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诺波里在北京

2000-06-13 21:12
音乐周报 2000年5期
关键词:爱乐指挥家歌剧

德国德累斯顿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2000年东亚巡演,上周末从日本转场中国。1月28日北京音乐会首场演出当天正午,西诺波里率团抵达。本报记者作为唯一的平面媒体和数位闻讯而至的爱乐者一起,迎候刚出机场的指挥家。翻译告诉我们,日方经纪人说西诺波里已"饿极了饿极了,他一是要求马上到附近的中国饭馆饱餐一顿,二是需要一位针炙大夫治病疗伤。"看来,这位初来乍到的世界著名指挥家兼西医脑神经外科博士,对中国最具文化传统的美食和中医两大特产熟悉而钟情。

只有15分钟采访时间。北京电视台"音乐厅"栏目编辑刘伟拿出他珍藏的一幅画报剪贴,彩色照片上,西诺波里和一金以卷发男孩正在餐桌前交肩对付一只龙虾。西诺波里顿时又惊又喜,他认出就是1986年率维也纳歌剧院在日本演出时拍的,照片上那个美丽的安琪儿是他当时年仅四岁的大儿子。他用比划着说,"他现在已17岁了,比我还高呢。"他简直没想到在这个遥远的国度,自己竟然拥有众多知音,这里的爱乐者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认识他、关注他。

尽管那位日方陪同者一再催促,但西诺波里热烈而快乐地表示"我不累,我不饿。我高兴和大家交谈。"受到鼓舞的记者连连发问,西诺波里滔滔不绝。他谈他的音乐生涯,使节目单上简明的履历变得生动;他谈他的艺术成就,让文字资料中平淡的罗列更显光彩。记者问道,中国舞台上演意大利歌剧的机会超过德国歌剧,因之中国观众也相对更熟悉前者。您作为在德国立足的意籍指挥家,如何界定二者的区别?西诺波里用最简单的比喻形容说,意大利歌剧中的爱啊、恨啊、痛若啊、嫉妒啊,都是外扬开放的,而德国歌剧则相反,所有的情感表达都是内抑收拢的。

已经超过规定的采访时间,西诺波里仍是兴致勃勃地为每个人--签名并合影。终于,他感到饥肠辘辘,迫不及待扑向满桌佳肴。自称美食家的他说,他在罗马时经常去中国餐馆,"但那完全不是这种味儿。真正的中国菜太好吃了!"

主人为饱受右臂疾患困扰的指挥家请了针炙高手。当晚,西诺波里带伤负痛坚持登台,莫扎特"四十"和"贝七"挥毕,五次谢幕,经久不息的掌声呼唤他加演了十余分钟的瓦格纳歌剧《黎恩济》序曲;第二天,西诺波里下半场指挥完长约70分钟的"马五"后,七次谢幕,欲罢不能。此时,他并未向热情的中国观众"火上烧油",而是送上一剂清凉镇定的"柔板",让人们激动的心,在11分钟前温馨而抒情的音乐中平复熨贴,满意而归。

两场音乐会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西诺波里。有人说,以前听他的唱片,认为他实在过于精确,指挥棒象手术刀一般将每根神经都剥离开来让人看清最细微的震颤。而现场听来,他却非常情感,音乐相当人性化;也有人说,他的唱片无可挑剔,而现场缺乏应有的光彩和魅力,尤其马勒音乐的内在气质和特殊性格没有充分表现出来,而乐队更胜他一筹,不愧450年历史传统名团。

无论如何,大家有一点共识,这两场演出是近一段时间最具质量水准的交响音乐会。

本报记者紫茵

猜你喜欢
爱乐指挥家歌剧
爱乐之城
乐师
超级指挥家
舞动旋律
2013年“石狮爱乐杯”全国个人赛6局
歌剧
童话歌剧
童话歌剧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