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权臣的围棋缘

2001-01-06 19:08□文/郑福汉
棋艺 2001年21期
关键词:曾氏棋迷曾国藩

□文/郑福汉

名人的成长历程引人关注,而许多人似乎对影响名人性格与心理形成的其它方面不够注意。事实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难以被外人完全解读的,但许多窗口却是可以一窥堂奥的最佳视角,一个人的爱好正是如此。

曾国藩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的学说、思想为许多伟人、名人、高官要员所推崇。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说:“吾于今人,独服曾文正。”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泽东一生很注意这点。曾国藩视“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泽东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而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推崇倍至,他的案头常年摆放着《曾文正公文集》。蒋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争议颇多的一个重要人物,对他的评价往往截然不同,“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和确认,曾国藩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棋迷。围棋的爱好,伴随着他的一生:围棋磨炼着他的性格,带给他愉悦与启发,并在他的人生履历上留下深深的印痕。

一、一生嗜棋〓对局无数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也就是那时他学会了围棋,围棋丰富的变化、玄妙的棋理、独有的趣味让曾国藩一下子着了迷。由于家乡文化人不多,加上曾国藩天资聪明,邻里间鲜有敌手。这让曾国藩又多了一份成就感,引发出更加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一直伴随着曾国藩的一生。

曾国藩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后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清同治十年(1872年)二月病死于南京,终年62岁。

曾国藩一生嗜棋,这一点我们从他的部分日记和《清人逸事》一书中可看出他频繁的弈棋活动。他28岁中进士,升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即见有关他弈棋的记载。在道光二十一年起可查阅到的13年的日记中,可以知道,他先后曾与53位棋友对弈。这些棋友大多是湖南同乡,有的是亲朋好友,有的是亲信幕僚或湘军中的文职官员,有的是专程来请示军务的下属,有的是换防调职的过客,有的是为他本人或家属治病的医生,有的是终身不入仕途而喜弈棋的文人。与曾国藩对弈的还有著名棋手王黄冕(南坡)、兄弟曾国荃及弟媳等。

据不完全统计,这13年里,曾国藩和他的对手不间断地下了1370多盘围棋,在旁观棋的还不算在内。大约以每天两局为多,也有一天下3局,最多时下6局。

曾国藩的围棋生涯,始自清道光19年。起初,与家乡同窗好友对弈;以后,则与同僚幕友对阵。一直到同治11年病逝。其弈棋史长达33个春秋。

在曾国藩的一生中对局的次数已无从完全统计,但从一些支鳞片爪的记载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曾国藩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棋迷:无论身处高位,还是病入膏肓,他都从不曾放弃对弈。也许对这位一代权臣来说,惟一让他感到快乐与放松的便是下棋。

二、一代权臣〓本色棋迷

说曾国藩是个嗜棋如命的大棋迷,一点也不过份。在清朝,人与人之间的尊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曾氏棋瘾发作,则不顾封建等级尊卑的界限,他可以和官位同品的漕运总督吴棠对弈,也可和小小的桐城县令手谈。即便是一个普通举人也能在楸枰中赢得这位大人物的好感。曾氏不论在自己的官邸或是外出视察,不论是室内或是舟中,不论严寒酷暑,只要有棋下便兴意奋发,即使军事战败也可置于脑后,自己生病也不在乎,甚至弟死妾亡也影响不了他的雅兴。他明知下棋未免会贻误政务军机,但因太入迷了,势难戒掉,只好任自下去。

曾国藩认为下围棋“最耗心血”,多下后“头昏眼花”,有时“眼蒙太甚”。“明知旷工疲神,而屡蹈之。”甚至还曾发誓戒棋,说再下围棋便“永绝书香”。有时为了戒棋而只观战,结果仍“跃跃欲试,不仅只见猎之喜,口说自新,心中实全不真切。”戒棋的结果是愈戒瘾愈大,终于成了一个不可救药的大棋迷。

