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有一弯上弦月

1996-12-31 20:51丁星云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6年3期
关键词:母亲

丁星云

1995年9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授予一位中国姑娘“生物学博士”学位。这位31岁的中国姑娘从浙江省偏远山区走进世界名牌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笑傲世俗的小草

1964年4月9日夜,上海一家医院的产房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

婴儿的爷爷翟培庆是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的副院长。他小心翼翼地从医生手里接过孙女,左看右看,然后喜滋滋地对儿子、儿媳说:“一切正常。看小家伙那双眼睛,蓝得清澈见底,就叫她晓泉吧!”

晓泉的父母都是部队的转业干部,他们回到浙南山区遂昌县后,因忙于工作,就把她托付给一位保姆。大约在晓泉一岁半光景,有一次母亲给她洗澡,无意发现她的肩左低右高,老是歪着,站不稳。母亲用手轻轻触摸女儿向外突起的脊椎,女儿的脸上顿时表现出痛苦的表情。

父母吓坏了,第二天就抱着晓泉颠颠簸簸地从山城赶到上海求治。没料到,得到的却是这样一张无情的诊断书:脊椎侧弯,胸廓畸形,体态失去平衡,肺叶局部萎缩。原来,保姆整日用一块布把孩子兜在背上劳作,畸形的定位和发育不良,使翟晓泉尚未学会走路就成“驼背”。

天真的孩子茫然不知,大人的心却被这意外打击撞得粉碎。泪流满面的爷爷奶奶说什么也要把孙女留在身边,他们要亲手抚养这个残疾的孩子,要供她上学,还要为她矫形治病。晓泉从童年起就异常聪明。那年,3岁的晓泉当着众人的面突然朗诵起“钟山风雨起苍黄……”母亲惊讶地问:“晓泉,这是谁教你的?”孩子歪着脑袋,眨巴着眼睛说:“跟广播学的呗!”晓泉的奶奶是一所幼儿园的园长,她很早就发现了孙女的与众不同。待孙女渐渐懂事,她便不止一次地对孙女说:“晓泉哪,你将来是要做大学问的,要多掌握点知识。”爷爷也把古人的读书之道传授给孙女:“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月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在两位老人的爱抚下,翟晓泉不仅练习弹奏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还开始学英语和数学,并大量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连环画。

1968年,翟晓泉的父母和爷爷先后被挂上“右派”的牌子,到处游斗。晓泉作为“备战备荒”的疏散人员,被送回乡下。

“文革”的冲击,使晓泉成了长空中一只畸形的“孤雁”。有一次,她去一位同学家看书,同学的妹妹进门时,无意擦到了晓泉隆起的脊背,小姑娘吓得尖叫起来,竟一把夺过晓泉手中的书,恶狠狠地说:“你滚!我的书不借给‘驼背看!”同学的母亲大声训斥自己的小女儿,而晓泉急忙阻止,并说出一句令大人们都十分震惊的话:“人,一定要善待人家。谁能保证生活一帆风顺呢?!”

弓劲者,箭必远

1973年,在遂昌城关区中心小学读完三年级的翟晓泉重新回到了爷爷奶奶的身边。爷爷对来上海求学的孙女说:“你若想在健全人中赢得自己的尊严,就必须冲破层层障壁,百折不挠地前进。”机敏的晓泉接过话题说:“我不承认我是畸形人。最起码,我有一样东西和同学们是平等的,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信心和希望的青春。”

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都反映,晓泉个儿虽小,但不愿别人怜悯,也不愿张扬心中的想法,更多的时候是在暗中与那些出类拔萃的同学竞争。一个朔风怒号的早晨,体育老师带领大家长跑,忽然,他发现免修体育课的翟晓泉也吃力地迈着步子跟在后面,她的身上被沉重的钢片背心摩擦出好多道血印,脸上沁满了汗珠。陈老师怜惜地说:“快别跑了,休息一会儿吧。”晓泉摇摇头,执著地向前跑去。

凭着不屈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翟晓泉从小学到中学,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高中入学考试时,她以6门功课取得585分的成绩获上海市杨浦区第一名。当时,她的班主任用两句话向社会介绍翟晓泉:“博览群书,触类旁通”;“自信似云舒卷,心高与月徘徊。”

