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与日本武道的交流发展

2000-06-13 23:39方道行/文
武当 2000年9期
关键词:剑法拳法戚继光

方道行/文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上就有许多友好往来,仅武术方面足证其源远流长。

中华武术至少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已知最古老的记载要数《汉书·艺文志》,其兵技巧十三家中,有剑道38篇、手搏6篇。由于历史上重文轻武的风气太浓厚,大老粗的搏击之术为风雅的文人、士大夫所耻言,故上述记载都已亡佚。《茅元仪武备志》八十六卷云:“古之剑,可施于战斗,故唐太宗有士七人,今其不传。近有好事者,得之朝鲜,其势法俱备,因知中国失而求之四裔……。”可见研究中国古剑法,除茅元仪得自朝鲜的二十四势外,余皆一鳞半爪而已。但是此二十四势之中国剑法却和日本现行的剑法极其相合。唐豪在《中国古佚剑法》跋中说:“一九二九年,予习太刀之法于日本——太刀者,日本人称之曰剑。其执持之法,以双手为主,与茅元仪《武备志》无异(以下简称茅志)。有所谓构者,即中国之势,随流派而不同,其名称亦殊异。最普通者,曰‘诸上段之构,与茅志之钻击势、豹头势同;曰‘中段之构,与逆鳞势同;曰‘下段之构,与凤头势同;曰‘八相之构,与展旗势同;曰‘肋构,与撩掠势同。日剑攻部位,虽依派别而有若干之差异,然普通不外五处属于击者:曰面之正、左右,曰胴之左右,曰右龙手;属于刺者:曰咽喉,曰掩护胴之正面范围内,均于中国古剑法相同。魏文帝曲论自序,云与奋威将军邓展论剑良久,并于之较剑,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及再复一交,知其欲突以取中,因为深进正载其颡。此三中其臂与茅志左翼势之直杀虎口,与日本之击笼手同;刺:日本剑道亦谓之突。突以取中,及茅志左右夹势中杀之刺,与日本刺胸同;截其颡及茅志之上杀,与日本之击面同;茅志中杀之击,与日本之击左、右胴同;茅志逆鳞势之直刺咽喉,与日本之刺喉同。”

何良臣《阵记》谓:“日本刀不过三二下,往往人不得御,则用刀之巧可知。”三百年前茅元仪存其佚书,而今日本演剑法绝精,可作为研究中国古剑道的借径。

日本古昔文化,多自中国吸收融会,是不是明代以前就得到中国的剑法呢?据民国二十五年上海市国术馆编辑的《国术声》,唐豪在《火刀问题的论战》一文中说:“日本长刀制度轻利,锻炼精坚,宋代已有其器,欧阳修尝歌以咏之。”又据《行健斋随笔》《长刀》一文:“日本太刀,戚继光《纪效新书》、茅元仪《武备志》、《陆浮亭文集》等皆称之为长刀,盖以其形制较中国固有之刀长也。然在日本,则长刀另有其物,名曰*9刀,柄长如中国之偃月,古代妇女及僧侣习用之,今日本女校之*9刀舞,即其遗风。”该书《木刀》一文又说:“近世日本剑道,服习时以竹刀对击,古则用木,其器与隐流刀法同于明代嘉靖年间传入中国。”戚继光《练兵实纪》手足篇云:“倭刀共二人一排,舞路即多,疾速为上等,次以木刀对砍,举落疾速,不使人乘隙得犯为上等。”

上述可知,中国称之为日本长刀,即日本太刀,也即日本剑道,是早在宋代或以前就受到中国古剑法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明嘉靖间戚继光于辛酉阵上得倭刀习法,后有浙师刘云峰,传诸程冲斗。程冲斗《耕余剩技》《单刀法选》自序:“器名单刀,以双手用一刀也,其技擅自倭奴。……有浙师刘云峰者,得倭之真传,不吝授余,颇尽壶奥。”中国古时称日本为倭奴,故其刀曰倭刀。这倭奴二字为日本民族“刀仅”的音译。民间至今仍有演之者,惟不曰倭刀,而曰苗刀,不知其所以然。近年有人说:程冲斗的《单刀法选》是完全照搬倭刀术,他的刀谱中连拔刀、鞘刀等细节也都效法“倭式”,简直不敢越雷池一步,戚继光的《辛酉刀法》则是力求揉合中日两国的刀法为一体(见《中华武术》1983年第2期林伯原《说刀》一文)。这种说法,未免偏见。《单刀法选》后于《辛酉刀法》六十年,从时间上讲能得《辛酉刀法》的精髓。然而,《武备志》卷八十六说“此法未传”,因此后人怎么能看懂有图无解说的《辛酉刀法》呢?更无法知道是怎么力求揉合中日两国的刀法为一体的了。如果没有一定的“倭式”,很难设想手持五尺多长的锋利战刀在军伍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混乱状况。比如近代的手枪、步枪,其持枪法、使用法未必为中国原有,能说也是完全照搬国外的教条吗?历史证明《单刀法选》是我国最早具体详细介绍倭刀的文献。

