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在50年代使用的进口飞机

2001-06-07 19:32
航空知识 2001年1期
关键词:航校活塞式歼击机

魏 钢

1949年,随着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国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人民解放军缴获了大量航空器材。中共中央于1月8日提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并于同年3月组建了军委航空局。为迅速改变人民解放军单一军种的状况,以适应当时形势和任务的需要,1949年7月27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赴苏联谈判购买飞机以及请苏联帮助训练空军人员等事宜。苏方均同意,首批计划进口各型飞机434架。1949年10月15日,中国购买的第一批20架苏制飞机从满州里进口,至当年底共接收了185架;到1950年底进口总数达340架。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建立后,苏制飞机取代了缴获的日、美、英制飞机,成为主要装备。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不到一年,人民空军建军也不到一年。为适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需要,中国加快了进口苏联武器装备的速度。1950年8月毛泽东致电斯大林,提出除1950年已订的飞机外,再增购各型飞机2477架。1950年10月~1951年,中国有偿接收了来华协助防空的12个苏军航空兵师的飞机,还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口2种轻型飞机,由此构成了人民空军在50年代初期的主要装备。这些飞机有以下25种型号。

雅克-18(ЯК-18)初级教练机 我国从苏联进口首批飞机中的活塞式初级教练机。曾用代号"1#"(1号机,图一)。

苏联飞机设计师雅克福列夫青年时热衷航空体育运动,投身飞机设计工作后,研制了多种型号的运动飞机和教练机。战前研制的活塞式双座教练机УТ-2,因操纵性能好,各种改型共生产了7150架,成为苏联使用最广泛的初级教练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航空工业主要生产作战飞机。教练机基本都是用于部队改装训练的歼击教练机,直到二次大战基本结束时,才恢复研制专用教练机。1945年,新研制的初级教练机雅克-18首飞。该机是从УТ-2的后期型号УТ-2Л、УТ-2МВ发展来的。从1946年起,雅克-18又发展了多种改型机,成为苏联主要的初级教练机和体育运动机。

1949年10月15日,中国通过满州里陆路口岸从苏联进口的首批飞机即有20架雅克-18,到年底共进口68架。1950年1月,雅克-18开始在空军歼击机航校和轰炸机航校用于飞行训练。1950年12月13日,周恩来致电斯大林,增加订购24架雅克-18。1950年7月19日,苏联政府同意将雅克-18飞机及其发动机的制造权转让给中国。至1954年,雅克-18共进口了256架。中国航空工业部门从1952年起,结合飞机修理开始试制部分零组件,1953年开始试制大部件,年底试制成功全部主要部件。1954年2月,苏联全套图纸资料送至320厂。1954年7月3日,320厂仿制的雅克-18飞机在南昌首飞成功,当月完成国家试飞和鉴定,8月26日批准投入批生产,10月6日首批交付空军航校使用。国产雅克-18飞机最初命名为"红专-501",1964年11月1日改名为初教5型飞机。到1958年停产,共生产交付379架。1978年最后13架退役。

雅克-18的主要性能数据:机长8.07米,翼展10.3米,机翼面积17.0平方米。空重816公斤,载油量112公斤,正常起飞重量1120公斤。最大平飞速度248公里/小时,实用升限4000米,最大爬升率3.5米/秒,最大航程105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205米,着陆滑跑距离270米。动力装置为1台М-11ФР气冷单排星形5缸活塞发动机,起飞功率160马力。

雅克-11(ЯК-11)中级教练机是我国从苏联进口首批飞机中的活塞式中级教练机,也可作歼击机、侦察机等使用,曾用代号"2号机"(图二)。

苏联雅克福列夫设计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研制教练机,大战爆发后转为研制歼击机。战争期间该局研制的活塞式歼击机大量生产装备部队。其中雅克-1生产了8721架,雅克-3生产了4848架,雅克-7生产了6399架,雅克-9生产了16769架。雅克系列飞机成为苏联在二战期间生产数量最多的单发歼击机。同时,雅克福列夫设计局还扬其所长,在歼击机基础上改型研制教练机,用于部队飞行员训练。如在雅克-1(И-26)基础上研制了УТИ-26歼击教练机;在雅克-3基础上改型研制了雅克-3У/АШ-82ФН歼击教练机,于1945年4月29日首飞。为降低生产和训练费用,1945年首飞的雅克-3УТИ(雅克-УТИ),将发动机换成降低功率的АШ-21。雅克-3УТИ的批生产型被命名为雅克-11。雅克-11有许多部件与雅克-3是相同的。雅克-11共生产了3859架,另外捷克也制造了707架。

