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卫是大学问

2000-06-13 13:10文/韩起
精武 2000年7期
关键词:暴徒歹徒暴力

文/韩起

如果我是教自卫术的教练,在那有限的几个月的时间里,我绝不会让学员们整天地抡胳膊蹬腿,操习什么拧腕、戳目、踢下阴。相反,我倒要破除他们对自卫绝招的迷信,告诉他们,面临歹徒,你要想保命护财、免遭侮辱,关键看你的心理素质和自卫智慧。那些扭击招数是次要的、第二位的,即使不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人天生就会拳打脚踢。

我强调心理和智慧,乃针对短期培训而言,倘若谁打算用一辈子来修炼自卫格斗术,则不在其列。不过,一个人的格斗水准即使很高了,心理也不一定是成熟的。比如,射击场上的神枪手,到了战场,可能不如一个老兵。

不重视人在遭受侵犯时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的自卫术,事到临头,只会误人性命。因为,经过几个月训练,学员虽不难掌握几十个绝招并且能够在与同伴的习练中熟练运用。但是,这种“熟练”是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的,训练者的心理,根本没受到恐惧的刺激。而真实的自卫,面临的往往是月黑风高,暴徒凶如恶魔,尖刀夺魂。此时此刻,你若欲施展所学,必须先克服或惊惧、或慌乱、或暴怒的心理才行,单纯的绝招练习,解决不了心理问题。另外,学自卫术,不同于上会计速成班,你从武校结业,并不一定马上就有歹徒拦劫你,让你及时学以致用。你在20岁学过自卫术,兴许到30、40岁,甚至年过60,才遇上一回正当防卫的机会。如果说功夫撂下几十年仍神勇如初,这不是说梦话吗?何况练几个月,你也神勇不到哪去。从这层意义上讲,对大众有效的自卫术,应该像学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一经掌握,便终身不忘。

自卫术不涉及被害人心理学,可能是教练们不认为这是属于他们教的东西。或者,觉得教学时间太短,来不及讲授这些内容。更或者,教练看出学员们是冲着绝招来的,没心思听他讲书本上的学问,于是顺水推舟,省略了。但不管什么原因,被害人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不能少,教练有责任向学员明确,在暴力面前,他是弱者。因为,假如学员从身体到精神都压倒了歹徒,他就没必要再学习自卫术。而自卫术,倘不确立人在暴力面前的弱者地位,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所以,以提高弱者自卫能力的自卫术,开班头一课,须讲解人在遭受暴力侵犯时,“弱”在哪里?怎么个“弱”法?

现在,我这头一课就是要讲人在遭受暴力侵犯时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照被害人心理学上的划分,这共分五种类型:①怯懦忍受型;②失措盲动型;③强烈抗御型;④机智斗争型;⑤其他。

一、怯懦忍受型,是指当遭受突如其来的暴力侵犯时,他(她)的心理和生理机制受到强烈的刺激,整个人被危险和恐惧所控制,正常的心理反应机能无从运转。此时,受害者身体颤抖,甚至全身瘫软,动弹不得,完全丧失了抗御的勇气和反应能力,任歹徒予取予夺。怯懦忍受型的人,女性比男性多。在恶性案件中,有许多女性的表现就是毫无反抗,任人宰割。当然,这种类型的男人也并非没有。至于说自卫术呢,在匕首当胸的那一刻,早已随瘫软的身体烟飞云散,他们失控的神经中枢,别说做出有效的拧腕踢裆,连无效地乱挥一拳都已无从谈起。如果有人提出什么“艺高人胆大”,更是笑话,练几个月散招,一个人的艺根本高不到能改变其性格的程度。众所周知,人的性格是由先天和后天两种因素长期共同促成的,一旦形成,便极难改变。倘若说怯懦的人,只练几个月,就能在遭遇暴力时,突然由弱女孩变成女特警,沉着机智地与歹徒大玩猫扑鼠,这不是变戏法吗?我认为,怯懦忍受型的人,如果他只肯拿出几个月的时间,那么,不管是练自卫散招,还是我所提倡的智力自卫,均不可能有效。假如你很犟,立志要学艺保护自己,我建议,去花十年、甚至一辈子修习格斗术或武术技击——这样来练,既是练艺也是练胆。另外再去请教心理学家,给自己制定一份心理训练计划,双管齐下。如此,或许能令你从心理到技能有一个脱胎换骨的改变,但也不一定。对于怯懦忍受型的自卫问题,我的建议是,与其学习自卫术,不如去学如何提高警戒心,以避免成为歹徒的施暴对象。要做好这一点,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简单,要掌握的知识也挺多。比如“犯罪人与被害者之间的心理纠葛”等等,广义的自卫,不该排斥预防的内容(我这篇文章主要是提出问题,具体的分析解决,以后再谈)。

