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助学

2001-06-22 09:27
青年文摘·下半月 2001年4期
关键词:老两口老李爷爷奶奶

维 维

在生命步入黄昏之时,这对老夫妻突然迸发出巨大的能量,用那人世间最美丽的真情之光,照亮了9个苦孩子的人生之旅,为他们开启着沉重的命运之门……

两封催人泪下的来信

时间追溯到1992年。开封市文昌后街6号楼3单元帅号,住着一对老夫妇。丈夫李涵岭,62岁,原在开封市鼓楼区文教局工作,两年前退休;妻子乔华,50岁,开封市某厂子弟小学教师。

夏天的一个中午,《人民日报》上的一则消息引起了李涵岭的注意: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百万爱心活动”,旨在救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失学少年。

“竟有这么多失学儿童,这么多……”一口气读完报道,老李心潮难平,把报纸递给老伴儿,“咱得帮帮那些苦孩子。”

“是得帮帮他们!”老伴看了报纸连连点头。

这一年,正是老李夫妇花钱的时候。大儿子李勇跃已经26岁,即将举行婚礼;二儿子李今朝还在读大学。

第二天,老两口兴冲冲来到市希望工程办公室,挑了一个面临辍学的贫困儿童凡凤。凡凤是一个10岁的小女孩,河南省淮滨县邓湾乡罗营小学二年级学生。二人没有回家,而是直奔邮局,汇出了第一笔资助款20元。一个月后,李涵岭收到了凡凤的来信:

李爷爷,您好,我是您资助的学生凡凤。已经退学在家5天了,5天时间,我感觉比5年还要漫长。我想上学,我想读书,我想念小伙伴们,但是,除了羡慕他们,我只有帮娘干些农活儿。

昨天,李老师拿着您的信与汇款单来到了我家,我妈妈哭了,我不敢相信,我还能上学!爷爷,我的家虽穷,但有了您的帮助,我的志向肯定不会穷。

李爷爷,谢谢您,我会勤奋学习,期末考试向您报喜。

您的小孙女:凡凤

20元钱就能让一个贫困孩子继续读书!老两口一会儿为老区的贫困唏嘘不已,一会儿为凡凤的复学深感欣慰,当天又寄去了30元。

凡凤的来信,字字句句敲打着老两口善良的心,他们决定资助更多的穷孩子。1993年9月,二人又到市希望工程办公室挑选了两个资助对象:一个是10岁的女孩儿吕艳艳,在河南省新安县两洛乡石山村小学上三年级,艳艳的父亲因病去世,痴呆的母亲出走后下落不明;另一个是8岁的小男孩郭建平,在河北崇礼县西湾子镇城关小学读二年级,家境极为贫寒。

1994年11月,吕艳艳的老师写来一封信——。尊敬的李老先生:

您好,我是艳艳的三年级语文老师,这一年多来,您对艳艳的帮助,让我们这些老师自愧不如,每次收到您老人家寄给艳艳的钱与信,我们这些老师,都要集中在一起议论上大半天。

艳艳每次读您的信都要流泪。她家离我家很近,家里很穷,甚至连饭都吃不上。艳艳4岁时,父亲患癌症去世了,半傻的哑巴母亲也跑得不知去向。从此,艳艳只好跟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没想到艳艳6岁时,爷爷又患病去世,奶奶在悲痛之中又得了偏瘫,8岁的她,每天割草、喂猪、放牛、洗衣、做饭。而她才是一个8岁的孩子!可怜的她,上山割草时,总是拐到学校,趴在教室的窗户边,握着铅笔头,痴痴地往里面看……

老先生,如果没有您的资助,就没有艳艳的今天,

陈海新

一对找工的老夫妻

资助的钱一天比一天多,日子一天比一天紧巴,老两口渐渐承受不起。偏偏乔华所在工厂的效益大幅下滑,学校已经好几个月没发工资了。

就是在这样的窘迫中,1994年12月,尉氏县南曹乡南曹小学7岁的杨飞成了他们资助的第4个孩子。

日子更加艰难起来。为了增加些收入,1994年底,李涵岭到开封市西郊一家幼儿园找了份看大门的工作,每月工资92元。

1995年1月,连续几天,乔华发现丈夫买菜总是磨蹭很长时间才回来,而且买回的菜还不新鲜,跟他说了几次,他都是“嗯”地一声作答。后来,买回的菜越来越不像话,简直就是烂菜叶儿!这天,她偷偷跟着丈夫来到早市上,一个意想不到的镜头出现了:老李弯着腰,低着头,正在一点点捡人家扔掉的烂菜叶儿!

