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模式刍议

2000-09-13 06:52李硕豪阎月勤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0年2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要素结构

李硕豪 阎月勤

一、高校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

对高校培养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是研究高校培养模式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见诸于有关文献上的关于高校培养模式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二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根据不同的教育任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三“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四“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选定的某种教育活动形式。”实际上,上述四种定义只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在上述四个定义中,均有两个关键特征。其一为: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组织实施的。其二为:培养模式是一种活动形式。

我们认为,前者是比较合理的,反映了培养模式的属性;后者则有失准确。从高校培养模式的运行过程来看,它确实是一种活动过程,且这种活动过程是以一定的形式来体现的,但这种形式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呢?这是上述四种定义均未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结构”,且这种结构是由若干个要素组成的。就高校培养模式而言,这种模式是由若干个与培养人才有关的要素组合而成的一种结构。既然如此,那么这种结构必然是一个系统。根据以上分析,高校培养模式可作如下定义,高校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

二、高校培养模式构成的要素

对此,人们见仁见智,曾有过许多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培养模式的各要素由培养目标统率,构成了一个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系统结构。这一系统结构中的关键要素包括:培养目标、选拔制度、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与学科设置、教学制度、教学模式、校园文化、日常教学管理等8个要素。

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在培养模式中起着导向作用。培养目标规定高等学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反映各级各类高校对所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构成培养模式的其它诸要素均受培养目标制约;而培养目标又受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社会层次需要的影响,一般具有多样化的性质。高校培养目标最终又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出来的。专业培养目标一般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范与要求等要素。

选拔制度包括选拔标准、选拔方法、选拔手段等要素,它直接受培养目标或专业目标的制约。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影响着选拔制度的制订和实施。

专业结构一般包括一级专业(学科)、二级专业(学科)、三级专业(学科)。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专业设置向宽口径方向发展,但专科层次的专业结构不一定要追求宽口径。专业口径对受教育者的知能结构有重大影响。

课程结构和学科设置是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课程结构往往由若干个模块组成。我国高校本科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四大模块。美国高校本科课程结构一般由普通教育课程、主修课程(集中课程)和选修课程三大模块构成,每一模块包含一系列学科。目前,大学课程结构与学科设置均比较重视基础课或普通教育课,重视多学科相互渗透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同时,各国高校均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以发展学生个性、容纳新的知识。

教学制度是高校培养模式的控制要素。高校最流行的教学制度有两种,一种是学年制,一种是学分制。我国一些高校吸取上述两种教学制度的长处,实行了学年学分制。除上述传统的教学制度外,人们在实践中还总结出了如双学位制、主辅修制、本加专制、本硕连续制和集选修制、学分制、导师制、选优制为一体的综合教学制度。

教学模式是高校培养模式的执行要素。它一般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要素构成。我国大学通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有讲授模式、实践模式、探究模式、自学模式、欣赏模式等。不同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学思想、教学目标不同,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就有差别。教学模式在高校培养模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模式的运作质量。

校园文化是在大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它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是一种隐蔽课程,它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自发地发挥着教育效果并规范着人们的理想和追求。由于校园文化在人才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它是高校培养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不同科类的大学应依据培养目标营造不同的校园文化。

日常教学管理是培养模式的保障性要素,其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纪律管理和淘汰制度等。

三、高校培养模式的特点

1.系统性。从高校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和要素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培养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说培养模式本身是一个母系统的话,那么,组成培养模式的各要素本身则是这个母系统的子系统。同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以及系统整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从而在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形成一定的结构和秩序,推动着系统整体的优化,以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2.独特性。组成高校培养模式的各要素虽然在抽象层次上是一定的,但各要素的具体内容因高教结构的复杂性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以培养通才为目标的高校与以培养专才为目标的高校,其培养模式特点显然不同;本科层次高校与专科层次高校,其培养模式也是各异的。

3.相对稳定性。高校培养模式虽然是一种主观概念系统,但它的制订不是盲目的,而是在高教理论指导下对人才成长规律的揭示和反映,因此,它在理论上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加之人才成长的周期较长,一种培养模式一旦形成,就应保持结构系统的相对稳定,否则,会对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4.整体性。培养模式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相加,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的整体;其整体功能也不等于组成它的各个要素功能的总和,而是产生大于这个总和即1+1>2的效果。

5.开放性。高校培养模式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仅与高校内部的一些因素,如师资队伍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与高校外部的社会因素,如经济结构等也有密切的关系。高校培养模式就是在与外部环境诸因素不断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运行发展的。所以,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既要处理好组成培养模式的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与培养模式有关的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培养模式健康正常地运行和发展。

第一作者单位:甘肃张掖师专

(张掖734000)

责任编辑:海文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要素结构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半包围结构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汪曾祺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