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卓尼“钮子头”

2001-10-28 19:37豆格加
中国西藏 2001年5期
关键词:腰带辫子翡翠

豆格加

卓尼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县境辖地5420平方公里,居民以藏族为主,共有藏、汉、土族人口8万多。卓尼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有着悠久历史、积淀着丰富浓郁的民间文化遗产,汇集着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民间文化。

由于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的差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从事的劳动和长期遗留下来的习惯,藏族妇女的服饰有着较大的差别,形成了独自各有的特色。

分布于兆河沿岸的卡车、术布、扎古录、刀告、阿子滩等乡的藏族妇女被称为“钮子头”或称“钮子头婆”,可能是因为她们的饰物中金属钮子较多吧。

按照传统习俗,每当姑娘出嫁或者招赘入门时,选择良辰吉日,从本村沙尼(近亲,当地汉语称亲房)中请来两名已婚妇女给即将成婚的姑娘“上头”,即梳辫子戴头饰。这可是件繁杂细致的工作。梳妆时,从头顶至脑后把头发左右分开,把两根一丈左右的羊皮条各辫进一根辫子里,羊皮条上钉着大约200多个银、铜质的圆钮子,其中20多个稍大些的银钮子上镶嵌着红绿色珊瑚翡翠。银钮子下面接连缝缀着60-80颗蚕豆大小的铜钮子,一直到辫稍。铜钮子一个接一个排成金灿灿两行,长长的可以拖到地上。为了减轻头发的负重和便于行动,把拖到地下的两串钮辫子折成几环挂在插玛(银腰带)上。在腰带上面稍长处用“考冒”或“苦木”(意为圆盘)把两根辫子平行连接在一起,起到基本固定、防止左右分离甩动的作用。

“考冒”是用宽二寸长三寸的皮块做成,表面上镶嵌着8个珊瑚,缝缀成椭圆形,中间一颗较大,周围七颗小的。耳部两侧遮额角的辫子根部两边各系一个碗口大的阿龙(耳环),阿龙的前向镶着3颗珊瑚,表面还雕刻着花纹。

钮子婆戴的耳坠形状优雅奇特,像两个大大的问号,上端为半圆形耳环,下端银柄上串连着两三颗圆柱体的红、绿翡翠,制作极其精巧,最大的耳坠约五寸长。

腰上系的银腰带很有讲究,最好的是牛皮做的,上面镶着10-15个专门加工的钵形银泡钉。银泡钉的直径约两寸,比银元稍大一点,表面铸有“偌布嘎其”即珍珠喜旋图等花纹和图案,有的直接把银元镶在皮带上。皮带宽约3寸,左面接口处用5寸多长的黄铜包头,上面嵌着5-7个大珊瑚或者10-12个较小的珊瑚和翡翠。

与腰带配套的饰物则是银奶钩。同其他藏区一样,奶钩本为挤奶时挂桶用的,后来演变为装饰品,而且制作得越来越精美,价值也越来越昂贵。这种装饰品由上端的圆形底盘和下坠的奶钩组成。底盘有碗口大,表面铸有彩色花纹和图案,中间嵌一颗大珊瑚或翡翠。奶钩的底层为两寸多宽的皮子,用银子或黄铜包裹,上面镶嵌5颗以上的大珊瑚、翡翠。

钮子头服装接近于安多藏区,但在边饰的色泽上有明显的差别。她们冬穿皮袄夏穿袢袄,皮袄不挂面,领子用花十字纹氆氇装饰,袖口、下摆、襟边均用黑、绿或蓝、绿色绸缎做边饰。她们把这种皮袄称为“双边皮袄”。袢袄是用毛呢、绸缎、斜纹布等面料缝制,内挂布里,领子仍用花十字纹氆氇装饰,袖口、下摆、襟边用红、绿、蓝色或红、绿、黑色绸缎为边饰,人们习惯把它称为“三边袢袄”。已婚年轻妇女喜穿藏蓝色边饰的,年龄较大的则穿黑色单边或无边饰的袢袄。

钮子头妇女无论年龄大小,平时都爱穿自织的白褐子考斗(马夹),足蹬短鼻长腰藏靴,当地汉语为“落堤”。靴腰用十字花纹氆氇或墨绿色印花氆氇做面,里子是自织的羊毛褐子。靴帮用黑色熟牛皮做成,靴尖上翘并向里卷曲,呈短鼻形,靴底为单层生牛皮,靴内垫青稞草,常换既干燥又暖和。

卓尼的钮子头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当地民间传说,这种古老的头饰是魔女头饰,但无论如何,如今它已作为卓尼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外在的表现形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藏民族的审美价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腰带辫子翡翠
莫高窟的诞生(上)
翡翠森林:狼与羊
我帮妈妈系腰带
外婆的辫子
翡翠中国风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世界上最贵的腰带扣
长辫子老师教认字
多彩腰带
最长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