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应学会借力

2001-04-29 07:39陈政文
人民教育 2001年6期
关键词:全校师生借力高素质

陈政文

一名成功的校长之所以成功,不仅是其自身有抱负、有修养、有能力、有学识,而且要有团结全校师生不断创造新业绩的能力,特别是要学会掌握一个事半功倍之法:勤于、善于借力。

一、借优秀成果之力。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任何校长不可能拥有各种“育人之能”;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任何校长不可能参与各种教育实验。而当代世界上存在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外教育优秀研究成果。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学生在不断变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不及时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就会错失良机。校长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通过报刊、书籍、电视、广播、因特网等不同渠道了解中外教育发展动态及新世纪对人才的普遍要求,借鉴中外优秀教育成果,特别是近期全国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取人之长、补已之短,領导学校确定新目标,开辟新天地;适应新形势,寻找新位置;探索新方法,谱写新篇章。

二、借学校各类干部之力。个人的智慧、力量是有限的,如果校长能吸纳党政班子成员所长,发挥中层干部的各自优势,借鉴年级组长的各自专长,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就能使全校上下减少内耗,形成合力,学校的工作定会一步步走上新台阶。要实现这一点,校长必须对上级选配的干部和校内选拔的千部一视同仁,不要双重标准;在选拔干部上,要在知识、性格、智能、年龄等方面形成互补之势,不要“清一色”,要“五湖四海”,不要“近亲繁衍”。在评价干部上,校长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言听计从、阿谀奉承的不是好干部,不能予以重用;而敢于向校长提出不同意见,有不同工作思路的干部不一定不是好干部,重用可能会“用得其所”。在培养干部上,要构成竞争之势,多培养,多考查,多锻炼,看实绩,比贡献。

三、借全校师生之力。无数成功学校的实践证明: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同样,有高素质的校长才能带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哪一位成功的校长不是借全校师生之力促进学校发展的?班里的学生近期有什么特殊的思想倾向,只有那些经常与学生打交道、谈心的教师最清楚。同样,教师的教学水平怎样?效果如何?也只有学生最清楚。校长只有深入教师、学生之中,与师生打成一片,用事业凝聚教师,用真情凝聚教师,用待遇凝聚教师,并同教师们一起思学生之所想,察学生之所虑,亲学生之所爱,为学生之所需。让全校师生在心灵深处认识到这个学校不是校长一个人的,而是全校师生每个人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就没有跨不过的“山”,趟不过的“河”

四、借学生家长之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造就现代人才的启蒙教育和成人教育中,有其突出而特殊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教育范围和丰富的教育内容,是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脱离了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不成功的教育。既然学校和家庭为了培养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共同目标走到了一起,校长就应该向广大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向家长介绍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方法,指导家长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对学校的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最终使家庭和学校之间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五、借社会各界之力。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而高素质的学生同时也影响着家庭,促进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校长一人之力不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的风气,但校长可借用社会各界的优势来改变学校小环境,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校长可以借助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老革命、老干部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借助科学界的优势,给学生讲爱科学的故事,养成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借助文化部门设施多的优势,为“减负”后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健康、质量更高的活动空间和生存空间;借助卫生部门的优势,不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更要形成科学的保健观念;凭借司法部门的法制优势,提高师生知法、守法、用法能力,增强师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任何期望事业成功的校长,其自身必须有过硬的领导艺术、管理才能、业务功底,但再能干的校长其能力也是有限的。借助外力并不是依靠外力,会借力的校长借用外力促进事业的发展后劲定会是无限的。只要校长们既会管理又会借力,既有专长又会“弹钢琴”会统筹指挥,那么任何学校都会有由弱校变强校,强校更强的那一天!

猜你喜欢
全校师生借力高素质
高素质农民走在振兴乡村的大路上
【陕西】旬阳市举办2022年第一期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培训会
竭力与借力
勇敢
2019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摘编)
钟祥市莫愁小学:交通辅导员进校园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高素质”自诩
信守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