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守望

1999-06-05 06:53吴志刚邱长福温祥
东西南北 1999年12期
关键词:兴国县李家苏区

吴志刚 邱长福 温祥

这是一个乡妹苦等红军郎的故事……

新婚三天郎别去

1911年,池育华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的一个小山村。9岁那年,她“出嫁了”,嫁给了李家当童养媳。

“是族中的太公背着我,走了一天一夜,爬了好多山,才到茶园乡教富村。”池育华的记忆很清晰,“太公用一根长长的布带把我绑在他的背上,山路难走,布带勒得我好疼。到了李家,太公解下我,接过李家给他的6块银元,叹口气,走了。那晚我哭了一夜……”

池育华所嫁的男人李才莲,当时只有6岁,还是个淘气包。童养媳的日子很难捱,她不但要照看“丈夫”,还要砍柴、做饭。在一天天的等待中,池育华走进了少女时代,浑身洋溢着山乡少女古朴、健壮的美丽。而李才莲,读了几年私塾,懂得了一些道理,使得他除具有庄户人家的质朴之外,又多了几分书生气。

“才莲中等个儿。”池育华比划着,“那时他年轻着呢,一身的劲儿,脸面很秀气,只是背有些驼。我们平时碍着父母,很少说话。”

1930年秋收刚过,李家为李才莲和池育华圆了房。虽然圆房后夫妻在一起仅仅3天,却给池育华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那一年池育华18岁。18岁的池育华只是情窦初开的少女,而小她3岁的李才莲却已是一个职业革命家了。30年代初的兴国,正是苏区的核心部分,曾被毛泽东誉为“模范兴国县”。那时,年轻的重要领导比比皆是,时年15岁的李才莲已是少共江西省委书记了。但这一切,池育华却蒙在鼓里。在新婚的日子里,池育华才知道自己的丈夫竟是共产党“大官”。第3天,新郎要走了,在村口的小山坡上,他们执手相看泪眼。丈夫的嘱托那样温情、殷切:“育华,等着我,哪怕是10年、20年,我一定回来陪你……”

重逢6日又分离

丈夫走了,池育华一个人挑起了李家老小的生活重担,同时,她也参加了革命。白天她下地生产,上山砍柴;晚上又忙着为红军做鞋。由于她工作积极,组织上任命她为中共扬殷县委的巡视员、中共熬原区执行委员会妇女部长。工作、生产之余,思夫情愫使池育华日夜难眠,而丈夫却杳无音讯,她常常痴痴地想念着……

时光在等待中又过去了3年。在这3年间,中央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苏区空前壮大。经辗转打听,池育华终于打听到了丈夫的消息。传闻李才莲在共产党内做了更大的“官”,驻在宁都县境内。池育华心如鹿撞,立刻打点好包袱,安顿了公婆,匆匆踏上了寻夫之路。

当一路风尘的池育华出现时,李才莲惊喜有加。这时他已是中央苏区儿童局书记,在那简陋的办公室里,小夫妻俩如胶似漆。她幻想着永不离开丈夫,但到了第5天,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李才莲婉转地告诉池育华:“带着家属干革命不方便,你还是回老家干支前工作好。”池育华闻听此言,泪水涟涟。恰在此时,江西省委领导为照顾李才莲夫妻团聚,根据池育华的才能,决定调其到苏区政府土地局工作,令其火速回兴国县委转办组织关系。

见面的第6天早上,李才莲、池育华再次分离。分手时,李才莲对池育华说:“现在是战争年代,谣言很多,如果有人说我死了,千万不要相信,记住,等着我!”他们没有想到,这次离别竟成永诀。60多年过去了,池育华回忆起当年的分别,彼情彼景仍历历在目:“那是1933年农历闰五月初六,天下大雨,我们在村口的古樟树下分手,他要我早点上路回兴国……我那狠心的郎啊……”

倚门盼郎望天涯

池育华冒着倾盆大雨一路晓行夜宿赶回兴国,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办好组织关系,回宁都与丈夫团聚。但一场猝然而至的瘟疫却毁了她一生。

那场特大暴雨过后是炎热的6月。当年,兴国县境内发生了一场瘟疫,许多人染病,池育华也未能幸免,她卧床不起,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死去,池育华心如刀绞,她遗憾因病缠身不能马上去见丈夫。到了1934年春天,也许是因为强烈的求生欲望,池育华竟大难不死,但转组织关系一事就这样被耽误了。此时革命形势发生了变化,第五次反“围剿”战斗正艰难地拉开序幕,随着部队的不断调动,池育华与丈夫失去了联系。后来,她成亲的土坯房被国民党烧毁,池育华擦干眼泪,砍来茅草艰难地盖起了房顶。在那土坯房里,她开始了漫长的守望。

每晚,她安顿好一家老小后,洗了脸,梳好头,就安安静静的倚在门槛上,盼望着丈夫回来的身影,偶而她会趁着月色爬上村头的山坡远望,想象着丈夫此时南征北战,英姿飒爽,憧憬着将来壮士归来把她扶上马背……多少次“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飞鸿照影来”。门前的樟树又多了6个年轮,多年的倚门而望,她竟把高高的门槛踏出了一道深深的豁口。

花开花又落,终于盼来了革命胜利。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又打回到离开15年的江西苏区,池育华梳好头连夜跑到县城去找部队,她知道,这就是当年的红军。但在那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脸庞间没能找到丈夫的模样。“也许打仗到别处去了。”当时她想,“才莲一定不会抛下我的!”

从新婚3天到第2次相聚的6天里,池育华和李才莲肌肤相亲的日子不过9天,他们没有留下孩子。但她守望了一辈子,也许她根本不知道这就是爱情。

1953年后,池育华先后担任了熬原区妇联主任、副乡长、村妇女主任,不管职务升降,她都兢兢业业地工作,因为她知道这就是才莲的事业。她始终盼望丈夫归来,但最终他还是没有回来。到了1986年,赣州地区党史办的同志编写《赣南革命史》时,发现当年中央分局委员李才莲的籍贯无法确定。原来,红军撤离苏区时,为了保证苏区的工作开展,决定在中央苏区成立中央分局。1934年10月13日,中央分局成立时有项英、陈毅、瞿秋白等5位委员,后增补邓子恢、谭震林、毛泽覃、李才莲等7人为委员,李才莲还兼任少共中央分局书记,当时年仅20岁。

1935年2月下旬,李才莲在瑞金铜体山区被敌人包围,被叛徒所害,壮烈牺牲。但由于岁月动荡,他的籍贯、牺牲过程一直是个谜。80年代中期,关于池育华苦等红军郎的故事传开后,兴国县党史办的同志得知她等的人叫李才莲,由此才揭开李才莲的身世。

从红颜到耄耋,池育华在等待中送走了她最美好的年华,但她的内心仍然情感汹涌。池育华已经88岁了,村里人还常常看到她倚门拄杖,默默地望着村头她送丈夫的小山头,静静地思念,盼望她那未了情缘的丈夫归来……

(张立新摘自《法制日报》)

猜你喜欢
兴国县李家苏区
“称霸”试衣间
广东5年新增210亿元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在全省老促会会长座谈会上 的致辞(摘录)
兴国县精准扶贫中金融支持路径探究
晚粳品种对比试验
兴国县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探讨
李家正 釉·画
迎头痛击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
数到一万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