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一个前无古人的“山河梦”

1997-09-11 03:36周骁骏范文
中国青年 1997年8期
关键词:荔浦三河山河

周骁骏 范文

1997年春节,广西荔浦,大瑶山余脉,此时皑皑大雪已封山锁路,呼啸的山风令人毛骨悚然,几位血气方刚的青年却在海拔一千多米的荒山上,围坐火炉,谈笑风生……

这几位青年就是广西山河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创立人,5位30出头的大学生。他们集体辞职创立山河公司前,各自都有前途看好的舒适工作。公司总经理陈作军,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中共党员,曾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一位副主席的秘书;副总经理罗茂琳,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曾是广西大学一位深受欢迎的青年讲师;副总经理陈明,北京大学法学学士,中共党员,辞职前是成就斐然的执业律师;公司管理控制中心主任刘永青(清华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投资部经理李卫国(中共党员,武汉大学工学硕士),都曾在大型集团公司供职。1995年5月,他们舍弃原来的工作,结伴来到这块土地——他们后来辛勤耕耘近两年占地约7万亩的荔浦三河林场,决心走出一条以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传统农业的新路。

是“干事业”,还是“找职业”

这不是一夜之间作出的选择,而是一段曲折痛苦的过程。

陈作军是一位农民的儿子。农村的艰苦生活从小就给他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何才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改善农民的生活,是陈作军在北大经济系就读时就一直思考的沉重命题。罗茂琳等其他4人也都从小在农村长大,共同的生活经历与感受是他们能够携手走向农村、投身农业、贴近农民的最初原因。

陈作军1987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广西干了4年外贸工作,1991年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当秘书,1993年底到沿海开放城市北海出任北海建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1994年初,基于对共同事业的追求,罗茂林等4人陆续从原工作单位辞职加盟建联公司,成为陈作军经营管理班子的主要成员。从此,5位年轻人携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追波逐浪,忘情奋斗。

陈作军在建联公司的经营策略与大多数雄心勃勃的青年才俊相似。由于建联公司是一家以建设银行为背景的股份公司,资金实力比较雄厚,所以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公司投资领域已涉及化工、计算机应用工程、园林建筑工程、旅游、广告等行业,并相应设立10个全资和控股子公司,公司的集团化雏形初步形成。但是,在这些投资项目里,并没有培育形成能容纳大量投资、创造较多利润并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支柱产业。陈作军及其伙伴不得不在巩固维持局面的前提下重新选择公司的生长点。

经过多方面调查分析,陈作军及其伙伴认为,以公司形式来组合资金、技术、市场、劳力等资源,集约规模开发农业,势必能够在一定时空内取得优势和超额利润。于是,1994年11月,陈作军等在北海租用600亩荒地,开始了“北海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试验探索,针对当地的水热土壤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试种600多亩优质反季节西瓜。

然而,一场10多年未遇的寒潮将秧苗一次次摧毁,使西瓜的收获期比正常年份延长半个月;接着又是一场持续几天的特大暴雨将临近收获的西瓜泡为垃圾。陈作军农业试验的西瓜项目就这样在经历一番轰轰烈烈后悄然收场。看着项目报表上的亏损数字,作为一个对股东、对自己负责的经营者,陈作军的心在流血,究竟错在哪里?

经过全面的反省和总结,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项目失败的原因是技术管理和用工管理存在严重缺陷,并非投资农业不可为!

这时,由于西瓜项目的失败,建联公司董事会对陈作军继续投资经营农业的选择投了否决票。是舍弃初衷,委曲求全,还是矢志不渝,奋力前行?陈作军及其伙伴们在权衡比较后,不顾建联公司董事长及老板们的一再挽留,毅然辞去建联公司职务,义无返顾地投身到农业领域。因为他们真正想的是“干事业”,而不是“找职业”;他们在不断的追求中当然在意结果的完美,但更看重过程的精彩。

我们“上山下乡”的初衷和内涵是: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如果经济上不成功,我们的“艰苦奋斗”也是没有价值的

在总结西瓜项目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陈作军及其伙伴在选择投资农业领域时显得更为老练,资料收集、组织准备更为充分,对农业领域的分析更为透彻、全面。按照他们提出的“第一机会”及“青山资源”理论,在中国以公司形式投资农业领域、向荒山荒地开发要效益,是我国投资领域里取得高额回报不多的机会。

经过近4个月的周密调查和论证,1995年6月初,陈作军及其伙伴完成了综合开发广西荔浦三河林场的可行性研究和开发实施规划。正当他们农业公司化经营的理想寻求演绎的舞台,以及他们梦寐以求的农业企业呼之欲出时,南北实业(北海)集团公司慧眼识珠,对陈作军等人的思想、项目和方案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同,并决定投资。他们终于有了起飞的翅膀!以陈作军领衔的一批知识青年组成经营班子核心的广西山河公司应“运”而生。他们给公司命名为“山河”,意在“改造山河、美化山河、富饶山河”。