不信吗?有实例为证。

曾氏在道光年间入宫内值班,至勤政殿引见前要下两盘围棋过瘾。

咸丰九年,在三河战役中,湘乡大将李续宾和他胞弟曾国葆被太平军击毙,同年湖南宝庆(今邵阳)被太平军围困,曾国藩“心急如焚”,但仍与棋友吴子序下棋两局。

一次他自已疟疾发作,手疼又生坐板疮,仍不忘下棋“解心烦”,看完病便拉医生郭霈霖下两盘。咸丰十年七月,当曾国藩和程桓生下围棋时,忽接圣旨,清廷补授其为两江总督要职,他仍坚持棋局收盘后才接见道贺的客人。

咸丰十一年太平军英王陈玉成围歼湘军三百余人,曾氏一面大叫“心烦意乱”,竟然又下了三局棋。同治二年二月在丁家洲船上,一日之内下了六局棋,每局约两刻许,创造了一日弈棋的最高纪录。

八月正当高温季节,“汗下如雨”、“汗透中衣”,他仍全神贯注在棋盘上。

七月,“金陵解围战失败”,他“寸心如割”,又下了两局。

其妾陈氏病重吐血,他不放手中子,妾死哭声凄凉,“心绪殊劣”,他又与欧阳兆熊连弈四局以解哀愁。

同治三年,太平天国京城天京(南京)失陷,他由安庆赶到金陵,亲自审了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后,在一时无对手的情况下,便与其弟曾国荃草草下了两局,认为这样才算未虚度时日。

太平天国失败后,同治四年四月,清廷调他去镇压捻军,他自南京北上经扬州、淮阴、泗州、徐州到中原地区,后因“剿捻”失败,“焦灼之至”。但曾国藩却与医生刘开生比试争创佳绩。

在山东登泰山,上山前在泰安屈居考棚先下两局,四天后下山再下两局,心犹未甘。

返宁途中在淮安遇围棋好手吴棠,按说战事失败心绪不宁,理应闭户反省,可是曾氏却连弈不休,竟在十七天内酣战六十八局,只想在棋盘上作最后一搏以自慰。

曾国藩下棋时,一方面是因为自己酷爱围棋,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下棋来摆脱疾病的困扰。据记载,他“终身患癣,每晨起必围棋,公目注楸枰,而两手自搔其肤不息,顷之案上肌屑每为之满。”语虽夸张,足见其全神贯注,志在必胜的架式。曾氏下棋还有一点,即他将围棋战术用于实际军事用途。他的部将向他报告清将多隆阿收队之法甚详,他便命来人“以棋子摆列阵式”进行实战模拟,颇有收益。

至于平时,曾氏作为清廷大员,自必公务繁冗,每日都要审阅各路军报和清理大批文书。再说曾氏诗文、书法又是很出名的,求者极多。一次,曾氏在处理两百件公文后,仍要下两局围棋才入睡。一天在接待来访者五次后,仍要下棋两局才入内室休息。有时一天为来访者书写对联十七副,如此疲劳也阻止不住他的弈兴,有时半天内分别与两人对阵。

为了克制自己的棋瘾,他曾采取消极的观棋战术。咸丰九年十二月,已是子夜二更,他旁观李榕与鲁秋航夜战两个小时,四点才入睡。几天不下棋,实在难熬,便悄悄到友人或品级较低的官员如胡莲舫、毛鸿宾等家中挑战。总督大人移驾,下属岂敢不应命,于是“为棋所困,费光阴至一时之久,妨正务,以后戒之。”便成了一句空话。不仅如此,有时棋兴未尽,夜间二三更进了内室,还要自摆棋谱,再玩味回嚼一番。

相传曾国藩曾与当时的大国手周小松进行过一番较量。周小松,名鼎,江都人。出生于嘉庆年间,从小好棋。十八岁从秋航学棋,受二子下了一百余局。以后又拜董六泉为师,二十余岁成国手。