拳法在古文献中称为手搏。明代戚继光的《拳经》是自《汉书·艺文志》手搏六篇以后唯一一部最古老的拳法著作。在《拳经》捷要篇中,不但可以考见戚氏当时的古今名家拳法(如宋太宜三十二势长拳、温家七十二行拳等),而且近代风行海内外的太极拳也有一部分是取自戚氏《拳经》。特别是《拳经》的实验主义武术思想,乃是弘扬中国武术的根本。可是戚氏原本——明兵部尚书周世选刻本,已不可得见,近本图势,因沿讹过久,有些地方很难读懂。1935年,唐豪在编著《戚继光拳经》一书时,依据的是钱塘许乃钊《纪效新书》重刻本,并参考文澜阁《四库全书》。许本是取《照旷阁》、《来鹿堂》两家刻本校订重刻的,此两本与《四库全书》也有差异。唐著《戚继光拳经》在校对的时候,获见日人平山潜宽政十年——1798年刻本。其序云:“此书有二本,一者万历十一年所刻刊也,一者万历二十三年所刊也。今取二书校对之,前者支离庞杂,殆不统一,后者条理贯通,反有要归。始信其后出者,则戚将军晚年之删定,而前出者,则草创未定之书矣。因取后出者”。书中有万历二十三年周世选重刻《纪效新书》序。序中有云:“是书余推常时所获。盖善本也。”那么,平山氏本即许氏所指明兵部尚书周世选本重刻的,又是中国失而求之四裔。平山本足以校正许氏本,但平山本亦略有讹字。

由此可见,戚继光的《拳经》早在清初或明代即已传入日本。但是以上各种版本包括日人平山本,只载《拳经》三十二势图诀中的二十四图。《图书集成》戏政典拳搏,只三十二势诀而无图,近代金一明三十二势长拳,其练功图二十四,摘自《纪效新书》,另八图出于伪造,至于上下二路三十二势长拳演练法,完全杜撰,不是戚氏之传,均无考订价值。1934年,唐豪曾于沪上书肆来青阁见《朝鲜武艺丛书》五卷,备载戚继光《纪效新书》三十二势《拳经》等。因价昂未购,后因编《戚继光拳经》往购,则已为某图书馆购去,至今下落不明。

《纪效新书》卷四曰:“倭奴之箭,射皆不远,盖箭重也。”因此日人曾于前清雍正年间,出重金聘请中国武举张恒卓去教演弓箭、藤牌等。其事见雍正朱批谕旨六年八月初八日、十月十七日、十一月初三日、九年六月十九日李卫奏折。李为雍正倚重之能员,时任浙江总督。李因浙江距日本颇近,故时刻留意海防。查证得知日人曾托洋商钟观天带去杭城武举张灿若,教习弓箭。张灿若本名恒卓,住杭城,为雍正元年中式第五名武举。其父张彬如,曾充卫百总,原系弓箭教师。至雍正九年日人始将张及随员刘经先等交原商船带回。李卫以张违禁应聘外洋教演技艺,贪利忘本,咨部将其武举黜革,并充发边远与穷奴甲人为奴。

少林拳在日本流传很广,一般认为,少林拳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当是《少林宗法》和《少林拳术秘诀》,许多少林秘诀和掌故也都源出此书。可是在这两本书中却 称击技为柔术。中国的拳法,从来不名柔术。那么柔术一词是怎么产生的呢?

据说日本柔道也是脱胎中国的摔跤。明末,有一个叫陈元赋的武术家流亡至日本,成为日本有武术之发端。日本的柔术著作中,也常常引东京爱宕山起倒流拳法碑述其原始。碑云:“拳法之始也,自投化明人陈元赋而始。”可见柔术一词是中国的拳法流传到日本以后才开始产生的。由此可见,《少林宗法》和《少林拳术秘诀》中柔术一词来源于日本无疑。

《少林宗法》和《少林拳术秘诀》还以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恐怖之域为中心理论,把禅宗解脱生死的心印奉为拳家精神修养的法门。中国的禅宗源出少林寺,但真正属于少林寺的武艺著作,绝对找不出以禅宗解脱 生死的心印奉为武士精神修养的法门,而是以护教见称于世的。程冲斗更是以风水的眼光来说明棍法是以武山而传之不替,禅宗是以文山而传之不替的。中国其它的武艺著作中,更没有发现以禅宗超脱生死的心印奉为拳家精神修养的法门。

日本的禅宗虽然传自我国,但其解脱生死的心印,成为武士精神修养的法门,是禅宗流布到日本后方才产生的。明治时代,秋山悟庵与武士道一书,已经绝版未能徵引。大隈重信所著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中叙述的禅与武术道,藤冈作太郎于同书风俗之变迁中述武士道,高楠顺次郎于同书佛孝篇对武士道所下结论等等,都可证实上述史实。可见《少林宗法》和《少林拳术秘诀》中禅与武术相结合的理论,也是受日本武士道的影响而产生的。其著作目的是假托少林集结革命同志,推翻满清政府。

猜你喜欢
剑法拳法戚继光
戚继光点兵“机灵的不要”
此时无招胜有招
2016年昆仑决比赛拳法技术运用分析
戚继光剪鞋子
戚继光剪鞋子
铁桥三五行拳
舍小节成大事
猜拳
太极拳:自然性质的反映和再造
剑法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