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不敢看病

1994-08-24 06:03陈达生
中国青年 1994年7期
关键词:保险费医疗费医疗保险

陈达生

出国前,常见人们给在国外生活的家人捎药,心里未免不解。轮到自己身历其境之后,方恍然“小”悟,遂觉应将所见所闻披露一二,以解惑于愚昧似我的朋友。

在美国,医疗费贵得惊人,较穷的人大都看不起病和入不了医疗保险。有一次,有位一口京话的留学生说:“我打工的那家老板真有绝的,这几天一上班照个面,人就不见了。好多事得他拿主意,你猜最后在哪儿找到他了?……他得感冒发烧了,藏在汽车里养病呢!”我知道这个老板,他苦心经营,月收入也只有1100美元,家小在台北,没钱看病只有干熬了!

一天,一个开公司的朋友向我要由国内带来的药。我问他,生了大病怎么办?他狡黠地一笑说:“一般的病吃些药就挺过来了,实在病得不行了,坐飞机到中国去看病。”我十分惊讶并表示他在开玩笑,他却纯熟地给我算了一笔帐:“我们公司可以买到便宜的机票,最便宜时,500美元可以打个来回,至多花上1000美元足够了。我在这里治病,称得上医院的每次挂号费得花80美元(这对一个低工薪的员工来讲,是1~3天的工资),住一天医院少则几百美元,多则上千美元,连接生一个孩子都得5000美元,更不要说动什么手术了。”末了,他得意地一笑:“中国医院有许多漂亮的护士小姐,稍给实惠,能伺候得满好的!”我问他:“出了车祸怎么办?”他说:“我入了汽车双保险,那时医疗费由保险公司付。”

长期在美国生活,一定得上一个医疗保险,并且要一直投保到离开那里,否则会引起麻烦的。例如:我国派出的一个访问学者,为省几个钱提前退了保险;后来发生了车祸,去医院急救,住院治疗40天,我国派出单位为此替他付了5万美元的医疗费。

此间舆论反映美国医疗保险制度较糟,看病烦琐。不过我认为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感觉它消除了医疗上的大锅饭。美国搞医疗保险业的公司和部门很多,大多数不是全保到底,条文分得很细,保险的档次级别较多。如一些低档的保险,药费一律自费。这种详细的规定和制约,就防止泡病号和住院成瘾的人去钻空子。

就拿国家办的联邦医疗保险来说吧,保险是由社会安全署SSA负责经办,分A类——住院保险,不交保险费;B类——门诊保险,是自愿参加的,投保人每月要交25美元,并可按生活指数不断调整保险费。A类保险,住院时先自交540美元,在1~60天内其他费用由政府支付;从第61~90天,个人每天要交135美元,从第91~150天,个人每天要交270美元;以后全部自费。出院后须专门技术护理调养的人,21天内由政府负责,21~100天由个人每天付67美元。B类(门诊保险),每人每年额外再交75美元的医疗检验费,如果超过75美元,政府只负责80%,其他自负,但药费全部自理。

联邦保险只有美国公民和绿卡持有者才能享受。至于其他保险公司,大致和联邦医疗保险差不多,不过保险费交得较高,它是按年龄大小不同交不同的保险金,少则年费400,多则1000美元。如果入保前半年医生确定有病的话,不同公司规定,3个月至半年内不得享受此种病的医疗保险权益。但它的好处是对住院的人享受福利期限较长,否则就没人入这种保险了。

美国的医学应该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无论对基础医学的研究,还是在生化、病理、临床、手术、医疗器械及各种新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可真没得说。但能否享受得到,那就看你有没有这个条件了。有钱的人是可以享受的。如果你是某项医学研究项目的志愿试验者,或是你有运气受到慈善机构的资助,你也可能享受得到,但这种机会并不很多。

我有一个亲友,70多岁了,是美国一个大航空公司的退休工程师,据说他是享受全保险的。他的心脏附近装了带电脑的心脏起搏器,已健康生活好几年了。每半年通过电话线接受三千里之外的检测中心的检查和校准,安全可靠,令人叹服。应该说他是很幸运地享受了先进的医学技术和福利。

美国的流感每年要发生好几次,每次都要死几千人,老人居多。我所在的公司同仁布朗先生,28岁,可算得上身强力壮人高马大,是个地道的大老美。但每次他都要病倒。他问我:“为什么每次流感,你都不生病?”我戏谑地告诉他:“和姑娘上床多,所以病多,这是我们中医说的。”他耸耸肩挤挤眼说:“真不可思议。”

我的一个朋友林先生是宇航公司的工程师,流感一来,一家5口每次全部病倒,少则10天,多则半月不能上班。有一次他病好了,为对我的关心表示感谢,拿来一大瓶四环素,对我说:“是医生给孩子治感冒用的,量太多,陈先生可以拿去用。”我从没见过感冒一下子给这么多药的,足有好几百片。我想这肯定是他们公司开的大锅饭医疗保险的药品。我说:“这种药能治感冒吗?在国内从没听说感冒开这种药的,这药很败胃口。”由于他的3个孩子病还没好,我拿出了感冒冲剂,建议不妨给孩子吃,可能会好得快些。

在美国不是什么病都能看的。一次,我女儿所在的某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为一中国留学生的太太医治因避孕环引起的炎症。尽管这位女士痛苦不堪,美国医生却不知这环是如何放入的,又如何取出,急得直冒汗。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美国医生想开刀解决,这位女士和她的先生当然坚决不同意,美国医生只好找在国内当过实习医生的我的女儿。美国人不理解,最娇嫩的人体粘膜组织怎么能和坚硬的金属环放在一起?我女儿告诉他们,要用中国生产的两件一套的专门工具,才能进行这种作业。美国医生反映,若干华人妇女来看这种病,都无法解决,并嘱咐我女儿回国休假时能帮助采购这种工具,而且返美后能教教他们确切的使用方法。由此我奉劝:长期出国的女士不可带环。

猜你喜欢
保险费医疗费医疗保险
关于企业福利费扣除标准的几点探讨
判断
社会保险费征收主体的选择
给父母看病成韩国中年人重负
“三医联动”下医疗保险新走向
公平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保险费计算问题研究
社会医疗保险
降低医疗保险拒付率
最昂贵的酷车车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