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收获的不仅是“问题”

1999-06-14 03:57
南风窗 1999年8期
关键词:知识经济硅谷中关村

《知识英雄---影响中关村的50个人》尚在《中国计算机报》连载的时候,清华BBS( 电子公告板)就收录了求伯君和柳传志两个人物放在其精华区里供网友赏读。所以,1998

年9月,我一拿到《知识英雄》的样书,就在清华BBS上贴了一封征集书评的信。说心里话,我当时的愿望是想听到一些鼓励的话,以此慰藉自己一年来采写《知识英雄》的辛劳,没想到遭遇的却是一盆接一盆的当头冷水。

这些批评的矛头主要指向的是中关村以及评价英雄的标准。中关村在批评者那里被界定为盗版光盘的集散地和电子市场柜台经理的乐园。批评言论中最典型的质疑是---"我在中关村只看到过小商小贩,从未见到过英雄"。温和一些的意见提议我将书名改为《知识经济探路者》或者《市场英雄》。我不知道批评者中有多少人真正看过《知识英雄》,但他们对于中关村的不满以及对书中人物的不认同是显而易见的。

中关村每走五步就有一位农民模样的人问你"软件要么?游戏、VCD!"的情景,的确惹人生厌,但我仍然不打算讨论这些问题。我反对清谈,没等界定好基本概念就急不可耐地慷慨陈词,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或者造成虚假的"交锋"。所以,在《中关村问题》这本书中,第一个要澄清的概念就是中关村。这本书中的"中关村"依然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即不仅仅是指位于北京北郊白颐路上的电子一条街,她是而且应该是中国计算机产业的一个象征。

中关村的精神内核

中关村的生意人可能会把南京的"珠江路"、沈阳的"三好街"、广州的"天河区"、成都的"磨子桥"看成自己的竞争对手,而我则将它们看作中关村概念的一个延伸。更为不同的是中关村概念不只外在地体现为遍布在全国的电子市场,它还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创业、市场运作、技术创新、人才流动、资本运作等等诸多内容都是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些内在的精神在中关村现实的大街上当然看不到。《知识英雄》一书的副标题是"影响中关村的50个人"。曾经有一位大公司的公关经理建议我不要采用这个副标题,理由是他们公司不愿意和中关村的小公司为伍,但在我的概念中,中关村更多地意味着创业精神、冒险精神、乐观精神、企业精神和务实精神,意味着高科技、知识创新以及迅速积累的财富,而不具体指向哪家公司。

微软总部不在硅谷,但在很多人的概念中,微软是100%的硅谷公司,因为微软的精神是硅谷的精神,微软的传奇是硅谷式的传奇,剩下的地理位置并不重要。同理,界定中关村的概念也应该更注重其精神的一面,因为这样做更加有利于探讨中国民族企业如何直面国际竞争(中关村从一开始就是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有利于总结市场经济的规律(中关村不相信计划,没用国家投资,全靠市场驱动才成长到今天的规模);有利于探索未来知识经济的模式(尽管不少人对将中关村比喻成中国硅谷颇有微词,但如果中关村称不上中国硅谷,那么,中国就没有其它任何一个地方称得上硅谷。中关村地区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区,北大、清华、中科院等一大批知名学府和研究院所全聚集此地,中国最初的知识经济雏形如果不在这里产生,还能在哪产生?)。

《中关村问题》里的确要反映中关村"没技术"的问题、"长不大"的问题、"恶性竞争"的问题、"信用危机"的问题、"人才流失"的问题、"商气太重"的问题,但是,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一本《中关村批判》,而是希望通过提出这些问题,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征集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问题的背后

"问题"一词在这里没有任何的贬义。在没有竞争的地方,不会有"恶性竞争";在没有人才的地方不会有"人才流失";在市场契约不发达的地方不会出现"商气太重"以及"信用危机";在不重视技术的地方,不会恐惧"没有技术";如果不是每天都要面对位居世界

