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方丢却了的手绢

1994-08-24 06:03王黎
中国青年 1994年7期
关键词:义演手绢景物

王黎

前不久回家,正遇见小外甥嘉佞在地上开他的“火车”,嘴里还哼着“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地丢在小朋友的后面……”真是既惊且喜,仿佛时光倒流。一把拉过他问道:“你们也唱这支歌吗?老师教的?”他摇摇头:“不是啊,是我听录音机学来的。”是啊,我暗自好笑,现在的孩子有数不清的玩具和伸手即来的零花钱,他们再不会做丢手绢这种简单的游戏了,老师也不可能再教他们这种游戏的伴奏曲。

我们这代人的童年,就像破旧的平房改造成华楼美厦的那个拆迁过程,简单而忙乱。我们既不存在着上代人的流离失所,三餐不继,当然也无福消受下代人的锦衣美食,呼风唤雨。我们的一切都是“还能凑合”。饭尚能吃饱,衣尚能穿暖,学是有得上的。虽说上学时赶上了“文革”的尾巴,可受的教育也还算正规。

那时的孩子是没有现在这些精致到极点的玩具的。一切的一切都尽可能地取之自然。学龄前的孩子最常见的镜头,就是拎个小桶,拿个小铲,到一堆沙跟前不厌其烦地挖呀装呀,偶尔捡到一两个丑陋的贝壳便是最大的收获了。上学的孩子游戏是分男女的。男孩子爱玩的是弹玻璃球、斗鸡(就是两个人各搬一条腿去攻击对方)、摔“方宝”、打蜡子……总之是那些一不小心就要大动干戈的不“文明”的玩艺。女孩子文静些,不外是丢沙包、踢鸡毛毽索、跳猴皮筋、抓羊拐等。因游戏的规则大都简单,所以要人为地制造些麻烦,以添其趣。比方踢毽子,至少有5种以上的踢法,真玩起来是可以使人眼花缭乱、学无止境的。而跳猴皮筋更是花样百出,那能集诸般技艺于一身的,便无疑会拥有学业以外的最大荣誉。勉强能让男女一席的,就是丢手绢与“找朋友”了。一群傻傻的男孩子女孩子,就这样成天蹦跳着,欢笑着,活跃着营养并不十分充足的身体,“找呀找呀找朋友”,给以后的岁月提供了许多意味盎然的回忆。

也许是因为没有更丰富内容的岁月最容易倏忽而过,或者是应了那句“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总之一旦某种景物或某篇文章的只言片语触动了我记忆的神经末梢,心里便总像充满了梅雨季节的空气,湿漉漉地阴暗着。现在满世界都是引诱孩子的电子游艺厅,打开电视就是给他们设计的这个金钢那个精灵,他们的活动内容自然是我们当年望尘莫及的。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谁也奈何不得。

前日打开电视机,看见某团体在为失学儿童进行义演。那位美仑美奂的歌手演唱前,一阵清脆的童声合唱着序曲:“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地丢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这声音是极遥远地,放大着,令我过电般地颤栗,一时间泪如泉涌,不能自己,只得将潮湿的目光转到窗外。窗外的景物虽已模糊却能几十年如旧,我的童年是从哪天开始,一去就再没回转?我最后的那方手绢究竟丢在了哪个小朋友的后面,让我如此牵挂一生!接着我听到了那位歌手的歌声:“你可曾记得那个女孩,山风吹落了她的手绢,昨天刚刚离开了课堂,书包里的作业还没有做完……”画面上的那方洁白的手绢,把我逝去的岁月迢迢地牵来,在山风中飘呀飘。

我擦干泪水打开抽屉拿出一叠钱,准备给“希望工程”寄去。但愿我的这方手绢能真的丢在一位小朋友的后面,让他或她重回课堂,去做完书包里的作业题……

也许正如义演活动上所讲,这些钱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但那个孩子断然不会想到,改变他命运的,只是另一个人童年时,丢却了的一方手绢。

猜你喜欢
义演手绢景物
四时景物皆成趣
今天拿出手绢,我们来谈离别
写写冬天的景物
梅兰芳1934年开封义演及影响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希望工程”义演》 教案
丢手绢
景物描写要准确
义演十余年,助学百八童
手绢
农民工带母亲四处“义演”只为娘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