1949年底,中国通过满州里陆路口岸从苏联进口了20架雅克-11。1950年1月开始在歼击机航校用于飞行训练。1950年7月19日,苏联政府同意将雅克-11飞机及其发动机的制造权转让给中国。中国航空工业部门曾组织试制,但1956年4月撤消了试制任务。1950年11月5日,驻中国东北帮助防空的苏联空军部队向人民解放军空军移交了4架雅克-11飞机;1955年3月,在旅大地区又接收了苏军炮兵校正机大队的雅克-11飞机28架,随后组成了人民空军第一个炮兵校正机大队。至1956年,共进口雅克-11飞机331架,1974年最后17架退役。

雅克-11的主要性能数据:机长8.5米,翼展9.4米,机高3.187米,机翼面积15.4平方米。空重1743公斤,载油量360公升,正常起飞重量2175公斤,最大起飞重量2440公斤。最大平飞速度43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7500米,爬升到1000米所需时间为1分钟,最大航程1300公里,续航时间3小时40分,起飞滑跑距离395米,着陆滑跑距离500米。动力装置为1台АШ-21气冷单排星形7缸活塞发动机,配ВИШ-111В-20金属2叶变距螺旋桨,起飞功率是700马力。武器装备为机头上方的1挺12.7毫米机枪,机翼下可挂2枚50公斤炸弹。

乌雅克-17(ЯК-17УТИ)喷气式歼击教练机 是我国从苏联进口的首批飞机中的喷气歼击教练机,曾用代号"3号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利用缴获的德国喷气发动机及其技术,开始研制第一代喷气歼击机。1946年4月24日,苏联第一架装涡轮喷气发动机的飞机雅克-15与米格-9同日首飞成功,随即投入批生产,成为苏军装备的第一批喷气歼击机。雅克-15是在大批生产的活塞式歼击机雅克-3基础上研制的,在机头装1台推力8.82千牛的喷气发动机,喷口位于机腹中部。这种飞机易于生产,飞行员也易于掌握。1947年中首飞的雅克-17是雅克-15的改进型,主要是将起落架由后三点改成前三点。乌雅克-17是双座歼击教练机,在苏联第一代喷气教练机中是生产较多的型号,除用于装备雅克-15、17的部队外,也用于装备米格-9喷气歼击机的部队。苏联于1953年停产雅克-17及其发动机。

1950年10月13日,驻中国上海帮助防空的苏联空军部队向解放军空军第4混成旅移交了4架乌雅克-17飞机。1950年11月5日,驻中国东北帮助防空的苏联空军部队向解放军空军移交11架。1950~1951年,该机共进口43架,1956年11月最后29架退役。

乌雅克-17的主要性能数据:机长8.78米,翼展9.2米,机翼面积14.85平方米。空重2148公斤,载油量464公斤,正常起飞重量2806公斤。最大平飞速度724公里/小时(高度5000米),实用升限12600米,爬升到5000米所需时间为5分48秒,最大航程33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640米,着陆滑跑距离700米。动力装置为1台РД-10А轴向式涡轮喷气发动机,该发动机是仿制德国容克斯Jumo004发动机并经改进而成,最大推力9.8千牛。

乌特伯-2(УТБ-2)活塞式轰炸教练机 是我国从苏联进口的首批飞机中的活塞式双发轰炸教练机。曾用代号"4号机"(图三)。

苏霍伊设计局在图-2轰炸机基础上改型设计了降低发动机功率的轰炸教练机乌特伯-2,首架原型机于1946年首飞,1947年开始装备部队。该机与图-2的主要不同点是换装了降低功率的发动机,用于图-2等双发轰炸机的飞行员改装训练,也可用作航校的双发高级教练机。乌特伯-2累计生产了约500架,其中100架是波兰制造的。

