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是否依旧OK

1997-09-11 03:36黄艾禾赵彩婧
中国青年 1997年8期
关键词:歌厅恋歌卡拉

黄艾禾 赵彩婧

在中国,再没有一种什么文艺形式能像卡拉OK那样深入人心了。今天你走在中国的每个角落,无论是都市中五星级的豪华大宾馆,还是乡间偏僻的招待所,卡拉OK机举目皆是。唱卡拉OK的人是不分贫富的:无论是腰缠万贯的大富豪,还是靠工薪度日的打工仔,都能握着卡拉OK话筒引吭高歌。有人给我描述过在大饭店里看到“两会”(人大会和政协会)的代表们在卡拉OK厅里唱得兴致勃勃;电视里也曾播出过歌厅请劳模们唱卡拉OK的新闻,那些平日里胼手胝足辛苦劳作的人们坐在歌厅里一脸怯生生的,手足无措;我也曾在一个山沟里的小招待所里,看到两个才从农村出来的女服务员,在客人们唱厌了以后,拿着话筒唱得如痴如醉的情形……在中国的12亿人中,唱过卡拉OK的人有多少?至少也有3亿吧?这数以亿计的“卡拉OK族”究竟在这屏幕这话筒前耗掉了多少青春的躁动之夜?这些卡拉OK机是怎么来的?这些卡拉OK像带和视盘是谁在制作?人们都在唱些什么歌?……对于卡拉OK这样一种对中国人影响如此之深的东西,我们应该弄得清楚些。

“恋(练)歌房”悄然兴起

在北京城西北的海淀黄庄,有一家别具风格的歌厅。乍看上去,它与一般的歌厅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不同的是门脸上方的三个大字:“恋歌房”。

到恋歌房来的人都是来唱卡拉OK的。在这里唱卡拉OK,没有人们日常所见的装有旋转灯、铺着木地板、可供载歌载舞的“多功能厅”,只有一间间面积不大的小房间,每间里备有一套韩国造的卡拉OK主机设备,一圈沙发,一台空调,一份歌单,供五六个亲朋好友在里面尽情陶醉。恋歌房的收费相对低廉,不收门票、点歌费,无最低消费,不计人数,只是按小时计价把歌房出租,白天30—40元/小时,晚上(18时以后)50—60元/小时。而通常在设备好一些的KTV包间,每晚基本都要花销掉上千元。所以老板宣称这是一种面向工薪阶层和学生的唱歌的地方。

这套韩国卡拉OK设备点歌速度很快,一般一首歌只用4秒钟,歌曲库中共有4000首歌,全都储存在电脑的存储器中。这么多的歌,只配有几套画面,视歌曲的节奏快慢或是配风景,或是配沙滩女郎。音乐也比较简单,配器也都做了简化,据称比较适合业余水平的跟唱。这套机器会给演唱者打分,一般都会在85—95分之间,看来是以鼓励为主。老板说,如果你得了一个60分,那一定是机器出了故障。得分的主要手段是歌手的音量,至于音准、节奏、乃至情绪的把握,那倒关系不大。

黄庄的恋歌房是在1994年开张的,据说这种恋歌房形式的卡拉OK是从韩国传来。刚开张时,生意极火,客人们都要站在过道里排队等着别人腾出空房。到了今年,北京又冒出了七八家恋歌房,一共达到了11家。而办黄庄恋歌房的老板已把生意扩大到了石家庄和郑州,他雄心勃勃地计划要在3年内发展到100家。

恋歌房的卡拉OK,可以说已经是第三代的卡拉0K了。

卡拉OK的三段历程

歌厅在中国的出现,是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新事物。一般人们认为国内最早的歌厅是1979年在广州出现的,设在东方饭店里面,叫“音乐茶座”。在80年代初,中国唱片总公司从日本的东芝公司录音部拿过来一盒《北国之春》,那是一盒纯伴奏音带,可能那就是最早传入中国内地的卡拉OK。后来,卡拉OK从音带发展成录像带,配了图像,区分了左右声道,加了示范唱。你可以跟着示范唱一起唱,或者关掉示范唱光是自己唱,也可以只听不唱。到了80年代末,光盘开始传了进来。先是LD大光盘,那时可以卖到1000多元一张。当然到了今天,这种大光盘只要二三百元就可以买到了。然而今天最流行的卡拉OK盘是VCD小光盘,这种小光盘比起LD大光盘来技术质量要低得多,但是却只要几十元就可买下,而且小巧灵活携带方便,颇符合中国国情,所以1995年一年的功夫,VCD就红遍中国了。

