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青,到农村去!

1997-09-11 03:36潇梅
中国青年 1997年8期
关键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浪潮

潇梅

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

然而,固守在土地上的中国农民,却饱尝了贫苦的辛酸。今天的农村青年再也不愿像前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承受贫穷和落后之重。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成群结队,浩浩荡荡,轰轰烈烈,扛着背包挤进霓虹闪烁的都市……

都市是不是我们想像的黄金天堂?城市里有没有当初我们的梦想?

广西的陈作军和他的伙伴们,陕西的周慧军们,上海浦东的俞张明等,用他们的行动对此作出了另一种注解。他们的举动,令人想起20世纪已经有过的两次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时代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大革命为主体、以形形色色的乡村建设运动为辅助。第二次是六七十年代的“使人震惊而又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上山下乡运动。这场持续了长达20年、将近2000万知识青年卷入的运动的悲剧性结束,使一代青年形成了难以排解的“知青情结”。事隔30多年后,在农村青年无条件涌向城市的打工浪潮的同时,我们又看到存在于新一代知识青年中的一股小小的逆向流动:有条件地从城市走向农村。

尽管有人把这种逆向流动称作“新上山下乡”,但它与当年火红的运动本质上完全不同。当年知青上山下乡,是政治和热情的驱动。对今天的知识青年来说,他们的激情和理性,都成长于这个新的时代,他们的行为也更符合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利益驱动,应该说是他们上山下乡的共同特征。他们给农村带去的是资金、技术、市场观念和经营渠道;他们的气魄,是要走产业化经营农业的新路,引导并依靠农民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

开荒去,到西部去,做农场主去!或许这是新一代有志青年可以拓展的梦想?

要让大地结出果实,当然得洒下汗水付出辛劳。祖祖辈辈都受过的那种苦,是陈作军他们不愿提及的。他们想的是,要把土地“种”成与祖辈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气象,让农民对熟视无睹荒废着的土地生发新的感想,让土地上的人活出尊严和高

贵!这个美好的理想是构筑在一条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道路上的,这就是走出长期以来粗放经营、淡化劳力成本、效益极低的传统农业经济,通过企业的经济行为,引导、组织、鼓动、改造并依靠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农业投资家,必须是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善于总结的精明管理者;同时还肩负着提高农民市场经济意识的责任。他们就是以这样一种干劲、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去圆他们的“山河梦”。

因此,新一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立足现实问题,把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也可以看作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可以想像,构筑在现实基础上的梦想更有可能实现。

在当下,农业有诱人的商机。但要收获它却非易事。在这里,仅有激情和理想是不够的。一些成功者的经验表明: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观念和现代经营理念,这几个要素缺一不可,而且必须配置在一种企业的经营模式中运行。这不是单纯地把知识、技术带向农村,而是从市场经济出发对农业进行经营体制的改革。农业发展的这种趋势,要求新一代下乡知识青年不仅是农业技术专家,而且还是投资家、精明的经营管理者、驾驭市场的高手。

世界上发达国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和从事非农业的劳动者的年收入水平基本相当,有的还要多一些。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劳动生产率和比较效率低。但是,差距就是商机,落后就是潜力。在这种意义上讲,投资农业就是投资未来,只有对未来怀有信心的人才敢把钱往田野里扔。这些青年默默地做着不同凡响的耕耘篇章,他们的眼光,他们的雄心,只有在中国农业的未来前景中才能得到理解。

60年代,毛泽东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段著名的语录,能否在90年代再次拨动年轻人的心弦?

猜你喜欢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浪潮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上山下乡
游蓟县梨木台
——纪念上山下乡48周年
新色彩浪潮
“知识青年”回乡,应该行
积极应对慕课浪潮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发起及坚持上山下乡运动的动因究竟是什么?
上山下乡 激情燃烧的岁月
抗战时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