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节奏正使我们远离名著

1996-08-28 03:47李东华
中国青年 1996年12期
关键词:书单书目孟子

李东华

“读名著究竟有没有用?”正方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就是力量”……一般地读书是这样,更何况读名著;反方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无用”……孰是孰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一方看似都论据充分、言之凿凿。如果继续沿着这种不是“有用”就是“无用”的思维模式走下去,笼而统之地论断读名著或者可以致用或者毫无用处,则容易流于扯皮、空洞和以偏概全。毕竟,这些抽象的条条框框并非普遍真理,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不同时代的读书人所面临的千差万别的问题。

何况有哪一位(或一小撮)权威人士,能够突破其自身知识、思想的局限,全面、客观地规定一套必读名著,这些名著能够毫无遗漏地涵盖人类各个阶段的文化精华?20年代的散文作家梁遇春称那些开书单列必读书目的权威为“在我们青年旁边想用快刀阔斧来取我们的头者”,并且大喊:“还我头来!”对于试图打破一切陈规,喜欢我行我素的当代青年学子来说,这种叛逆心理更重。凭什么你规定的就算名著?《战争与和平》算什么!我偏说《鹿鼎记》是名著!你管得着吗?

笔者手边有一份清华大学所列的学生必读书目的书单,其中有古今中外文化、文学名著各20种。由于本文不打算讨论名著如何界定、权威列书单的做法是否有益的问题,所以暂且不去计较这份书单所列书目是否称得上为名著,这些名著又是否是全面,下面,我们来看中国文化名著书目(规定最低阅读量为三种):《论语》《孟子》《庄子》《孙子兵法》《荀子》《易传系辞》《吕氏春秋》等等。现在,让我们把视线转到本世纪初,看看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在10岁以前在家塾里的诵读书目:《孝经》《论语》《孟子》《易经》《书经》《礼记》等,其数量远远超过清华的最低阅读量。再跳过几十年,40年代,朱自清先生认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然而,到了80年代,叶圣陶为再版的《经典常谈》写序时认为经典训练在中学阶段只能间接接触,也就是说阅读《经典常谈》这样的书就可以了,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学习文史哲的学生有必要直接接触经典。90年代,大学生对这些经典名著产生“是不是已经过时了?读它有没有用?”的疑问,甚而喊出“逃避名著”的口号。从这条线索,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现代化的节奏正使我们一步一步地离离这些经典名著。

我们耗时费力,跨越语言障碍,去攻读古典名著,很可能得不偿失。这个弘扬古典文化的工作宜专门的学者去做,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去获取最大的信息量,这就使我们的眼光,更多地落在20世纪世界思想家、科学家的著作上。

本栏责编:骆爽

猜你喜欢
书单书目孟子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月度荐书单
月度荐书单
磨刀不误砍柴工
暑假阅读书单
名家推荐:2018暑假阅读书单(下)
本刊邮购书目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
中央文献出版社等提供869种可供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