北京的第一家卡拉0K歌厅是在1988年底、1989年初出现的,到了1989年年底开始迅猛发展。到了1992年和1993年,北京的卡拉OK歌厅已经达到了七八百家,真是红极一时。回忆起那段辉煌的日子,当年的歌厅老板们无不感慨:那时的年轻人,谁不以到歌厅去泡一晚上为时髦呢?一位老板曾很带感情地遥想当年:“伊甸园”是北京第一家大型歌舞厅,从1992年开业一直到1994年上半年,几乎天天爆满,大堂的散客常常是七到九成,一间KTV包间最高消费达3万元人民币,一晚上洋酒能开20多瓶……

这就是卡拉OK的第一个阶段。

从1994年下半年起,卡拉OK歌厅开始降温。比如“伊甸园”,到了1995年年初的时候,生意急转直下,有时客人一晚上只来十几位。其他的一些京城著名歌厅,有的一晚上营业额只有几千元。惨淡经营之下,许多顶不住的歌厅纷纷转产。而在这时,餐饮业的卡拉0K却开始兴起,在今天的餐厅里特别是小雅间里,显示档次的标志,除了餐桌餐具的质地,除了空调机,必有一套卡拉OK设备,这已经成为不成文的规矩。可以说,今天唱卡拉OK的人更多地是在餐馆里唱,卡拉OK从歌舞厅退了出来,却进到了与人们生活更贴近的领域,本来就很喧闹的中国餐馆于是就变得更加热闹,从各个小雅间里传出的客人们参差不齐的歌声伴随着高声劝酒行令,谱成特有的中国餐饮交响曲。这就是卡拉OK的第二个阶段。而且,它应该仍然是今天卡拉OK的主流。

不知道刚刚冒头的“恋歌房”,将来能否成燎原之势,揭开卡拉OK的第三个阶段?

关于卡拉OK的硬件和软件

硬件:

在“恋歌房”出现之前,卡拉0K机是日本人的一统天下。中国最早的歌厅都由日资公司和港资公司帮助建起来。当时的中国既没有卡拉OK的硬件(机器),也没有软件(唱片),全部从国外进口。可以这样说,硬件主要来自日本,软件主要来自港台。装备一座现代化的卡拉OK歌厅,音响灯光等至少要花几十万元,想一想,不知日本的生产商们在中国歌迷们的歌声中笑眯眯地赚走了多少钱?更糟糕的是,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电视制式采用的是P制,而日本的机器却都是N制。由于一开始都让日本硬件占领了市场,当1992年中国唱片总公司开始出版自己的卡拉OK带时,发现竟然因为采用的是P制而推广不开——因为大家的卡拉OK机都是N制的。在那以后,各出版社再出版卡拉OK带,被迫都采用N制。

软件:

目前在国内各音像店里卖的主要还是国产视盘。如“雅卓“”俏佳人”等都属于国产名牌。小光盘只要几十元一张,大光盘可以卖到二三百元。但是这些光盘主要还是卖给个人用户的,也就是说,是拿到家里去唱的。而专业的歌舞厅还是以使用进口光盘为主。当然所谓进口主要是从香港进口,如“宝丽金”的和“飞图”的。为什么不用国产光盘?歌厅回答说:一是质量不行,用不了几个月就有

“沙沙”的杂音了,尤其是点得多的热门歌曲,没几个月就坏了,而进口的光盘用上3年都没问题;二是新歌上得太慢,客人是要唱新歌的,有时一周前才上榜的歌曲,这一周就有人点了,到海外去买盘就比较超前,一般还没等国内流行就进了盘,不会落伍。

都是谁在制作卡拉OK带或光盘?

每当看到卡拉OK的屏幕上出现身穿三点式泳装的女郎在装模作样搔首弄姿时,歌厅里的客人们常常会发出一片不怀好意的大笑,我常常就心中充满好奇:这是谁家的女孩子?拍这么一个片子能挣多少钱?怎么让导演找去的?她父母能看到这片子吗?

今天在中国可以制作卡拉OK的出版社有50多家。但实际上,一个商人想捞一把,买个版号拍卡拉0K是很容易的,据说在广州,三五千元就可以买到一个版号。拍卡拉OK是件赚钱的事。一般来说,拍片成本是3到5万元,压一张光盘成本6到7元,以一张光盘卖40元计,发行到两三千张,本就回来了。而现在一张盘卖到上万张是常有的事(可见这个市场有多么大),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算一算,做一张卡拉0K光盘能赚多少钱?

