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疏肝利胆丸配合点穴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研究

1999-06-04 18:44朱磊王历雷王朝东
按摩与康复医学 1999年5期
关键词:排石胆石症疏肝

朱磊 王历雷 王朝东

关键词 胆囊炎胆石症中医药治疗点按穴治疗

胆囊炎、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包括胆石症)。我们从1990年1月至1996年8月,运用自拟疏肝利胆丸配合手法点穴治疗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230例,疗效显著,与同期内其它非手术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效果满意。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临床研究和探讨。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治疗组:230例,其中女性170例,男性60例。年龄20~35岁者73例,35~55岁者124例,55岁以上者33例。急性胆囊炎65例,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者165例。门诊治疗136例,住院治疗94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8年。

对照组:198例,其中女性134例,男性64例。急性胆囊炎55例,慢性胆囊炎(胆石症)143例。平均年龄37岁,平均病程3年。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服用自拟疏肝利胆丸:将中药柴胡60克、黄芩60克、郁金60克、枳壳60克、川楝子60克、鸡内金60克、海金砂120克、金钱草120克、茵陈60克、龙胆草50克、白芍60克、女贞子60克、半夏60克、黄芪60克、太子参60克、元胡45克、云苓60克、香附45克。将药物精选后依法炮制,粉碎为末,加鲜猪胆汁500克,调匀,烘干炼蜜为丸,9克1丸。日服2次,每次1丸,早、晚饭前温开水送下。重者增加为2丸,日服3次。3个月为1个疗程。

2.1.2手法点穴:2.1.2.1选穴:期门穴、章门穴、日月穴、胆囊穴、胆俞穴、阳陵泉穴。肝胆郁滞配内关、中脘、合谷穴;湿热蕴结配三阴交、胃俞交;气滞血瘀配内关、肝俞穴;肝阴不足配足三里、梁门穴。

2.1.2.2操作手法:患者左侧卧位,医者站立患者腹侧,用中指、拇指指腹分别中度揉点患者相应穴位,每穴2分钟。实证者以快速旋揉,即泻法;虚证者以缓慢旋揉为主,即为补法。一般频率为70次/分,若胁痛重者以点为主,旋揉稍慢,频率减慢,以40次/分为宜,每周2~3次。

2.2对照组:采用西药或中成药常规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甙类;利胆醇胶丸、硫酸镁口服剂、复方胆通、胆石通、胆乐等。也可选用解痉止痛剂,如654-Ⅱ、杜冷丁等。根据病情口服、肌注、静滴等。

3疗效评定标准及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为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观察1年以上无复发者。显效为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观察1年内时有复发者,无效为治疗期间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无改善,停治后又复发者。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在3个月后进行疗效观察和对比。两组病例均为驻马店地区精神病医院和驻马店市中医院就诊患者,按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进行观察对比。

3.2治疗结果:见下列各表。

两组数字经统计学处理:(X2=48.83);P<0.001。两组数字有显著差异。说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典型病例

例1:张某,女,40岁,1991年5月4日就诊。主诉:右上腹胀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5天,常因食油炸食物或肉类出现右胁部胀痛不适并牵及右肩背部。1989年10月经B超检查确诊为:慢性胆囊炎合并多发性胆石症。曾服用中药及复方胆通、胆石通等药治疗,病情迁延不愈。5天前因赴酒宴,致右上腹呈阵发性绞痛,伴腹胀恶心、呕吐、口苦等。症见:面色萎黄,痛苦面容,巩膜不黄染,胆囊穴有压痛,莫非氏征阳性。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细稍滑。B超再查提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合并多发性胆囊结石。中医辨证:胁痛,属饮食所伤,脾胃受伤,升降失职,胆失疏利,肝郁不疏,挟有肝胆湿热。因本人怯于手术治疗,而以"疏肝利胆丸"每服2丸,日2次温开水送下;加点穴胆俞、阳陵泉、章门、期门,日月、胃俞、三阴交、胆囊穴等。嘱其观察大便,治疗1周后症状渐轻,约1个月后突然上腹部绞痛大便可见如黄豆、绿豆大小结石7粒及大量黑褐色泥沙样结石。治疗第二月中又排下5粒,其中最大为0.9×0.7厘米及少量泥沙样结石,后症状逐渐消失。随改疏肝利胆丸,日服2次,点穴同前。治疗1个疗程。1年后随访,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B超检查胆囊内结石已排净,收缩功能良好。