二、失措盲动型。这种人比怯懦忍受型的情况要好一点。面对暴力,他们能做出一些反抗动作,比如,在抢劫案中按住自己的钱包,在强奸案中推推躲躲不让歹徒撕衣扯裤。不过,倘若你以他们尚未完全丧失肌体运动的能力为由,认为他们具有施展其几个月所学的能力,那就错了。理由是,在暴力事件的强烈刺激下,惊恐已使他们的大脑中枢一时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和做出正确反应的能力,其抵抗仅停滞在低水平的本能反应上,不具有击打的有效性——防卫或抗御的无效性正是失措盲动型的反应特点。这类人头脑失控的程度,你可以由按住钱包并不能阻止被抢、推推躲躲根本逃不掉被奸这一点看得一清二楚。此时,即使学过几手散招,仍无法使他们失控的大脑恢复正常,做出快、准、狠的反击。而无效的盲动,从保命这一自卫的终极目的考虑,有时候,反不如放弃抵抗来得安全——这主要针对抢劫案中的流血事件而言。从统计资料得知,暴徒杀人,无预谋的多于事先有所策划的。许多凶手的杀机,产生于突然的意外刺激。在拦路抢劫时,事主的某些动作,会使紧张的抢劫者异常冲动,不由自主地抡刀砍人。如果说事主的反抗非常强烈,能做殊死一搏,搏出生机的可能并非没有,但盲目者出于惊恐的推拒或躲闪,这种无效的反抗,只会招致血溅当场。由抢劫案中的流血事件看,无用的自卫术之于失措盲动型的人,倒会成为灾难升级的不利因素。

三、“三脚猫”的自卫术救不了上述两种类型。那么,强烈抗御型的人练之,是否就能显示出效果?不!同样是练与不练一个样。强烈抗御型的特征是,在身遭暴力侵犯时,他们怒火冲天,誓死不低头,豁出命也要与歹徒殊死拼搏。这种类型的人如果是搏击高手,真可以淋漓尽致,一逞优势。另外,如此性格的人,由于自尊心强,天生好胜,也确实具有练成高手的心理条件。但若非高手,仅仅是有几个月的训练资本,则那点微末手段仍无指望派上用场。这种人在与歹徒拼杀时,虽肌体运动达到了极限值,但大脑处于错乱状态,如俗话讲的“疯了似的”。那一阵,倘若他的技击动作没有形成超强的本能,则其大脑神经的强烈激荡会顷刻淹没从前几个月训练的技术印痕。考虑到强烈抗御型在厮拼中已无心理畏惧的问题,他们保命的机率便取决于身体素质的好坏。若他的灵敏度、柔韧性、速度、力量、耐力好,打倒对方的可能性就大。而提高这五项基本素质,与其学习对素质影响微弱的自卫散招,不如保持经常运动的习惯,打打球、跑跑步,玩玩摔跤、拳击。倘能再练它三五年散打、格斗,增加一下专项素质,他的自卫能力就更上两层楼了。

对于强烈抗御型的女性来说,单纯地提高身体素质,效果远不如男性显著。从统计资料看,暴力型罪犯大多数为20岁上下的男青年,年轻体壮加上持械,身单刀薄的女人要想凭体力战胜歹徒,那还不得练出穆桂英的身手呀。所以,这种类型的女人,若欲自卫,不能走力斗的路数。

四、如果说短期练出来的散招还有点用处的话,那就是对机智斗争型而言了,机智斗争型面对罪犯,既不惊恐,也不失措或暴怒,他们很沉着,在迅速对事件做出判断后,他们便凭着智力与歹徒周旋,寻机逃脱或施以击打。这类人假如学过几手,他们确可以在施计谋令暴徒放松戒备时,抓住机会,对暴徒做必杀或致残的一击。不过,这样的自卫已是智取,主导思想为:制造自卫时机。抓住自卫时机。

五、其他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因为不够典型,而讲述又需较多的文字,本文暂不讨论。

我唠叨了这许多,实是为了亮出我的自卫观念——制造自卫时机。把握自卫时机,故此,本文虽然进入结尾,我的话题却刚刚开头……(大概还有下文?——编者)〖JY〗□

猜你喜欢
暴徒歹徒暴力
反性别暴力
又有暴徒辱国旗
歹徒开的是哪辆车
假如有暴徒
歹徒是如何被识别出来的
歹徒究竟露脸了没有
暴力的班长
如果的事
暴力和痛苦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