当然,这里拿了大头的,是制片人,而导演多是些没上戏的影视导演,或者可能什么戏也没导过就想票一把的艺术爱好者,酬劳大概两三千元。至于那些充当模特的女孩子,可以请歌舞团演员,或社会上整天想进影视圈子的做明星梦的人,少则两三百元,多则千把元就打发了。因为是以赚钱为目的,质量当然难以保证,有时一天就可以拍三四首歌。中国唱片总公司的凌博是一位拍过《中华民谣》和《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出太阳》的导演,这两个片子都得了MTV的银奖。他笑着说,拍《中华民谣》就招呼了隔壁公司的一位好看的女职员当的主角。在他的心目中MTV与卡拉OK好像很难区分,“MTV也就是精装的卡拉OK”。国外拍MTV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美元的制作费,那质量怎么能比?可是国内的卡拉OK为了省钱,可以对着热带鱼缸拍“海底世界”,可以去扒带子偷画面……

劣质卡拉OK的问题还不止于此。据新闻出版署音像司出版处提供的情况,国内生产的卡拉OK带和光盘除了格调不高,比如《小芳》,竟是一个泳装女郎在泳池边搔首弄姿,与歌曲内容风马牛不相及;还有的有政治问题,如《军港之夜》配的竟是英国军舰的背景画面等。

众说纷纭的卡拉OK

我们采访了以下不同身分的人,听他们对卡拉OK的真实看法。他们有的是专业音乐工作者,有的只是普通歌迷,有的爱唱卡拉OK,是因为热爱音乐,有的爱唱卡拉OK,只是为了陪客人谈生意。为了把他们的谈话捋得更清晰更有条理,我们列了几个小题目:

唱卡拉OK可以提高音乐素质?

辛放(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我是搞音乐学专业的,当然声乐也学过。卡拉OK刚兴起那一两年,我到过许多歌厅当歌手。刚接触卡拉OK,觉得那机器很有种神秘崇高感。我的嗓子好,又练过声乐,当然到了卡拉OK厅就大显身手了,听着底下的喝彩,很有满足感。不过要说唱卡拉OK能提高演唱水平,那倒不会,它对提高演唱技巧几乎没有帮助。

李小姐(参加工作刚一年的供电局职员):唱卡拉OK应该能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不过我去唱的时候还是唱自己唱熟的歌。一般地来说,除非设备特别好,演唱者是听不到自己的歌声的,所以我觉得一般的人也就是看着字幕按自己的习惯唱了。

杨远婴(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在我所听到过的卡拉OK中,几乎没听到过唱得好听让人感动的,一片鬼哭狼嚎。那叫欣赏音乐?我是酷爱音乐的,只要我一到家,音响总是开着的。我爱听古典音乐,那是非常超脱深远的音乐;我也爱听流行音乐,它能很直接地抒发许多人的小情感,比如李宗盛、罗大佑、苏芮的,我都喜欢。张雨生有一首歌,歌名我记不起来了,唱的是一种少年豪情,我也很喜欢。但是卡拉OK的音乐却是另一回事。有一次我到杭州,听一个厂长谈他的宏大设想,谈得那么器宇轩昂,可等到他一开始唱卡拉OK,却真叫我扫兴,大大地败坏了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他唱的歌可以用“滑稽”来形容。这些人唱得这么难听,怎么自己一点也不觉得呢?

郭运娟(出版社美术编辑):我爱唱卡拉OK,是因为我的嗓子好。还没有卡拉0K的时候,我就爱唱歌。第一次接触卡拉0K,我还按我的日常习惯唱,发现底下人都在笑,原来人家是有快慢节奏的,要按着字幕唱。很快我就找着了感觉越唱越好。我现在能唱三个八度的音域。我喜欢底下有人听,几个人比一比,互相较着劲唱。不过我不想当歌星,我不想干那个职业,想唱歌又不想当歌星,那就唱卡拉0K,伴奏声一起,就把你的许多不足给弥补了,真有点当歌星的感觉。所以我在乎音响,觉得许多吃饭的地方音响效果不好,我喜欢到音响好的歌厅去唱。不过,当歌星唱歌是给别人听的,我唱卡拉OK是给自己听的。

曾辉(文化公司老板):我不爱唱卡拉OK,是因为我本身五音不全,唱的时候没有成就感。不过,我看唱卡拉OK倒也不在乎你的嗓子好不好,那主要是一种宣泄。唱的人无所顾忌,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不必进入表演状态。我一开始唱时

很怯场,别人就鼓励我说,“就当旁边没人”,那歌主要是唱给自己听的。

伍洲彤(北京音乐台主持人):在我们的节目中,有一种形式专们是通过电台放伴奏带,请听众在电话里唱,也能出一种挺新颖挺好玩的效果。过去卡拉OK比较新鲜,它很简单,它比别的其他形式都更接近人的生活。不过唱卡拉OK更多地是为发泄,现在为什么这形式不如从前流行了?有些人还没会呢就开始唱,全然失去了美感,实在影响听觉。

是谁在唱卡拉OK?