周小松曾游历全国各地,称霸棋坛达半个世纪之久。清末十八国手中,除潘星鉴、申立功、金秋林、任渭南四位外,其余都较量过,只有陈子仙与他不相上下。

光绪十三年,周小松年近七十,这年他三访京城,与在京的刘云峰等国手对弈于肃王府,棋力不减当年,无人能赢他。

周小松为人正直清廉,平易近人,每次与人下棋,都尽其所能,从不接受达官贵人的贿赂而让子。相传曾国藩曾请周小松去下棋,曾国藩棋瘾很大,但事实上棋力却一般,为了能与国手一较高下,也不顾身份高低,由周让他九子。可周小松完全是书生意气,一点情面也不讲,他先是四处打入,布下援兵,然后把曾国藩的棋分割成九块,每块都仅能成活。曾国藩大怒,把周小松赶出了大门。

曾国藩如此嗜棋如命,许多以他为题材的历史小说都不忘他的这一爱好。唐明浩的历史小说《黑雨》与高阳的《慈禧后传》对此都有非常详尽的描写。

三、好棋之意非在棋枰

古往今来,围棋是许多名人雅士所推崇的一项爱好与娱乐:因为围棋中复杂的算度一如生活与事业中许多需要解答的难题,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加以落实,一个步骤一个步聚地逐渐推进,而这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围棋公认费时比较长,这需要一个人有良好的心性与修养,性格急躁的可以通过弈棋来磨炼性情,比如练字必需磨墨。性格不静的人更能提升自己的修为,至于一个更高的境界。人的内心如水,真正有肚量与抱负的人,心常常像大海一样,正如同《世说新语》中所说的“扰之不浊,澄之不清”。仿佛谢安之大敌当前,仍然从容依旧,虽然他内心一样风起云涌,但他绝不示于外人: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将士们的情绪与斗志。而对于曾国藩来说,围棋既是他调剂身心的良方,也是他修炼心性的秘诀,更是他感悟用兵与处世之道的依据。

曾国藩善于结纳人才,很多人也想依附于他的门下,所以他的幕府里聚集了一批在当时颇有声望的贤士。曾国藩酷爱围棋,每日清晨,都要请有相同嗜好的幕僚与之对弈,不但切磋棋艺,更注意交流对诸如“兵事、饷事、吏事、文事”等军国大计的种种设想。而在对弈中,下属能放开思路,从容作答,不会感到拘谨。如此于玩乐之中,定下军机大事,堪称是曾国藩的一大发明。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各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化。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这些思想很多是与他下棋中的感悟分不开的。

应该说,曾国藩之好棋,绝非一般的棋迷之耽于玩乐,而是通过围棋来感悟兵法,缜密思维。曾国藩练兵时,每天午饭后总是邀幕僚们下围棋。一天,忽然有一个人向他告密,说某统领要叛变了。告密人就是这个统领的部下。曾国藩对着棋局不动声色,沉吟片刻后命令手下将告密者杀了示众。一会儿,被告密要叛变的统领前来给曾国藩谢恩。曾国藩脸色一变,阴沉脸,命令左右马上将统领扣下。

幕僚们都不知为什么,曾国藩笑着说:“这就不是你们所能明白的了。”说罢,命令把统领斩首了。他又对幕僚们说:“告密者说的是真实的,我如果不杀他,这位统领知道自己被告发了,势必立刻叛变,由于我杀了告密的人,就把统领骗来了。”

如此深的权谋城府,如此细致周密的考虑,实在是一位政坛高手的所为。

如果说曾国藩自围棋中汲取了权术与心机,那么这一切并未能最终改变他自己的命运。他功高震主,虽一生处世谨慎,但仍然为清庭所猜忌;他位极人臣,却晚景凄凉,旧部个个离他而去。正如唐明浩小说中所描写的,在曾国藩临死前,对康福说出了一番醍醐灌顶的话:世上的人,都是棋枰上的棋子,无论是我们还是长毛都是如此。包括皇帝在内,都是身不由己听任别人摆布的黑白之子。

曾国藩确实称得上是个大棋迷,直到死的时候也忘不了用围棋来为自己的一生总结,只可惜直到临死,他才真正明白,自己原来是一枚被摆布过如今要拿出棋盘的棋子。

猜你喜欢
曾氏棋迷曾国藩
跟曾国藩学修身
活得有趣
推荐书目《曾国藩传》
棋迷
花言巧语
曾国藩吃牢饭
曾国藩背书
读《曾国藩日记》:一日四省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山村除僵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