1949年,中国通过满洲里陆路口岸从苏联进口了33架乌特伯-2。1950年1月开始在轰炸机航校用于飞行训练。1965年最后4架退役。

乌特伯-2的主要性能数据:机长13.985米,翼展18.86米,机翼面积48.8平方米。空重5020公斤,正常起飞重量6550公斤。最大速度391公里/小时(高度2100米),实用升限7000米,爬升到3000米所需时间8分钟,最大航程95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460米,着陆滑跑距离375米。动力装置为2台АШ-21气冷单排星形7缸活塞发动机,单台起飞功率700马力。武器装备为1挺12.7毫米机枪,载弹量200~400公斤。

乌拉-7(ЛА-7УТИ)活塞式歼击教练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苏联进口的首批飞机中的活塞式双座歼击教练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拉沃契金设计局研制的活塞式歼击机大量生产装备部队。其中拉格-3生产了6528架;1942年投产的拉-5生产了10000架。拉沃契金设计局在批生产拉-5的同时,还对其进行了改进。主要是增大发动机功率,减轻结构重量;先后发展出拉-5Ф和拉-5ФН。1943年11月19日首飞的又一种改型被称为拉-7(设计局内代号为"拉-120")。拉-7的气动外形和几何尺寸与拉-5完全相同,机体结构材料仍然广泛采用了胶压层板。主要改进是在机翼中安装了燃油箱,加强了火力,武器装备改为3门20毫米机炮。拉-7是二次大战后期优秀的歼击机,其战术技术性能优于德军的主要战斗机,累计生产了5753架。乌拉-7是由拉-7改型而成的双座活塞式歼击教练机,先用于拉-7的改装训练;后期用于拉-9、拉-11的改装训练;也可用作航校的高级教练机。乌拉-7与拉-7的外形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座舱向后延长,增设了教员座和相应的操纵系统。1945年生产的首批乌拉-7滑油散热器在机腹中段,机头上部装有2挺12.7毫米的ШВАК机枪。1946年生产的乌拉-7取消了机枪,为平衡重心后移的影响,将滑油散热器前移到机头发动机舱下方。

1950年,我国从苏联进口乌拉-7飞机12架,用作歼击机航校的飞行训练。由于该机不是全金属结构,可靠性和飞行性能不如乌拉-9,因此进口数量很少,1951年最后3架退役。

乌拉-7的主要性能数据:机长8.6米,翼展9.8米,机翼面积17.59平方米。空机重量2625公斤,载油量443公斤,正常起飞重量3293公斤。最大速度655公里/小时(高度6000米),实用升限10700米,最大航程675公里,起飞滑跑距离340米,着陆滑跑距离510米。动力装置为1台АШ-82ФН气冷双排星形14缸活塞发动机,配三叶变距螺旋桨,起飞功率1850马力。武器装备为3门20毫米的Б-20机炮。

拉-9(ЛА-9)活塞式歼击机是我国从苏进口首批飞机中的活塞式歼击机,曾用代号"5号机"(图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苏联拉沃契金设计局继续对拉-7进行改进,1944年开始设计最后一代单座活塞式歼击机拉-9。拉-9的原型机(设计局内代号为"拉-130")于1946年6月16日首飞,1946年11月投入批生产,1947年开始装备部队。拉-9基本保持了拉-7的气动布局和外形特点,主要改进是采用了全金属结构、层流翼形,武器装备为4门НР-23型23毫米机炮。拉-9属40年代末期性能较先进的活塞式歼击机,由于当时喷气歼击机已开始装备部队,所以拉-9仅生产了约1000架,于1953年停产。

1950年1月,中国从苏联进口 拉-9活塞式歼击机129架,首先用于歼击机航校的飞行训练。1950年7月19日,苏联政府同意将拉-9飞机及其发动机的制造权转让给中国。1950年8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第1驱逐机大队装备了139歼击机,用于担负北京的防空作战任务。1950年10月1日,9架拉-9飞机首次参加了国庆阅兵,1959年最后5架退役。

拉-9的主要性能数据:机长8.63米,翼展9.8米,机翼面积17.72平方米。空重2638公斤,载油量595公斤,正常起飞重量3676公斤。最大平飞速度690公里/小时(高度6250米),实用升限10800米,最大航程1735公里,起飞滑跑距离345米,着陆滑跑距离490米。动力为1台AIII-82H气冷双排星形14缸活塞发动机,起飞功率1850马力。