1981年,翟晓泉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控江中学。同年,她回老家遂昌县参加高考,以500分的成绩名列浙江省丽水地区第一名。分数线一公布,竭力挖掘人才的中国科技大学即来电向丽水招生办询问:“你们这里有没有考500分以上的人?”丽水方面答:“只有一个,是畸形人。”科大半信半疑,遂通知晓泉母女立即赴金华会面。

在金华,科大的同志让晓泉进行了坐卧、走路、跑步等活动项目后,当众出了许多知识难题,对晓泉进行面试。很快,他们被这位伶牙俐齿的小姑娘的博学所征服。有人赞叹翟晓泉的背似一张“折不断的弓弩”,晓泉立即对答:“弓劲者,箭必远。”科大同志拍案叫好,当即与丽水招生办联系,表示愿意录取翟晓泉。

然而高考体检这道不可逾越的屏障,终将她隔在了大学门外。父母得知后,伤心至极,晓泉却不服气地想,我明年还要考,总有学校会录取我的。

第二年,翟晓泉在食物中毒的情况下,由父亲背着她赴考场参加高考,并再次以527分的成绩蝉联丽水地区第一名。晓泉的惊人毅力,引起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又一次震动。1982年8月初,科大通知宋美燕带着女儿上杭州,该校学生处处长刘贤荣专程从合肥赶到杭州,领着晓泉重新体检。

刘处长与医生商量说:“能否写‘生活能自理,千万别写‘不合格。”医生斩钉截铁道:“不行,我要对体检负责。”这次体检;医生下的结论是:“该生脊椎侧弯,胸廓畸形,不符合体检标准。”

回到招待所,母亲的脸布满阴霾。但令母亲感动的是,晓泉表现得十分坦然,她反过来劝慰母亲说:“不用难过,这都是预料中的事。”母亲试探地问:“晓泉啊,在我们遂昌,残疾人只有两件事好干,一种是做裁缝,一种是编篮子,你愿意干哪一种?”晓泉默不作声,好一会儿淡淡地笑着说:“就是编篮子,我也要编得比别人好!”

难道仅仅因为是驼背就上不了大学吗?1982年8月18日,一个十分闷热的夜晚,翟晓泉心中被压抑了许久的愿望终于喷薄而出,她摊开纸,直接向党中央领导倾吐苦闷和愿望。

“我,一个残而不废的青年,在求学过程中连续受挫,有些问题实在想不通……在中国国际残疾人年会上,我国政府曾对外宣布,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残疾人能够平等地分享社会经济成果,在学习、工作、生活上受到适当照顾。我认为从实际情况看,这是言行不一致。”

这封普通信件辗转东西,飞向北京。1982年10月8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宣教干部局经过认真调查后,给她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诚恳地劝导她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尚未稳定的病情,鼓励她要善于在逆境中奋斗,并表示将根据实际可能为她继续学习和治疗提供必要的援助。国家教育部在查明这位残疾考生报考的专业和志愿后,准备让晓泉去读华东师大的函授教育。

弯月如金盘辉耀

翟晓泉身残志坚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的心。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教授吴定康来信告诉晓泉,她的病可以在北京开刀医治。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她一定能重新挺起自己的胸膛!

1983年3月7日,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杨海波、副校长卢岗峰专程赴上海看望了这位梦寐以求上大学的瘦弱女孩。杨书记高兴地通知晓泉,她已被录取为科大的函授生,并说:“我们将请两位老师为你制订教学计划,然后定期从合肥来上海为你现场辅导。”听了杨书记这番情真意切的话,站在一旁的母亲感动得差点掉下眼泪,但晓泉却扬起头,倔强地说:“要读,我就读本科。‘电大都普及了,我还读‘函大?!”杨书记一愣,赏识地说:“很有骨气!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才力就发展得越快。这样吧,你先去北京开刀,如果手术成功,医生证明你体检合格,我们立即接收你为科大本科生。”晓泉乐得一蹦老高,她大声说:“好哇,我现在就去北京动手术!”

