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要注重“三提高”

2001-09-15 21:19李文仁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1年2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品位学术

李文仁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示我们,在当前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要特别注重“三提高”,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广大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自身的文化品位。这是我们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1.注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主要是指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文化品味和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思考和探索。多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轻文思想,理工科院校只讲授本专业知识,文科学生也是只学专业不涉他类,造成许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的状况。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讲了一件发人深省的事情,他说80年代在美国时,有些华人教授给我提了一个意见,说大陆的教育有缺陷,培养出来的学生ABC很好,XYZ也不错,也懂得美元英磅,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知道《史记》、《四书》,这种人能不能为中国服务呢?能不能为中华民族出力呢?这使杨先生感到震惊,认为这种对生养自己的祖国的地理、历史知识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深厚感情的人,不是我们培养的对象。而一些大学生的情况更是令人担忧,如有些学生只讲实惠不讲道德,只讲索取不讲奉献。这些现象的产生当然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文化素质不高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从国际这个大的环境来看,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也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探索的热点。据讲,1988年超过2/3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会上发表宣言,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寻找孔子的智慧。这句话很值得深思。孔子的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我们有的人把他忽视的同时却引起世界范围内许多教育家的高度重视。现在世界上有些高度发达的国家,经济上虽然发展很快,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日趋衰落,整个社会危机四伏。当然这些国家的社会危机不仅仅是文化危机造成的,但文化毕竟对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面对这种状况,不少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指出,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应该是:经济上学美国,但文化上一定要保持东方的传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何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同道德水平的提高协调一致,使人文教育同科学教育相互渗透,也就是说如何加强学生“做人”的教育,已成为世界上许多教育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应该成为我们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注重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是以言传身教来教化学生和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素以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而闻名,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学历、学位、职称和学术水平,而且还取决于其文化素养和思想品格。一代教育大师陶行知先生的学历水平和学术水平不可谓不高,但他得到一代又一代人敬仰的原因不只是他高深的学术造诣,更重要的是他那种“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优秀的教育思想和真诚的人格力量。我们也不是要求每个教师都能够多才多艺,但我们看到那些治学严谨、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师们,除了掌握本门学科外,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爱因斯坦酷爱音乐,是娴熟的小提琴手;李政道、杨振宁两位教授都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提倡把物理与艺术相结合。经济学家中像厉以宁那样、工程技术专家中像杨叔子那样诸熟我国古典诗词的当然不多,但我们还是希望大学教师都懂得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及高雅的文学艺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不过囿于习惯,也许有人还会发问:大学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难道也需要提高文化素养吗?答案是肯定的。素质和修养的提高是没有止境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浩如烟海,谁能说在这方面的知识已达到炉火纯青?即使是专门从事文、史、哲、艺术工作的老师也仍然存在一个不断学习和继续补充的过程。因此,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知识不能理解为是对教师文化水平的一种低估,而应该从积极意义方面理解为是在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教师的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是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和品格,能否做到教书育人。一所大学里,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最大,要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

3.注重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这是大学的办学职责和目标所在。大学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作用主要是靠其文化氛围和文化品位所发挥的。因为和社会一般环境不同,学校是作为社会有意识地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机构,从方方面面和一点一滴都要尽可能地去营造一个适合于年轻人成长的、优化的育人环境。这种环境是由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术氛围、学术水平、学习风气和管理水平等聚合而成的,它凝结着教育者的心血,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甚至一草一木,当然最终要在每个人的心里发挥作用,构成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学生得到深刻的精神陶冶和人文气质的升华。

如何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营造这种适合人才成长的局部的社会环境,历来为我国众多教育家所追求,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体现着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之机关,当然需要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他来北京大学之后,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发挥“思想自由”的原则,使“学术至上”的办学方针和学术风气感染了一届届的学生,使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与他们终身相伴。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一旦形成,就会对塑造人格产生强大的物质力量。它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学术风尚(教风、学风)、管理风格、课外活动、群体气氛、社团生活、景观布置以及建筑设施等,这其中包括“软件”和“硬件”,也就是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共同体现着大学的文化品位。

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十分重要,它既体现着一种思想,让人随时感受到身处高等学府而产生的一种自我鞭策的力量;它又使人觉得置身在这个到处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约束自己行为的品质。传统的人文氛围,勤奋的求知精神,有序的校园管理,丰富的课余活动,以及师生之间、同志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校园景象等,构成了大学文化品位的重要内容,这种良好的育人环境,定会对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起到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个提高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其最终落脚点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我们相信,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其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一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教师的文化素质和自身价值也得到了体现和提高。师生共同营造了学校高格调的文化品位,学校与人才永远是相互传承、相得益彰的。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长春130012)

责任编辑:黎立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品位学术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探讨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当网红遇上“网红” 国外网红们都拒绝不了的鞋包好品位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
品位到底是什么
求职第一关:把品位穿上身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