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冠军必备的素质

1994-08-24 06:03陈健
中国青年 1994年7期
关键词:金牌得主克里斯蒂好运

陈健

1992年,在法国举行的冬季奥运会上,20岁的克里斯蒂·亚马古奇在花样滑冰赛中突然摔倒,观众全为之叹息,料想她金牌吹了。但克里斯蒂转瞬之间站起,微笑中又旋转起迷人的身姿。结果她得到近乎满分的成绩,最终以决心、勇气和超凡的舞姿赢得了金牌。

纵览这条奥林匹克冠军之路,类似克里斯蒂的赛手实在不少。他们能在关键时刻发掘出最大潜力,泰然应付危局,展示超凡技艺。他们之所以能登上冠军宝座,并非仅靠运动天赋。前一段日子,在挪威举行的冬季奥运会上,冠亚军之间的技能差别微乎其微,影响成败的关键是头脑,是精神状态,是良好的心理素质。1992年奥运会障碍滑雪赛银牌得主戴安·罗菲斯坦罗特对此有句极好的注脚:“如果没有很坚强的头脑,不懂得怎样作出牺牲,根本不会有得胜的机会。”

如果人们了解这些奥林匹克冠军,就不难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些共同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在赛场上有着宝贵的价值,在人们所介入的各种领域里也都是极为有益的。

有梦想克里斯蒂·亚马古奇6岁时,初次滑冰就想像自己是奥运会冠军。3次代表美国队参加奥运会滑雪赛的邦尼·沃纳,成年前从没听过平底雪橇比赛,上大学时才获悉个中底细并因而有了梦想。但两人的共同点是:一经看准目标,便百折不挠奋力拼搏,直至梦想成真。同样重要的是,他们的父母及周围的人都支持其梦想。16岁的黑人女体操运动员多米尼克的母亲曾说:做一个世界级运动员的母亲,得付出超常的代价。1992年奥运会之前整整一年,她见不到女儿,女儿就住在体育馆附近,终日同教练泡在一起。她对其他运动员的父母只提了一个建议,即“相信自己的孩子”。

但这并不是说每个有奥林匹克荣誉之梦的孩子都必能登上领奖台,不过梦想毕竟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步。

有激情奥林匹克一流选手心中都有一股激情之火,激励他们创一流成绩。正因为如此,8届奥运会金牌得主,已36岁的卡尔·刘易斯才决定1996年再度参加奥运会,同年龄小一半的选手竞搏。正因为如此,连续4届奥运会铁饼赛金牌得主阿尔·奥特才能不为名誉所累,在47岁时再赴奥运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3枚金牌得主珍妮特·伊万斯,也是怀此激情在1992年重登冠军台的。她在400米自由泳赛中险失金牌后,承受着有生以来最大的心

理挑战,但她最终挺过难关,奋力夺得800米自由泳金牌。

其实,各行业能出类拔萃者,几乎无一例外都怀有巨大的创业激情。

不畏失败新闻报道总是聚焦于优胜者,但奥林匹克选手却难免有失败经历。例如,1992年奥运会男子障碍滑雪赛选手达130人之多,但奖牌仅3枚1虽然运动员都知道失败是其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他们坚信:最终的成功者,必是那些能逆挫折而上,跌倒了再爬起来的硬汉。

这说明,不管你怎样计划和训练,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真正的强手不论在竞技场或在别的领域,应善于对付意外挫折,不仅临危不惧还能转危为安。

不打退堂鼓1992年夏季奥运会上有两个极感人的场面。美国短跑选手盖尔·德弗斯在百米跳栏赛跑中本处于领先地位,但跨最后一道栏时不慎摔倒,她忍痛跪起来,爬行完最后5米,以第5名赛完全程。另一场面发生在400米赛跑半决赛中。英国选手德里克·雷德蒙不幸扭伤后腿筋,摔倒在跑道上。他很快奋力站起,跛脚前行。他父亲从看台上跑下去要扶他退出赛场,但他执意不肯。结果他靠着父亲肩头,一步一跛地跑完全程,赢得震耳的掌声。

坚韧不拔是成功的必备素质。奥林匹克选手搏击的动力不仅是耀眼的金牌,更在于抗危难而完成艰巨使命的莫大满足。

汗水换好运保罗·怀利在1992年冬季奥运会大爆冷门,获男子花样滑冰银牌,新闻界为之惊叹。但对怀利本人来说,这全属意料中事。“我本被认为是最无望获奖的,”怀利说,“但有谁知道我在赛前像疯子似的训练。当那些呼声最高的选手竞技状态不佳时,我却对成功已有充分准备。”

的确,奥运会的比赛,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一样,也会经常遇上好运,有如勤奋的第二演奏手,在第一演奏手有病时接替他演奏。但抓得住的好运才算得上好运,也就是说,好运总是降临于有实力者。这也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奥林匹克选手都是比常人加倍辛苦的青年,他们往往凌晨就得起床,年年月月无数遍地投身于各种严酷的训练。

可以相信,当我们欣赏下一届奥运会时,透过赛跑者最后的冲刺,透过滑雪者迅猛的腾越,我们将不难看到上述的各种宝贵品质。正是它们造就了奥林匹克冠军。

猜你喜欢
金牌得主克里斯蒂好运
好好活着
好好活着
勇敢向前,好运连连——读《明天会有好运气》有感
寻找好运
克里斯蒂亚诺·阿蒙:拥抱5G时代
私密嗒的惊喜和好运
全球视野中的克里斯蒂娃研究——第二届克里斯蒂娃研究会国际研讨会述评
晚安,好运 Iacopj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