例2:刘某,男,46岁,1993年2月28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右胁下疼痛2周余。患者2周前由于饮酒过量及过食肥甘,致口苦舌干,心烦不宁,未予治疗,后又与人争吵,遂见右胁下疼痛,伴有身热、头痛等,按感冒治疗1周无效,来院治疗。症见:右上腹疼痛,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呕吐,恶寒发热。查体:胆囊触诊肿大,莫非氏征阳性。化验:WBC:13.1×109/L,N:0.86,L:0.14。B超提示:胆囊肿大,壁厚毛糙,收缩功能差。舌象:舌质红,边尖尤甚,苔黄腻。中医辨证:胁痛,肝胆湿热,肝郁气滞。诊断:急性胆囊炎。给予"疏肝利胆丸"治疗,每服2丸,每日2次,配合点穴:期门、章门、阳陵泉、足三里,梁门、合谷穴等,以泻为主。每日1次,治疗1周后,病情好转。"疏肝利胆丸"改为1丸,每日3次服。点穴同前,半月后病情基本控制。后改用"疏肝利胆丸"1丸,每日2次服用,点穴同前。前后治疗3个月疗,效巩固,病情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5结论

疏肝利胆丸具有疏肝理气、利胆排石、柔肝健脾之功能。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和解少阳;枳壳理气宽中消胀除满;郁金苦寒泄降,清热凉血,破瘀止痛,又有疏肝解郁排石之功能;川楝子味苦、性寒,有驱虫、清热行气止胁痛之功;香附有行气活血、疏肝解郁、除三焦气滞的功能;元胡功专活血行气止痛,为中药止痛之佳品;黄芩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善清胆腑湿热;金钱草清热利湿,排石止痛且能促进胆汁分泌,鸡内金化石消坚,健脾消石;海金砂清热利湿,合金钱草、鸡内金大有化石排石之功效;茵陈燥湿清热,利胆退黄;龙胆草苦寒沉降,燥湿清热,主清肝胆实火与下焦湿热;白芍平肝柔肝、补血敛阴;女贞子补益肝肾之阴,适应于肝肾阴虚之病症;云苓益气健脾;半夏和胃降逆;恐其诸药伐太过,用黄芪、太子参补气养阴。且现代医学研究参芪有明显的收缩胆囊作用,可促使成石性胆汁逆转,使胆汁中胆固醇、胆红素浓度降低,胆酸浓度升高,防止胆石形成,并可促使胆石的溶解和排出。上18味中药共同组成疏肝利胆丸之方,又加鲜猪胆汁清热燥湿,平肝利胆,且导药入胁,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清热利湿、补益肝阴、健脾排石之功效。

手法点按穴位,是祖国医学遗产。期门为肝之"募"穴,为肝经之气所汇集腧穴,点按具有主治胸腹胀满、呃逆吐酸、胁痛之作用。章门为脾之"募"穴,八合穴之一,主治腹胀、胁痛、呕吐、痞满等;日月穴为胆之"募"穴,主治呕吐、吞酸、胁痛、黄疸;胆俞穴具有主治黄疸、口苦、胸胁疼痛之功效;胆囊穴为奇穴,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阳陵泉为足少阳所入,为"合"、八会穴之一。据报道:针刺有胆囊疾患的病人阳陵泉穴可使大部分(75.7%)人的胆囊影像明显缩小。进一步表明针刺或点按此穴能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

本项研究较常规治疗方法具有以下优点:①方法新颖,简便易行。中药配制丸剂服用方便,利于随身携带;手法点穴,无痛苦,操作简便,易为患者接受。②疗程短,疗效显著,复发率低。治疗组治疗230例;痊愈率为81.3%,总有效率为94.8%;对照组治疗198例,痊愈率为61.1%,总有效率为70.2%。两组数字经统计学处理,P<0.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③无毒副作用。本研究治疗230例,未见有毒副作用。④经济实用。采用本疗法可为广大患者节约医疗费用,且各级医疗单位均可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猜你喜欢
排石胆石症疏肝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如何通过运动排出肾结石
教你一套排石操
输尿管软镜联合体外物理振动排石术治疗大负荷肾结石的临床应用
脂肪肝与胆石症可以“异病同治”
妊娠糖尿病合并胆石症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柴胡疏肝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型腹痛35例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28例
如何选择胆石症的治疗方法等3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