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用治疗胆石症疗效观察

2000-06-13 23:50曹雪梅
中国针灸 2000年1期
关键词:胆石症胆总管胆囊

曹雪梅

(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广东518033)

摘要采用俞募配穴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胆石症36例,并与纯中药治疗对照观察36例。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为83.3%,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83.3%,对照组为52.8%,二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针刺有明显的排石作用,针药并用应列为胆石症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主题词胆石症/针灸疗法针药并用

胆石症是胆道系统中常见的疾病,按结石分布部位,可分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近几年来我院针灸科在科主任指导下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胆石症36例,取得满意效果,并与单纯中药治疗36例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72例患者为我院针灸门诊及住院病人,均为结石直径小于0.8 cm或泥沙样结石,且治疗前后均经B超检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

治疗组男12例,女24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4岁;胆囊结石20例,胆总管结石11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按中医辨证分型为肝胆气滞型19例,湿热壅滞型17例。

对照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6岁;胆囊结石18例,胆总管结石12例,肝内胆管结石6例。按中医辨证分型为肝胆气滞型21例,湿热壅滞型15例。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

(1)*"针刺取穴:胆俞、肝俞、日月、期门、阳陵泉、太冲穴。

针法:伏卧,胆俞、肝俞直刺1寸施提插泻法,得气后出针。

仰卧,取日月,直刺1寸,得气后提针至皮下再沿肋间隙向外斜刺1.5~2寸;再取期门,沿肋间隙向外斜刺1.5寸;再以1.5寸毫针直刺阳陵泉,以1寸针直刺太冲。上述诸穴均行提插泻法,得气后均留针20分钟。

每日治疗1次,连续针1周为一疗程,休息1天,续下1个疗程。

(2)*"中药基本方:

金钱草30 g、海金沙30 g、柴胡10 g、郁金12 g、白芍15 g、枳壳10 g、木香10 g、厚朴12 g、川柏12 g、黄芩10 g、栀子10 g、川楝子10 g、生大黄6 g、生甘草6 g。

肝胆气滞型可酌加青皮10 g、大腹皮10 g、玄胡15 g。湿热壅滞型可酌加茵陈30 g、芒硝6 g。

煎服法:上方头煎加水500 ml,煎取汁300 ml;二煎加水300 ml,煎取汁150 ml,两煎相混,每日1剂,分2次服。

2.2对照组单纯采用中药治疗,具体方法与治疗组同。

治疗4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B超显示胆石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消失,B超显示胆石减少或缩小;有效:临床症状改善,B超显示胆石减少或缩小;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改善,B超显示胆石无变化。

3.2治疗效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治疗组36例患者的愈显率为83.3%,纯中药对照组36例患者的愈显率为52.8%,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治疗组36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7.2%,对照组36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3.3%,经统计学处理,二者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针刺、中药并用治疗胆石症疗效明显优于纯中药治疗。

4典型病例

戴×,女,22岁,干部,住院号4492。1997年4月18日初诊。主诉: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2周。病史:1994年在深圳市中医院确诊为:①胆石症,②慢性胆囊炎。1997年4月因右上腹疼痛,进食后加重,于4月18日前来我院外科就诊。查B超显示:胆囊充满结石,胆囊萎缩。中医诊断:胁痛(肝郁气滞,心脾两虚);西医诊断:①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囊萎缩,②风湿性心脏病。本拟入院手术切除胆囊,但因患者惧怕手术,且同时患有风湿性心脏病,遂改行针刺配合中药排石治疗。于1997年4月22日收入院,行第1次针刺中药治疗后,右上腹不适消失。4月24日行第3次针刺时,患者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右上腹阵痛,此乃排石征兆,即行B超检查显示:①胆囊壁毛糙,未见结石,②胆总管结石(或蛔虫体),③胆总管扩张。提示胆石正逐渐排出,续予每日针刺1次并内服中药汤剂,症状逐渐消失。1997年4月29日复查B超显示:①肝胆未见异常,②胆总管内未见异常,胆总管不宽。5月9日再次复查B超,报告同4月29日。告愈。

5体会

胆石症依症状、体征,可属中医所指"胁痛"、"痞满"或"黄疸"范畴。本病乃因肝气郁结,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壅滞致肝胆疏泄失于条达,日积月累,胆汁久经煎熬,凝结成石,而成胆石症。胆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故治疗以攻下通降为主,佐以疏肝理气,清热利湿治之。

本文中药生大黄、枳壳、厚朴等行气通便,通腑泻浊,利石排出;柴胡、郁金、川楝子等舒肝理气止痛;金钱草、海金沙、川柏、黄芩等清利肝胆湿热。另据现代有关研究,金钱草、大黄、枳壳、柴胡、郁金、黄芩等均能使胆汁分泌量及流量迅速增加,这均有助于胆石的排出。

针刺治疗遵循"以通为用"之大法,故行针均采用泻法,以疏肝利胆行气泻热。俞募配穴,取胆俞、肝俞通利肝胆,清化湿热,配胆募日月、肝募期门穴以增强舒肝行气利胆排石之功;阳陵泉为胆腑合穴,"合治内腑",故重泻阳陵泉以和解少阳而清热化湿,调节胆系舒缩功能,畅通排石之道;太冲为肝之原穴,泻之可使肝疏胆利热退湿除,胆汁循于常道。据有关报道:针刺胆俞、肝俞、日月、期门、阳陵泉均能增强胆囊收缩,并且针刺胆俞、肝俞、太冲均可使奥狄氏括约肌舒张,针刺日月、期门时可使胆管口括约肌紧张收缩,停针时放松,并有助于胆囊运动。针刺阳陵泉可使胆总管出现明显的规律性收缩,蠕动明显增强,对奥狄氏括约肌也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并有促进胆汁分泌和良好的镇痛作用,这些均有利于胆结石的排出。此外针刺可以提高痛阈,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这对于发作期患者疼痛的缓解亦有重要作用。

本文结果表明针刺加药物组治疗愈显率明显高于纯中药对照组,故我们认为针药配合应用可充分发挥针刺与中药的双重排石之效应,是单纯中药治疗所无法比拟的。治疗中还发现,用本法治疗,多数患者在1~3个疗程内即可收到满意效果。合并慢性胆囊炎、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等患者疗程需要延长,但临床症状也可在短期(一般3~5次)内获得明显改善。由此我们认为针刺、中药并施,应作为治疗胆石症的首选方法之一。

(收稿日期:19981221,齐淑兰发稿)

猜你喜欢
胆石症胆总管胆囊
早期护理对腹腔镜胆总管患者术后炎症应激的改善探讨
胆囊壁毛糙是患了胆囊炎吗?
胆囊壁增厚怎么办?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术中配合及护理
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与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的对比研究
哪些胆囊“要不得”
哪些胆囊“要不得”
脂肪肝与胆石症可以“异病同治”
妊娠糖尿病合并胆石症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