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工作

2001-11-22 08:37牟本理
中国民族 2001年9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战略

牟本理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下个世纪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朱镕基总理指出:“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就是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这就说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解决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关系密切,做好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工作事关重大。因此,自从党中央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后,“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工作”一直是我们民族工作部门和民族工作者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形势很好,民族地区呈现出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同时也要看到,民族工作也面临着挑战。从国内看:一是五十年来,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通过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结束了在压迫剥削制度下各民族不平等的千年历史,实现了根本利益上的一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我们做好新世纪的民族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二是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获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是我们做好新世纪民族工作的理论基础。三是在邓小平理论和改革开放国策的指引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致力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是我们做好新世纪民族工作的政治基础。四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在21世纪的最后十年两次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特别是1999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提出了今后十年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我们做好新世纪民族工作的指导方针。五是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十五”计划描绘了21世纪第一个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特别是党中央在千年之交、世纪交替的时候,做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做好新世纪民族工作的历史性机遇。

从国际上看,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良好环境。但是,我们要看到,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以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大都与民族问题有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民族问题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发挥的作用令人瞩目:一方面,捷克斯洛伐克以民族为界线一分为二;南斯拉夫以民族为界线一分为五;苏联以民族为界线一分为十五。民族政策失误,民族问题没有处理好,是这些国家分崩离析的重要内因之一。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实行“西化”、“分化”的和平演变战略,往往利用民族、宗教矛盾和领土纠纷打开缺口,是这些国家政局剧变的重要外因。由此引发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球,直至科索沃危机和车臣危机的爆发,民族问题成为影响世界和平、地区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纵观全球一些热点地区发生的冲突和战争,大都与民族问题处理不当或外国势力插手民族纠纷有关系。凡是民族问题处理得不好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问题或乱子。”世界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趋势不能不对我国的民族问题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为保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祖国统一服务。

民族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民族问题基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但是,民族问题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的特点依然存在,民族工作的任务依然繁重。第一,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发展问题是民族问题的核心。这既是由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也是由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方面普遍落后,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决定的。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党的民族政策上的体现,也是我们党在深入分析处理民族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深刻总结世界上一些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成败得失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第二,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权益,主要是经济权益方面,民族之间、地区之间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如在经济体制转轨中,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一些民族优惠政策被冲淡或失效;有的自治地方大型国有企业与民族地区的利益分配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同民族、地区间由于草场、矿山、土地、森林、水源等方面的原因发生的矛盾和纠纷等等。第三,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引发了影响民族关系的事端。由于相互了解和尊重不够,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或目的,违反民族政策,做出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事情,甚至违法犯罪。第四,在经济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流动人口的问题,自治地方的改市问题等等。第五,民族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如果对宗教问题处理不当,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成冲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他们一方面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实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另一方面积极支持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在民族地区实行破坏民族团结、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的违法犯罪活动。这是严肃的政治斗争,是敌我矛盾,必须予以严厉的打击。

在1999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在全面总结五十年来我国民族工作的伟大成就,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规律,敏锐把握民族工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十年我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这就为新世纪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重大意义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充分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远见卓识,标志着在实践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上又达到了新的高度,是在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道路上迈出的新的重要的历史性步伐。它的实施,必将对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处理好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此,我们民族地区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研究,准确领会和把握大开发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实践证明,科学决策的实现程度是同人们对它的认识程度相一致的,认识的越深刻,科学决策的期望值在实践中就越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一)要把西部大开发放到全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理解。