一边是节衣缩食,一边是积极“创收”。不久,老两口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广场、公园、夜市、捡起一个又上个易拉罐,拾起一张又一张旧报纸。周围的人有些不解,问他们是缺钱花,还是故意装穷?一些人甚至嘲笑他们是吃饱了撑的。

1995年7月,乔华所在学校彻底关了门,不仅退休金一分钱拿不到,每月还要倒贴十几元的社会统筹。她急了,不能光靠老李一个人奔波啊,得想法子找个活儿干干!

经人介绍,乔华来到一户人家帮忙照顾一位临产的孕妇。活儿挺累,做饭、洗衣、拖地,跑前跑后,难得一丝空闲;一个月后,她领到了100元的工资。拿到钱的那天上午,她当即赶到邮局,给4个被资助的孩子每人寄去20元;剩下的20元她割了点肉,给老李补补身子。不久,产妇生了孩子,乔华既要照顾产妇,又要照看孩子,更忙更累了。

1995年,老李换了“工作单位”,来到开封市广电局家属院,还是看大门,每天上下班要骑40分钟的自行车;可把65岁的他给坑苦了,早上6点,就要往家属院赶。晴天倒还好,慢慢骑吧。就怕下雨。1996年8月的一天早上,走到半路突然大雨倾盆,老李只得推着车子慢行。一辆小轿车驶过,溅了他一身泥水;又一辆车驶来,他急忙躲闪,不想一个趔趄,他倒下了。自行车砸在身上,他努力挣扎,但怎么也抽不出身来,腿七一阵生疼。一位好心人把满身泥水的老李送到了医院,路上不住地埋怨道:您都这么一把年纪了,还往外跑个啥?他没有吭声,除了老伴儿外,还有谁知道他到底跑个啥呢……

1998年,已经辞去保姆工作的乔华来到一所中专学校,干起了清洁工。这份工作每天和屎、尿打交道,又脏又累,许多下岗工人都不愿干。每天4个厕所、2条走廊、3个大水池的工作量,对于一个年近60的人来说,实在是太沉重了。光是4个厕所,每天就要冲洗一个多小时。一次她在冲洗便池时不小心摔倒在地,左腿受伤,腰也扭了,偏偏又遇到下水道严重堵塞,脏水四溢,她心急如焚。当时,她想到了请专门人员帮忙疏通,但那是要花钱的,为了省下二三十块钱,她忍着痛,跪着、趴着,一点一点用手捞,用棍子捅,直到下水道彻底畅通。

清贫、劳累的日子里,又有两个孩子成为他们资助的对象。一个是8岁的男孩李小意,在市郊区土柏乡沙牛岗小学上二年级。小意父亲患病早逝,母子俩相依为命。另一个小孩儿云阳是乔华教过的学生,学习特别用功,成绩在班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然而,云阳的父母双双下岗,家境艰难。

一声终身难忘的“亲娘”

通许县练城乡李庄村,有一个叫席广森的孩子,父亲27岁时就患病离开了人世。广森弟兄三人,他是

老大,妈妈拼命干活供养着3个孩子。1999年秋,地里的庄稼几近绝收,妈妈无奈,只好让他辍学。但他喜欢读书,怎么说都不答应,天天还往学校跑,妈妈赶到学校拉他回家,他死死抓住桌子,大哭:“妈,我要上学,我要上学!”妈妈气急了,伸手给了儿子一个耳光……

广森退学不到一周,正巧;李涵岭夫妇从市希望工程办公室查到了他的名字。广森成了他们的第7个资助对象,很快接到100元汇款。可怜的孩子复学了,甜甜的笑容写在他满脸的泪水里。

2000年春节前夕的一个冬日,冰天雪地,在许多人都把雪景当美景观赏的时候,李涵岭夫妇却眉头紧锁:这么大的雪,这么冷的天,孩子们咋过?特别是小广森,家里最穷……老两口商量来商量去,决定在雪停后给广森寄去100元钱,让孩子买件过冬的农服,于是就坐在门口一直等。到下午4点,鹅毛般的雪越下越大,李涵岭说这雪怕是不会停了,光等不是办法啊!“干脆现在就去邮局吧。”乔华说。于是两人找来雨伞,换上鞋子出发了。白茫茫的世界里,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一会儿就变成了雪人。

2000年3月18日上午9点多钟,老李在单位值班,乔华一个人在家看电视,突然听到“砰砰”的敲门声。

“奶奶,我是广森!”,乔华刚开了门,一个又黑又瘦的小男孩扑到面前。他的身旁,站着一位面容憔悴的中年妇女,背着一个很大的白色布袋。她是广森的妈妈。早在头天夜里,母子俩就背着一袋花生,搭乘村里到开封送货的货车(为省下5元车票钱)出发了。3月的天气还很凉,况且正是深夜,娘儿俩蜷缩在车里,娘紧抱着儿,我紧依着娘。天还没亮到了开封。城市真大呀,恩人的家竟是那样难寻!问来问去,转了好几个小时才摸到这里。

乔华慌忙去做饭。热气腾腾的鸡蛋面端上来了,但广森和妈妈一直不肯动筷子。广森说:“奶奶,俺不饿,我想马上到爷爷那里去!能见到您和爷爷,俺肚子就饱了!”

