部又将面临一次较大的新老交替。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用的“文革”前大学毕业的领导干部绝大部分将退下来,班子成员将主要是“文革”中和“文革”后参加工作的人。继续推进领导班子年轻化,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尤其是大胆起用三四十岁的干部进班子担当跨世纪领导重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领导班子建设的紧迫的战略任务。

大胆起用三四十岁的干部,解放思想,树立用人新观念仍是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16年来,伴随着选拔年轻干部的进程,全党的思想观念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各级组织部门在考察干部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新的思路:不能用老观点老习惯看待干部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个人历史和政治表现;不能像过去那样只看干部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表现如何,而着重看他对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的态度,以及在改革和建设中创造的实绩;尊重经验,但不迷信经验,对年轻干部不仅要看已有的成绩,更要看其发展潜力和优势;要讲资历条件,但更看重能力,不把尊重资历同干部标准混为一谈,不把委以一定领导职务变成对干部资历的某种酬劳;注重全面考察干部,但又不求全责备,评价干部要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

中央有关部门强调,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推进领导班子年轻化,仍然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符合新的历史条件和任务要求的用人新观念。

要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在人”的观念。从现在起就要抓紧培养和选拔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年轻干部。广大青年要树立跨世纪意识,明确跨世纪责任,把党的基本路线继承下来,坚持下去。

要树立“机遇难得,人才难得”的观念。对那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实绩突出、群众信任的优秀年轻干部,要大胆提拔,委以重任。

要树立“领导经验来自实践,早压担子早成才”的观念。消除对年轻干部不放心、不敢用的思想顾虑,放手让他们身挑重担上阵拼搏,在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学习、探索、锻炼、提高。

要树立“注重实绩,竞争择优”的观念。破除选拔干部的“神秘化”,使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衡量一个干部的德和才,不是看他说得怎样,而要看他干得怎样。靠拉关系、走门子、找靠山,或想以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作为晋身之阶,都是靠不住的。

要树立“用人讲效益,不失时机用人才”的观念。倡导求贤若渴、惜才如金的社会风气,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在一个人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的最佳时期及时起用。广大青年应该珍惜自己的黄金年华,积极进取,力争早日成才。 坚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

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选拔干部,革命化还是第一位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党的十二大将其列入党章。为了实现这一方针,从1981年底起,全党进行了改革领导班子结构的工作。经过1982年开始的机构改革和在此之后的几次领导班子调整,各级党政班子大幅度减少了领导职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所占比重大大提高,平均年龄明显下降。

新一代的年轻干部,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拥护者和执行者,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政治坚定,文化程度高,思想活跃,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组织领导能力。邓小平同志曾高兴地夸奖说,现在真正干事的还是这些人。十几年来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同贯彻“四化”方针分不开的。

干部的“四化”,革命化是前提,是第一位的。这是10多年来选拔干部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后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这些年来,有一些才气横溢的年轻干部摔跟头,主要是革命化不合格。对于干部的“四化”,广大群众最为关注的就是革命化,老一辈革命家对此更是十分担忧。

以革命化为前提,并不是说可以不重视知识化、专业化。“四化”方针是不能割裂的整体。有才无德,才足以济其奸,重用了会后患无穷;有德无才,也是有其位而不成其事,难当大任。

用“四化”方针锻造干部队伍,全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近两年来,全国县以上党政机关共有70余万名年轻干部参加了各级党校、干校的培训。受培训者不仅着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还接受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洗礼。例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对年轻干部采取了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出国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培养,全系统已有50000多人取得了外销岗位合格证书,有20000多人通过了外贸外语考试,有5000多人取得外贸企业管理岗位任职资格证书。一大批青年人才走上领导岗位,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骨干。

中央有关部门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全新事业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年轻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年轻干部政治理论素质、知识和专业素质不适应形势的问题日益突出。有些年轻干部对理论学习兴趣不浓,对党的基本路线缺乏正确认识,在工作中不具备“两手抓”的本领,缺乏驾驭全局和领导市场经济的能力,对社会上出现的腐败丑恶现象缺乏辨别和抵制能力。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年轻干部不仅难以健康成长,合格接班,也会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走弯路。

中央已向各级党组织提出要求,要把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教育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基础性工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全面提高干部素质。邓小平同志说:“真正关系大局的是这个事。”

建立和完善后备干部制度,让后备军永远保持一池活水

建立一支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后备干部队伍,是党中央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的一项战略决策。10多年的实践证明,后备干部制度对加快领导班子“四化”建设,促进新老交替大有益处。

这些年来,各级党委根据定向培养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列入后备干部队伍的人选逐人落实培养措施,按照每人不同情况实施培养。有的送入党校、干校学习;有的选派到重要岗位担任职务;有的选调到沿海开放地区挂职锻炼,有的担任领导“助理”,边学边干。10多年来进入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的人选,大多数出自后备干部队伍。

1983年,中央为了进一步延伸培养年轻干部的范围,决定每年都选调一批优秀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重点培养,把他们分配到县、乡镇或企业工作,组织部门跟踪考察。经过两年以上的锻炼后,从中挑选优秀者到适当的领导岗位,与后备干部队伍相衔接。截至1993年底,全国共有20000多名选调生分配到基层锻炼,其中许多人进入了各级领导班子。例如甘肃省先后选调了13批共825名优秀大学毕业生,现已有4人担任地厅级领导职务,100多人走上县级领导岗位,400多人成为正科级干部。