必须从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来认识和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首先,从我国西部地区与全国发展状况来看。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有40多个世居少数民族成份,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全国154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19个自治县<旗>)也主要分布在这里,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3个自治县(旗),约占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的96.72%,占西部地区总面积的86.47%(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地理上不属于西部,未统计在内,但这三个自治州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待遇。)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尚未解决温饱的3000多万人口大部分集中在这里。如果这部分地区的经济上不去,东西部差距继续拉大,不仅会导致西部地区的长期贫困,而且也会遏制东部地区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也就是说,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实现全国的现代化。其次,从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来看。西部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把这里的资源优势与东部的人才、资金、技术优势结合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现在,西部地区潜在的资源优势还远没有转换为经济优势。西部大开发为实现这种转换提供了机遇,这不仅直接关系到西部地区的自身发展,也将对全国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再次,从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来看。由于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的原因,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后果十分严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不仅阻碍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稳定,也给东部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要想发展和繁荣西部地区经济,首要的是改善生态环境问题,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切入点。此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提高市场化的程度。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计划经济模式仍有很大影响,所有制结构单一,公有制比重过高,市场程度比较低,如果这一状况不解决,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是很困难的。因此,从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来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势在必行的必然选择。

必须从国际的大环境和社会发展趋势来认识西部大开发战略。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利用世纪之交的难得机遇,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以图在新的世纪取得更大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是顺应国际发展的大环境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正确选择。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资本的流动更加频繁、流向更加广泛,世界性或区域性经济波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从我国的区域分布来看,一旦出现全球或区域性经济波动,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与国际经济联系密切的东部沿海地区。比如1997年爆发的的亚洲金融危机,这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从东南沿海地区向内地和中西部地区就呈明显的衰减态势。所以,加大西部地区的开发,强化东西部经济合作关系,将会极大地增强东部沿海地区对世界经济波动的承受能力。第二,也正是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范围在逐步扩大。我国西部地区同1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有30多个民族属于跨境界民族,这些天然的有利条件,对于我们对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非常有利。而且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无疑会不断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往的实力,提升我国在世界发展格局中地位。第三,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在发展和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知识经济在整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我国东部地区在这方面具有很多优势,西部地区也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开发潜力和前景。从长远来看,西部地区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将会反过来对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第四,发达国家发展到一定时期都注意解决本国不发达地区的开发问题,以增强整体经济实力。如美国持续一个多世纪的“西进运动”。我们应该注意研究和借鉴国外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以推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必须从政治和经济的相互关系来认识西部大开发战略。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站在全局的高度,用政治家的眼光来看待经济问题,要透过经济现象看到它的政治意义。从表面上看,西部大开发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一个经济问题。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发现其中还包含着许多深刻的政治因素。诸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根本体现;关系到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和祖国统一;关系到挫败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人权问题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关系到在国际上树立中华民族形象,树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西部大开发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来认识和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由构想到实施,就充分体现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正确结合。首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站在全国总体发展的高度,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提出的战略构想,符合社会主义关于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本质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原则的坚持。其次,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对毛泽东同志“十大关系”和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和发展既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原则、政策,也包括具体的实践。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

西部大开发是全党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它的实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们要从全局着眼,站在促进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高度,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从民族工作角度来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重大意义可归结为三个方面。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必然选择。民族问题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它的解决也相应地有所不同。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把建国以来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概括为两大任务,一是通过进行社会制度变革,引导各族人民翻身解放,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二是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共同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上。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各民族的发展很不平衡,它既包括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也包括少数民族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还包括少数民族内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直接制约着民族问题的解决。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缩小发展差距。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要通过大开发,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大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必然选择。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一定范围来看,最大的受益者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但其他地区也会从中直接或间接得到实惠和好处。也就是说,全国各族人民都将是大开发的受益者,在大开发的前提下,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等多方面原因所导致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相对比较落后的状况将会逐步得到改善,各民族之间在互惠互利原则下的交往与合作的领域将会更加扩大、程度也会进一步加深,彼此之间的团结与友谊也将日益增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就会体现的更加充分。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符合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要求。国内外大量的经验证明,影响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原因很多,其中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状况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总体而言,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举国上下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仍在拉大。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存在下去,就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可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维护社会稳定,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才能进一步消除发展差距,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只有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才能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西部大开发对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解决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象西部大开发这样的大开发、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民族地区的同志说过去失去了不少机会,这次机会不能再错过。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才能成功,那种认为短期内就可以奏效,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是不切实的。西部大开发虽然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但从根本上说,主要还是靠西部地区各族干部和群众的自身努力,西部各族干部群众是西部大开发的主力军。因此,要切实把西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他们的热情和聪明才智发挥出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克服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等、靠、要”思想,在国家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帮助下,不断提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进程,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才能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最终目的。