“孩子,吃吧,你不吃,你妈也不吃,奶奶咋吃?奶奶的肚子可是饿了啊……”乔华强忍泪水,把筷子塞到广森的手中。

吃了饭,乔华领着广森娘儿俩乘公交车赶到广电局家属院。远远看到一位老人正在门口值勤,小广森跑上前去:“爷爷——”

广森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一会儿喊声“爷爷”,一会儿喊声“奶奶”。下午4时许,小家伙突然哭了起来:“爷爷奶,俺要回家了!”“好不容易来一趟,明天领你逛公园去!”乔华拉着孩子的手不放。

但广森第二天还要上课,怎么留也留不住,乔华只好送他们母子到汽车站。车开动了,乔华把兜里仅有的50元钱从窗口扔到车里。“娘、亲娘——”广森的妈妈头伸出窗外,哭着喊着。

车远去了,乔华立在原地,好久好久没有动弹,“亲娘”的呼唤深深震撼了她的心,采访中,她动情地说,那一声“亲娘?让她终身难忘!

9个发奋读书的穷孩子

2000年8月初,新的学年就要开始了,李涵岭夫妇决定再资助一个孩子,不料到了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却“逮住”了一对双胞胎。12岁的土宏伟和王金生,家住开封市牛庄乡柳阳村,父亲早年患白血病死去,后来母亲成了植物人,前年去世。兄弟俩跟着六十多岁的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领着他们在河边搭了间草屋,一年四季靠捕鱼为生。

9月1日,乔华为两个孩子一次交清3年的学杂费1020元。

开学不久,学校又收书本费、微机费150元,两个孩子加在一起就是300元;这时候,老两口手上确实一分钱都没有了,怎么办?乔华对老伴说:“我去借借,等这月我们发了工资再还人家。”

乔华借了300元钱送到学校,刚回到家里又犯了愁:小儿子李今朝定在国庆节结婚,按当地习俗,公公婆婆应该给儿媳妇封个红包,可现在工资还没有发,连欠人家的300元钱也没有还,拿什么送给儿媳?同丈夫一合计,决定干脆来个新事新办,请人写两副对联送给晚辈吧!

8年来,靠退休金,靠打工的微薄收入,李涵岭夫妇默默资助着9个穷孩子。自己却过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清贫生活。除了逢年过节,多年来他们已养成了“一顿饭只做一个菜”的习惯。但老两口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现在的日子好多了,过去那才叫穷呀!”乔华微笑着回忆起了往昔。60年代。二人结婚时,手里只有两毛钱,两毛钱买了20个糖果,分发给前来贺喜的亲友。

如今,简朴的生活被他们嚼得越来越甜了,孩子们的一百多封来信,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读孩子们的信是他们最大的幸福,老两口常常是读完了这封,又拆开那封。

在给爷爷奶奶的信中,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表达了自己美好的愿望:云阳说将来要当一名教师,像乔老师一样,教出好多好多学生,帮助许许多多上不起学的孩子走进校园;建平说他要当一名科学家,并且要发明一种药,让爷爷奶奶服后能长生不老;艳艳说,她长大后,要挣好多好多的钱,不让她那个山沟里的任何一个孩子因为没钱而退学;广森在信中说,等他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孝敬爷爷奶奶……

岁月飞逝,丈夫的白发越来越多了,妻子的皱纹越来越密了。他整整70岁了,还在看大门;她58岁了,还在清洗厕所。对他和她来说,最大快乐是把一笔又一笔血汗钱寄往四面八方,然后等待一封又一封来信。

每个孩子每来一封信,都要汇报学习成绩,都要表一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的决心。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里,老两口吃了晚饭;然后戴上老花镜,品着一杯粗茶,品着孩子们的来信,笑口常开,热泪常流。

(张丽虹摘自《人间方圆》2001年第2期)

猜你喜欢
老两口老李爷爷奶奶
陪爷爷奶奶过重阳节
看望爷爷奶奶
还钱路漫漫
过度伺候不利健康
“段子手”老李
你吃了吗
拍拍手,灯亮了
你吃了吗
清道夫
夫妻双双百岁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