前几年在后备干部工作中,曾经出现过一些偏差。为此,从中央到地方正在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中央有关部门已经明确,培养后备干部,不是指定接班人;后备干部,绝不是为了接替某一级领导个人的职位,或者继承哪一位领导同志个人的什么未竞事业,而是要接好党的基本路线的班,成为改革和建设的合格领导者。后备干部名单的产生,不应是少数人圈定少数人,而是要广泛走群众路线,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通过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后备干部队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开放性 的结构,不断补充优秀的,淘汰相形见绌的,使其成为一池活水。进入后备干部队伍的人,不是进了保险箱,必须提拔,而是重在培养,经受锻炼和考验。从一定意义上说,广大青年人人都可以成为人选。机会对每个青年都是平等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程度。

继续改革干部任用制度,为有发展潜力的干部“搭一个比较轻便的梯子”

1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曾倡导改革干部任用制度,号召全党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经过10多年的改革,过去干部制度中的弊端已经逐渐改进,有利于年轻干部成长与合理使用的机制正在形成。

在中央的积极倡导下,全国各地各部门近几年对现有的干部任用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江苏省无锡、淮阴两市,采取公开招聘办法,发动群众向党组织荐贤举能。淮阴市从社会各界的16万张推荐表中,经过层层筛选、考核,聘用了2000多人担任市直机关、县区、乡镇和企业的领导职务,并掌握了10000多名各方面优秀人才的名单。去年,吉林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推荐优秀中青年后备干部活动,共推荐出各类优秀人才近20000人,省委从中挑选了1000名地厅级后备干部。

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全国已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门开始了面向社会选拔干部的改革试点。浙江省1992年以来,共有7323人报名参加了公开选拔,从中选出地厅级干部19人,县处级干部96名,科级干部173名,还有近千人进入后备干部队伍。山西省从1991年起,连续两年四次在全省张榜招贤,为省直机关选拔了35名副厅级领导干部,10个地市纷纷效法,公开选拔年轻领导干部1500多名。改革打破了以往干部任用中的神秘化和封闭性,为更多的人才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抵制和克服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将干部选拔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群众推崇的年轻干部,往往是有突出实绩、廉洁奉公的好干部。对这样的好干部,要打破旧台阶,创造新台阶,像邓小平同志说的那样,“为他们搭一个比较轻便的梯子”。条件一经成熟,就可以大胆破格提拔。在乡镇党委书记岗位上干得出色的,可以直接任命为县委书记;能够把一个县工作搞得好的书记、县长,也可以直接提拔当市委书记、市长。

改革干部任用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坚持干部能上能下。要使干部经过考核,优秀的升,合格的留,不合格的换。不合格的人占着位子不下来,优秀的年轻干部就上不去。为解决这个问题,各地作了许多探索。比如山东省平度市,1993年对全市112个副局级领导职位进行公开选聘,通过考试和组织考察,50名原副局级于部落聘,一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今后选拔干部,主要看实践中的本事,年轻人要踊跃到基层去经受考验

1991年,中共中央决定,对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有目的地选派到基层去任职锻炼;机关中的“三门”干部,要分期分批补上基层锻炼这一课;对年轻领导干部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交流换岗。实践锻炼成为培养教育年轻干部的主要途径,中央决定下达之后,全国县以上党政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先后组织了12万多名年轻干部下基层锻炼,7万多名年轻领导干部进行了交流换岗。年轻干部普遍认为,下基层锻炼和交流换岗对他们的成长帮助很大。北京市7174名交流换岗的年轻干部,经过两个以上工作岗位的锻炼,许多人已经担任了局处级的领导干部。

优秀年轻干部成长的经验证明,实践是最好的课堂,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有志青年的必由之路。正是由于在社会实践和群众基础方面的不足,延长了许多年轻干部的成长周期,也影响了他们自身优势和潜力的发挥。因此,要鼓励和引导年轻干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改革开放第一线去,特别是到条件艰苦和工作局面复杂的环境中去,接受党和人民的考验。

据悉,全国各地各部门今后将继续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到艰苦的地区和部门,去从事那些难度大、突击性强的工作,对他们将继续有计划地实行交流换岗。对长期在领导机关工作的,可安排到下级机关或基层任职;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将选派到领导机关工作。还要从贫困地区挑选一部分年轻干部,到发达地区交流学习。今后还打算选调部分年轻干部,经培训后派到我国驻外使领馆、国际组织和海外企业任职锻炼。这些举措将大大开阔年轻干部的眼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青年,将是21世纪的主力军。青年一代的素质如何,将影响中华民族下个世纪的命运。因此,中央特别强调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的意义,决不仅仅局限于选拔几个领导干部,或者物色一批后备人选,而必须着眼于整个青年一代的茁壮成长,着眼于千百万青年干部、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军人和青年知识分子。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建设一支符合“四化”要求的干部队伍就有了保证,挑选一批德才兼备的领导骨干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就能牢牢地掌握在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忠诚于人民、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的手中,21世纪的中国就会兴旺发达。邓小平说,最大的问题是选好接班人,这件事做好了,我们才能去见马克思,见毛主席,见周总理。消除对年轻干部不放心,不敢用的思想顾虑,放手让他们身挑重担上阵拼搏。后备干部队伍,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广大青年人人都可以成为人选。要使干部经过考核,优秀的升,合格的留,不合格的换。不合格的人占着位子不下来,优秀的年轻干部就上不去。毛主席曾告诫干部,“本事,光靠读书不行,要靠实践。我们的国家主要靠在实践中读书的干部掌握”。

猜你喜欢
后备干部年轻干部领导
年轻干部面对“三重门”
年轻干部要过“一道坎”
加强盐业企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年轻干部要做到“五个过硬”
参加座谈会的新任职年轻干部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关于加强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创新『选育留用』机制 推进村级后备干部成长
“三一一工程”强化培养后备干部
不能比领导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