三、做好民族工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

党中央明确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全党全社会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共同的战略任务。民族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树立大局意识,密切结合自身工作的性质和实际,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服务。

(一)把握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

西部大开发的出发点就是要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上去了,包括民族问题在内的其他社会问题就会相应地得到更好的解决。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把握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要认真贯彻五中全会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重要方针,加大工作力度,尽快把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搞上去。

继续高度重视西部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扶贫工作始终是民族地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国家1993年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有3100多万贫困人口越过了温饱线,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强,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科技观念和自力更生的精神不断增强。

但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多自然环境恶劣,社会发育程度滞后等一些特殊的原因,贫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一是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难度进一步加重。我国民族地区 1400万贫困人口中,有2/3的人年均纯收入低于 625元(国家统计局根据物价上涨指数确定的1999年的温饱标准线)。扶贫效果很不稳定,平常年景返贫率多在15%以上,灾年有的地区高达30%以上。二是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到现在还有相当一些民族地区的边远乡村不通电、不通公路、收听不到广播电视节目。三是基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低,直接影响脱贫进程。据初步统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中劳动力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均在3 0%以上。四是非贫困县、边境和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五是生态环境建设中出现部分地区的部分群众减收、返贫等新问题。

从广义上讲西部大开发是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中央正在制定的2001—2010年《中国扶贫开发纲要》明确指出,在扶贫开发的新阶段,要始终把占农村人口10%最低收入的贫困人口作为帮助、扶持的基本对象,主要是极少数目前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和初步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要把这些最低收入人口集中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和自然条件恶劣的特困地区作为工作的重点。它的全面实施为今后的扶贫工作带来新的契机。我们应该把大开发同扶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把扶贫工作作为大开发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继续巩固以往成功的做法,不断探索大开发形势下新的扶贫路子,通过大开发来推动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尽快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走出贫穷的困境,稳定解决温饱,走致富奔小康之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环境比较差是导致西部民族地区发展长期滞后的一个突出因素。建国以来,国家从平衡发展布局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角度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在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相对而言,这方面的建设不仅不能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而且也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发展的客观需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修建高等级公路、机场、水利、大型电站和通讯设施等一些重点骨干项目上,许多县以下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被忽视,以至到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贫困乡村用电难、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这种情况的存在,既加剧了落后的程度,扩大了与外界的发展差距,也不利于开拓广大民族地区的农村市场,必然会影响大开发的顺利进行。因此,加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县以下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要在大开发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此外,在大开发过程中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保护好生态环境。目前已引起社会关注的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沙尘暴及干旱、洪涝等灾害性气候,很大程度是由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不重视生态平衡规律,对自然环境进行掠夺性开发造成的。以牧区生态情况为例,我国几大牧区均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长期的滥垦和超载放牧,使得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受重大破坏,据统计,我国90%的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荒漠化日趋严重,每年以23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年来危及北京和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就是牧区生态遭受破坏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改善和保护生态建设十分重视,从治本的角度出发,提出退耕还林、还草,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一系列措施,受到了全国各界的普遍拥护和响应。但在实际落实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分布在山区、林区、牧区以及长江、黄河的上游地带,当地产业结构单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逐水草而居”,既是他们的生产方式,也是他们主要的生活方式。一旦传统的生产路子被堵住,新的产业又没有形成,就不可避免地会因生计和利益问题产生矛盾和冲突。所以,如何妥善解决环保与群众和地方政府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克服困难,积极参与和支持生态建设,是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