1983年4月9日,在中组部的鼎力相助下,翟晓泉接受北京首都医院的专家们为她实施的“脊椎矫正术”。手术前,专家征询晓泉的意见:“是不是等几天,等德国教授到了,我们一起给你开刀?”晓泉坚决地说:“不等了,我相信你。我想早点治好上科技大学。”周围的病友们惊讶地说:“这小姑娘什么都不怕,临上手术台还蹦蹦跳跳地和大家‘再见,好像上哪儿去玩似的。”

3个月过去了,医生打开石膏惊喜地发现,翟晓泉的胸廓畸形大部分得到了矫正,原先只有1.48米的身段还“长高”了7厘米,且呼吸、循环、肠胃功能均明显好转。医院当场出具证明,认为她的身体状况已适应进大学深造。晓泉怀着激动的心情,立刻写信给科大,再次提出入学申请。1983年8月下旬,她如愿以偿,被破格录取为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的学生,拿到了她日思夜想的入学通知书。

“丑小鸭”终于要起飞了!当父亲用车驮着行李准备把女儿送往科大时,晓泉幽默地说:“这哪叫‘生活自理?!”说完,她扬起头,背起沉重的铺盖只身去合肥了。

在新的环境中,不时有人好奇地向她询问过去的一切,她总是淡淡一笑,避而不谈。在她心里,生活的场景一幕幕闪来闪去,像是做了一场梦,关于痛苦、屈辱和风暴,关于太阳、温暖和欣欣向荣……她只想对人们说,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在科大5年,她每个学期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屡次获奖学金。1988年被保送留校读硕士研究生。

在人们眼里,科大人才济济,翟晓泉已经登上了“象牙塔”的塔尖,高不可及。然而1年后,她突然给父母写信,表示想自费去美国上世界名牌大学的愿望。父母在信中制止了女儿的异想天开。母亲说:“我和你爸两人的工资加起来不足300元,都给你,还不够你在美国喝开水,哪有钱供你上世界级的‘名牌呢?况且你这个身体,又不能干苦力赚钱……”晓泉却在回信中自信地表示:“我要么不去美国,要去美国肯定能争取到奖学金。”1988年底,她以高达640分的托福成绩及生物学方面的特殊见解,果然争取到了美国威斯康辛州的一所大学生物系寄来的950美元奖学金。

在该校读了半年,晓泉感到不甚理想,重考国际名牌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在那里相继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母亲说:“晓泉太不简单了,别的孩子上大学都要家里负担,而她从1990年下半年到现在,每个学期都争取到了奖学金。”

翟晓泉,这位来自中国乡村的残疾姑娘深深懂得:要让世界承认自己的价值,就得先给世界创造价值。在彼岸彼土,她大部分时间埋首在人类和动、植物的衍变之中,记下的大量数据、论证的实验笔记堆满了她的实验室。

寒假时,她也曾去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旅游考察。她得出的结论是,在当今社会,只要你有知识,就会受人尊重,谁也不会因为你有残疾而歧视你,侮辱你。她给母亲的信中说:“我带学生做实验,那么多人虔诚地看着我的手势,听我上课,谁也不会注意我的背上有病。”

这些年,翟晓泉在美国最权威的学术刊物《美国科学院院报》上频频发表论文,这简直是许多科学工作者一生都梦寐以求的事,而晓泉却凭着她的超人毅力与对事业的一腔赤诚,在短短几年内就将梦想变成了现实,她的外国同行无不羡慕她、钦佩她,一些专家、教授更是惊叹她有“了不起的见解”,而她的母校,则殷殷期盼她归来。

何时归来?学成归来。故国故园,千里万里,都在晓泉的梦里。为了这个梦,晓泉又为自己设立了一个新目标,她正准备留在纽约继续攻读医学博士学位,自然不是为了令人仰慕的双博士“桂冠”,而是为成千上万有过类似她那样痛苦经历的病人解除痛苦,攻克医学难题,为人类造福。

(衡燕、德斌、莹心推荐,海穹摘编自《家庭》1995年11期)

猜你喜欢
母亲
母亲的债
睡踏实
给母亲的信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悲惨世界
大地.母亲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母亲的养生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