500强之列的国际巨头的竞争,可能谁也不会每天都忧虑自己公司的规模太小。

《软件》杂志总编辑张伟说,他就喜欢创业,开一家公司,不成,再开一家,还不成,就再开一家。他说他这样努力,老天爷总有一天会开眼,让他成功。

尽管我对中关村有4500家小公司而大公司则屈指可数的现状不以为然,但这不妨碍我喜欢张伟的这种创业精神;尽管我反对人才的盲目流动,但我清楚中关村真正的魅力就在于任何一个好的想法,任何一笔资金都能在中关村找到志同道合者,都能在几天之内开张营业,假若没有大批自由自主的人才,中关村的活力又能体现在哪里?无庸讳言,中关村80%以上的人都不从事技术工作,而在小"门脸"内做着"贸易";无庸讳言,中关村现在的驱动力还不是自己的技术创新;无庸讳言,中关村现在的繁荣要归结为美国硅谷的技术引进;无庸讳言,现在中关村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替美国人打工……但是,我仍然同意中关村是中国知识经济试验田的提法。这是因为,中关村15年来在同国外第一流公司的合作和竞争中,已经接受和掌握了国外计算机企业最先进的思想、方法以及观念,并在自觉地运用这些理念指导修正着自己原来的行为模式。这些最先进的观念其实是所谓"知识经济"的真正基础,没有先进的思想作为基础,科技创新只能是空谈,只能像过去一样"躲进研究所成一统"。

有创新的跟随策略是中关村唯一的出路

谁也无法否认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动力,谁也无法否认现在的中关村还不具备和国外大公司正面抗争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学一学在美国被认为没有技术的公司的策略,或许会让我们豁然开朗。尽管技术革新派曾经嘲笑康柏公司更多地像个计算机组装工厂,而非在技术上有建树的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司,但这丝毫也没有影响康柏在PC市场份额上的不断攀升,登上PC全球霸主的宝座。也丝毫没有影响它在1998年,收购了以技术见长的DEC公司。康柏以不可争辩的市场成功,向业界雄辩地证明了有创新的技术跟随策略的价值,正如业界所言:康柏显然在技术上跟在后面,却摘到了市场上最大的果实。PC制造技术的成熟使得康柏能够有条件熟练应用现有的各种技术,借鉴、组合其他公司在技术上的成功经验。康柏公司在消化吸收外来技术的同时,注重有所创新,这是康柏取得跟随策略成功的关键所在。康柏如果仅是一味地模仿IBM,只能成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兼容机厂商,不会成为PC霸主。康柏正是靠着不断改进微机生产工艺,推行"为制造而设计",从而达到了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技术创新,才使得康柏得以借价格之优势从容地挑起一轮又一轮的降价风潮,迫使对手亦步亦趋,疲于应付。技术开发上采取跟随策略的岂止康柏一家,且不说AMD等众多的兼容芯片制造商跟随英特尔,就连大名鼎鼎的Windows也被认为是苹果公司的模仿之作,以至于苹果公司诉诸法律状告微软侵犯其知识产权。

没有完结的问题

联想说美国惠普是自己的老师,惠普信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李汉生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他和员工在一个大房间内办公,当我在方正电脑公司看到冯沛然总经理也没有单独的办公室的时候,我感觉到了这种企业文化的一脉相承。

即便是在美国,计算机产业也处在其社会经济的浪尖上,其思想和观念是最先进的,中关村这些年来的最成功之处莫过于建立了同美国计算机产业对话和汲取其养料的通道。因此,中关村15年的最成功之处不仅表现在一年逾千亿的产值,不仅表现在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了最新、最先进的"与世界同步"的计算机技术,更为重要的是中关村已经学到了一套创办以知识为资源的企业的方法和观念。中关村已经掌握的这些方法对中国其它行业一定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从历史角度看,中关村尚处在它发展的初创时期,中关村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相信其它以知识作为主要资源的行业同样也会遇到,重视中关村遇到的问题,借鉴一下中关村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许能给人峰回路转的感觉。□(编辑:张良)

猜你喜欢
知识经济硅谷中关村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改革的策略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五大着力点论析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大学体育无形资产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软实力建设研究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
从银川跳到硅谷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