黄燎原(音乐制作人):我不爱唱卡拉OK,因为现在在歌厅里唱卡拉OK的主要是生意人。这成了一种谈生意的手段。唱卡拉OK是与小姐“三陪”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往往是大堂里冷冷清清,包房里一片火热。我敢说,没有了坐台和不坐台的小姐,许多歌厅都会经营不下去。这不像是一种真实的音乐,你在这里感觉不到有真正音乐的气氛,很不舒服。所以早年间崔健就号召大家不要去唱卡拉OK,他说那不是真音乐。你说什么叫唱得好?那机器会打分,你唱得声大得分就高!所以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许多流行音乐歌手会喜欢唱卡拉OK?

辛放:这两年我早就不爱唱卡拉OK了。因为我看到来歌厅的人净是些爆发户大款,领着“小蜜”来,心里特别厌恶。卡拉OK是从日本传来的,其实今天到日本去一看,也只是下层的人在唱,比如汽车仓库、地下室什么的,真正大饭店很少有了。而我们这里是越豪华的饭店越有这东西,叫我看越豪华的地方越显得档次低俗。我觉得是一群文化很低的人在弄这东西,好像是高消费,请人家一次面子上挺过得去。现在我要想唱歌,不如在家弹弹钢琴,唱唱,想和朋友们聚一聚,就一块到酒吧喝喝酒。

曾辉:我家里也有卡拉OK机,但我极少唱。唱卡拉OK我主要是陪客户去歌厅,那里确实好多生意人。那里作为一个谈生意的地方可以,作为唱歌的地方,那气氛很不理想,不是一种常规性的心态。我是喜欢安静地听音乐的,所以我更愿意去酒吧。

杨远婴:有时我在想,究竟是十几岁二十岁的青年还是中年人更爱唱卡拉OK?在国外,我看到青年人发泄情感的方式是摇滚,疯狂的跳迪厅,其实在中国也有了这种极火爆的迪厅。对青年人来讲,这种发泄来得更直接更刺激。所以我想,现在恐怕是中年人更爱唱卡拉OK吧?

东方文化的不能承受之轻?

方晓嘉(中央电台记者):我在英国生活了3年,才回来不久。在国外,没有看到过有人唱卡拉OK,他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主要是泡酒吧,在大城市有迪厅,还有很多人看电影。至于在那里生活的中国人,他们一般都在拼命挣钱,晚上和周末也在加班,哪还有空闲娱乐?所以我看不到有人唱卡拉OK。

伍洲彤:西方人很少有人唱这个。我想这跟民族性格有关。他们不喜欢唱别人的东西,模仿别人,只喜欢自己唱自己的。他们也不喜欢那么正式地唱,不喜欢被伴奏带限制得那么厉害,宁可私下里几个朋友弹着琴轻轻松松地唱。

黄燎原:在我的心目中,几个好友坐在一起,弹把吉他,轻轻地唱些心爱的歌,抒发我心灵深处的情感,那才是真正的音乐。

祝华新(《人民日报》记者):我虽然不太唱卡拉OK,但是我觉得卡拉OK在中国的流行有它的原因:它是中国文化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化民主,人人都可以登台借助卡拉OK来实现自己、表达自己。然而卡拉OK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各种人的情感表达都被限制在很肤浅表面的电声音乐中,使人本来丰富的情感变得单调和苍白无力,这是卡拉OK的可悲的地方。

曹利群(《爱乐》杂志编辑):老百姓要玩那种少花钱、不劳神,又能发泄解闷的游戏,于是在传统中继承了麻将,在现代中舶来了卡拉OK。卡拉OK是一种大众游戏。一杯清茶,两碟小吃,三五同好就可以唱个没完没了。在过于强烈的音响伴奏中,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唱得很出色。卡拉OK是一种青春的游戏,每个少男少女们在恋爱季节收获了苦果之后,便会去歌厅慰藉爱的失落。卡拉OK是一种自娱的游戏,于是生日PARTY,朋友聚会,家人团圆便成了卡拉OK的家庭化场所。相熟的人藉此沟通情感,陌生的人籍此少了些尴尬,给本来就爱凑热闹的中国人找到了一种新的联络感情的方式。

卡拉OK是过于崇高之后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那个“轻”,精英文化如是说。

卡拉OK是活得太苦太累太压抑之后俗人给自己找的一份“乐”,大众文化如是说。

何时卡拉OK才能无人喝彩?

猜你喜欢
歌厅恋歌卡拉
祖国恋歌
越南发生致命火灾,33人丧生
《红梅赞》,永生的恋歌
浅谈丽莎·明尼里在音乐剧《歌厅》中的演唱特点
影音室里面的卡拉OK
哀牢恋歌
卡拉OK也发烧 Earthquake(大地震)DJ-Quake
永远的恋歌
最强“伴奏师”——卡拉OK
卡拉妈妈如坐针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