乌拉-9(JIA-9YIH)活塞式歼击教练机我国从苏联进口的首批飞机中的活塞式双座歼击教练机,曾用代号“6号机”。

拉沃契金设计局在拉-9歼击机研制成功后,又在其基础上改型研制双座歼击教练机乌拉-9,用于拉-9、拉-11等活塞式歼击机的改装训练,也可作为航校的高级教练机。乌拉-9的原型机于1947年1月首飞。乌拉-9的外形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座舱向后延长,增设了教员座和相应的操纵系统。为平衡重心后移的影响,将滑油散热器由机腹下前移到机头发动机下方,无线电设备及天线由座舱后方前移到座舱右前方。武器装备减为1门20毫米机炮。乌拉-9与乌拉-7外形主要区别是无线电天线的位置。

1949年底,中国通过满洲里口岩从苏联进口了乌拉-9飞机60架,1950年1月开始在歼击机航校用于飞行训练,1950年6月首先装备了人民解放军第一支航空部队第4混成旅的第10、11团,1966年最后4架退役。

乌拉-9的主要性能数据:机长8.63米,翼展9.8米,机翼面积17.72平方米。空重2554公斤,戴油量595公斤,正常起飞重量3285公斤。最大平飞速度659公里/小时(高度6250米),实用升限10800米,爬升到5000米所需时间为5分,最大航程94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345米,着陆滑跑距离490米。动力装置为1台AIII-82H气冷双排星型14缸活塞发动机,配三叶变距螺旋桨,起飞功率1850马力。

拉-11(JIA-11)活塞式歼击机我国从苏进口首批飞机中的活塞式歼击机,曾用代号“7号机”(图五)。

苏联拉活契金设计局在拉-9投入批生产后,又在其基础上改型研制单座活塞式护航歼击机拉-11,主要用于为轰炸机护航。拉-11的原型机于1947年5月首飞。拉-11与拉-9的外形和机体结构都基本相同。主要改进是增大了机内燃油储量,武器装备为3门HP-23型23毫米机炮。拉-11是40年代末期飞行性能较先进的活塞式歼击机,但由于当时喷气歼击机已开始装备部队,所以仅投入小批量生产(包括约50架乌拉-11双座歼击教练机),部分改作侦察机使用,1953年停产。

1950年,中国开始从苏联进口拉-11飞机。1950年10月13日,驻中国上海帮助防空的苏联空军部队向解放军空军第4混成旅移交了39架拉-11。1950—1953年间共进口该机163架。1951年10月1日,18架拉-11首次参加了国庆阅兵。1951年11月2日,志愿军空军4架拉-11对椴岛、小和岛、大和岛进行了照相侦察。1951年11月6日、29日,志愿军的拉-11两次掩护轰炸机部队轰炸大和岛,并击落了美国空军的F-86喷气战斗机。随后该机在志愿军空军第一个夜航部队用于认间防空作战。1954年9月—1955年1月,该机在解放浙江沿海岛屿作战中担负照相侦察和掩护轰炸机任务。1966年最后18架退役。

拉-11的主要性能数据:机长8.63米,翼展9.8米,机翼面积17.72平方米。空重2770公斤,载油量880公斤,正常起飞重量3996公斤。最大平飞速度674公里/小时(高度6200米),实用升限10250米,爬升到5000米所需时间为5分,最大航程255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345米,着陆滑跑距离505米。动力装置为1台AII-820H气冷双排星形14缸活塞发动机,配三叶变距螺旋桨,起飞功率1850马力。

责任编辑:晓东

猜你喜欢
航校活塞式歼击机
差动活塞式燃气自增压系统参数设计方法
莱康明航空活塞式发动机气门卡阻故障浅析
兵器图解:J—11重型歼击机升级改进方案
万花筒
往复活塞式压缩机节能降耗技术探究
水轮机活塞式主轴密封的改进
国内航校建设存在的困境及前景规划研究
2002~2006年歼击机疗养飞行员疾病谱分析
中国第一航校——南苑航校
人民军队的第一所航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