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能代替同件吗?

2000-06-07 15:04郑频频汪玲
父母必读 2000年5期
关键词:过家家小猴满足感

郑频频 汪玲

这是一个令许多年轻父母们困惑的现象:为什么家里有那么多玩具,孩子们却常常兴趣索然,而一旦和小朋友在一起干什么都高兴?有些家长总担心,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会受欺负或遇到危险,情愿买许多玩具让孩子自己呆在家里玩。殊不知,再好的玩具也代替不了同伴。

玩耍是孩子们必不可少的“功课”,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质,扩展对世界的认识,更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这是他们开始与其他人交往并建立良好关系的第一步。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成年人见面,先要通过交谈彼此认识;婴儿见面,只是好奇地盯着对方;而当两个小孩子在一起时,不必知道对方的名字,他们就会一起玩,几小时后,就已俨然成了一对好朋友。可见,游戏本身就能把孩子联系起来。

能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一个培养过程。

大多数孩子在两岁时,往往只是旁观者,而到了5岁,大都可以参与到共同游戏中去了。而且,同龄的孩子不一定处于同一阶段,这与家庭环境、自身的经历有关。家长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可能会使他们不合群,而一旦他们有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经历,下一次就比较容易和小朋友们一起交谈、游戏。

几个小朋友在一起,似乎有无穷的乐趣,他们会为弄翻了一杯水之类的小事而笑个不停,平时安静的孩子这一刻也会活泼起来。孩子越多,他们玩得越欢。这也是他们的一种群体意识,为自己能融入这个小世界而兴奋。

有些家长会问:我的孩子并不孤独啊,有那么多玩具,家长也常常陪他们一起玩,孩子们为什么仍不满足?

当然,与父母一起游戏,孩子们也会学到些知识,也会感到愉悦,但与小伙伴一起游戏获得的体验与满足感却不是家长所能给予的。实践证明,学龄前就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的孩子,入学后也容易与同学和睦相处。

有人在猴子中也做了类似的试验。把同龄的小猴分为三组:第一组每只单独和母亲在一起,而没有其他同伴;第二组是几只猴子和一只绒布做的猴妈妈在一起;第三组则单独关在笼里。半年后,第三组猴子最孤僻,而在和睦相处方面,与妈妈单独在一起的猴子也不如与伙伴们一起成长的猴子。为了使第三组孤僻的猴子尽快适应群体生活,研究人员也曾尝试把它们放在猴群里,结果它们只是蜷缩在角落里,甚至受到攻击。最后,人们把孤独的猴子和一个比它更小的猴子放在一起,这下成功了!小猴并不歧视它。很快,两个猴子一起蹦跳追逐。一年之后,原先孤僻的猴子又活泼起来。

虽然人与猴子不能简单类比,但这仍启示我们,尽管母爱的作用无可替代,而和小伙伴们一起游戏,对于孩子今后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健康发展也必不可少。

在儿童的游戏中,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要数“过家家”了。有人曾把2~5岁的孩子们按年龄两人一组,并提供充足的玩具任他们玩耍,结果大多数孩子选择“过家家”。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像,扮演他们向往的角色:教师、白衣天使、解放军战士。男孩女孩在一起则扮演洋娃娃的父母,细心照顾小宝宝;“战斗”中,年龄大的孩子掩护较小的孩子,一旦男孩不幸“受伤”,女孩冲上去为他精心包扎伤口。在这类群体游戏中,孩子们通过想像尝试在社会中担当角色,并彼此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体验与满足感是这类传统游戏能延续至今的原因之一,而这些是其他个体游戏无法代替的。■

猜你喜欢
过家家小猴满足感
小熊当当玩过家家
教师,独特的满足感
新中国同龄人
推迟的满足感
笑话
小猴的难题
定滑轮上的小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