1995年7月,山河公司先期投入500万元,首先取得租赁经营广西荔浦县三河林场6万多亩土地50年的权利。

三河林场,周边5公里渺无人烟,仅靠长约10公里的羊肠小道与外界沟通,生产基础设施为零。陈作军及其伙伴进入林场时就确立了“先谋不败后求荣”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以林为主,林农牧复合经营,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立体开发,发展生态农业”的经营战略,计划用3至5年时间,第一期开发投资3000万元,种植毛竹、笋用竹2万亩,林果2千亩,黄橘2千亩,甜茶1千亩,抚育幼杉8000亩,同时开展大规模山地养殖,利用当地独特的气候环境开发反季节蔬菜和食用菌,兴办竹木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种畜场,把三河林场建成林农牧复合经营,“短中长”相结合,种养加工一条龙的经济实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的试验场,并以林场为龙头,影响和带动周边10万亩山地的开发。

近2年的700多天中,陈作军及其伙伴默默地钻进并蛰居荒无人烟的大山沟,进行了异常艰难的创业求索。这期间的风风雨雨、苦苦乐乐、悲悲欢欢只有这大山知道;而他们的坚韧不拔和禁欲般如同“野人”的生活以及所付出的代价也是他们所不愿提起的。1995年11月,某电视台慕名来到荔浦三河林场采访他们,为了突出他们的“艰苦创业”,要求他们光着膀子与民工一起去抬木头,但他们拒绝拍这样的镜头。他们有自己的理由:“那几位记者并不真正理解我们创业的初衷和内涵。我们到这大山里来,并不是为了来吃苦,也不是作为一种简单、被动式的劳动力输出,而是要通过企业的经济行为,引导、组织、鼓动、改造并依靠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如果不摆正自己的位置,仅仅把自己混同为一般

意义上靠纯体力劳动去干农业,那么我们农业公司化的道路是没有前途的,我们今天的付出也是没有价值的。”

陈作军他们就是以这样一种干劲、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去圆他们的“山河梦”。

中国的农业投资家,必须是具有坚强意志并善于癖结的精明管理者;同时还肩负着提高农民市场经济意识的责任

再提祖祖辈辈都受过的那种苦,是不光荣的,甚至是可耻的。他们想的是要让子孙后代再也不要受前辈那种苦,要走出长期以来粗放经营、淡化劳力成本、效益极低的传统农业经济模式。

在公司成立之时,他们就制定了山河公司第一个五年发展纲要,成为公司发展的宪法。在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指导下,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尽量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了节省成本,他们必须弄清每道工序的成本,再与最现实的农民进行讨价还价,既要保证农民的利益,又要引导农民共担风险,提高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责任。

如今,陈作军领衔经营的山河公司已完成了对三河林场1000多万元的投资,修筑了一条长约28公里的林区四级公路和约30公里的配套机耕路;建成3座水坝和供水供电设施;招聘了60多名技术人员和固定工人;初步建成了以营林为基础,林木加工、林副产品生产、饲料研制、山地及水产养殖、山地种植等各环节相互承启的多层次高效利用的生态链。建立了林场内部市场化管理体制、劳动用工管理控制体系,农业公司化经营和工厂化管理的雏形已见端倪。经有权威的审计师事务所审计评估,至1997年3月底止,荔浦三河林场的净资产已达2672万元。为了更充分地发挥荔浦三河林场业已形成的整体优势,荔浦三河林场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2480多万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主管领导亲自参与和各位专家的认真评估论证后,于1996年9月已正式获得批准立项,并得到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的资金支持,进入启动阶段。荔浦三河林场的综合开发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夯实了荔浦三河林场农林业综合开发基础工作的同时,1997年2月,陈作军代表山河公司正式与广西田林县(国家确定的广西28个贫困县之一)签订了6年内开发20万亩荒山的合同。1997年3月,山河公司在田林县组建了田林龙马林场,着手前期准备工作。到时,广西最大面积的以蓖麻为主要产品的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基地又会以其强有力的生命力出现在人们面前!

“山河梦”悠悠。也许陈作军和他的伙伴们的规划:5年内建立25万亩农(林)业开发基地,形成林、农、牧、渔、混农林、支农物资等6条产品线,建立农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企业,这样的“山河梦”时空跨度太大,操作难度过重,但可以相信,只要锲而不舍,他们定能梦想成真。

猜你喜欢
荔浦三河山河
三河羽扇
誓把山河重安排
基于经济发展视角下如何发挥荔浦芋品牌优势
万里山河
中华诗词学会2022年第六届(荔浦)高级研修班招生启事
山河壮举
广西荔浦市启动首批乡村规划师挂点服务工作
直下看山河
皇室贡品︱︱︱荔浦芋
三河闸淹没式堰流水位流量关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