要把“兴边富民行动”引向深入,推上新的层次。“兴边富民行动”是国家民委响应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加快边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和巩固边疆的重大举措。朱鎔基总理在1999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讲话中把“兴边富民行动”的核心内容归结为富民、兴边、强国、睦邻,为我们具体实施这一行动指出了方向和目标。从实施范围来看,“兴边富民行动”主要指沿陆地边界分布的县级行政区域,包括边境县、边境乡镇和沿边行政村三个层次,具体包括分布在我国2.2万公里陆地边界线上的135个县、旗、市(市辖区)。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组织发动、政策推动、基础设施拉动、重点项目带动、改革开放促动、社会各界联动的方针;遵循分类指导、自力更生和“三个离不开”的原则。它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搞上去,着力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机制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下大力气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等三个方面,开展七个战役,即:以解决温饱为中心的扶贫攻坚;以水、电、路、通信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培育新增长点和形成特色经济为目的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加快周边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边境贸易为重点的对外开放;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推广先进适用科技为主的社会进步;以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为宗旨的文化设施建设;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兴边富民行动”从年初实施以来,进展顺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一行动,中央领导同志亲自担任顾问,东部省市大力支持,使“兴边富民行动”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局面。十五个中央、国务院部委参加领导小组,边疆省区鼎立配合,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全国“兴边富民”实际投入资金已经超过11亿多元,19个试点县都有一批项目已经或正在落实之中,广西、云南、辽宁、吉林等省区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兴边富民行动”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上下联动的局面基本形成。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积极进取,量力而行,以点带面,扶持为主,广泛发动全社会参与,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抓住今后五年到十年为主要的关键时期,开好头,起好步,通过试点,总结经验,计划用二、三年的时间,实现“重点突破”,然后由点到面,全面、整体地推进这项工作,实现“整体推进”,由边境到边疆,完全融入西部大开发之中,为边疆各民族的振兴创造良好条件。

(二)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

古今中外的实践证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就政通人和,事业兴旺;社会动荡、民族分裂、国家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不仅得益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得益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政治局面的不断巩固加强,这是构成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从国内外的形势来看,不利于我国稳定、团结和统一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国际方面的因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出于意识形态和自身利益的需要,往往以所谓民族、宗教和人权问题为借口,对一些多民族国家进行颠覆和渗透,以达到他们对这些国家实行西化、分化的目的。最近发生的南斯拉夫政局剧变,就是它们对南联盟长期干涉、挤压、分化的结果。应当看到,西方国家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始终没有改变,80年代末以来,国际敌对势力在我周边国家和地区加强了渗透活动。值得警惕的是,西方国家在东欧得手后,有可能会对中亚地区进行战略投资,寻找机会,对我国进一步施压,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将会更加严峻。二是来自国内方面的因素。我国现阶段的民族关系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应当十分珍惜和维护这种好的局面。这里极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认识和解决存在的某些矛盾和问题。由于经济利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和差异,出现一些矛盾和纠纷是难免的。我们要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民内部矛盾。要教育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发扬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在西方敌对势力的煽动下,国内外存在的一些分裂隐患也会显露出来,如境外的艾沙集团、达赖集团等民族分裂势力以宗教问题为借口,千方百计地对国内进行渗透,制造民族矛盾,鼓吹民族分立。国内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也遥相呼应,制造事端,进行各种破坏活动,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隐患。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好,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防范和打击国内外分裂主义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活动,坚决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为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共同维护平等、团结、互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坚决依法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各种破坏活动。

(三)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

不开放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西部地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自从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西部同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商贸往来就十分密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西部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是从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安史之乱”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古丝绸之路逐步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历史的发展表明,任何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离开了对外开放的大环境,离开了与外部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就必然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就没有兴旺发达的希望。同样,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日渐加快的大背景下,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否顺利实施,也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及国务院最近出台的一系列关于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等都包括了鼓励开放的内容。可以说,国家在宏观领域为西部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政策保障。西部地区应该充分认清目前面临的形势,认清自身的优劣和实际,把握时机,及时制定和出台一些更为具体的有吸引力和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不断强化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扩大开放创造宽松和谐的软环境和硬件建设。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广泛引进资金、技术和项目,开展多形式的经济合作,不断拓宽民族经济的外向发展空间,以开放为突破口,带动西部民族地方经济的大发展。

(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我们国家的民族问题解决的比较好,和我们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密不可分的。这是我们政治上的优势,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这个制度,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和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西部地区是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地区,对这一地区进行开发,决不能离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根本原则,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不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民族区域自治就是空的。如今党中央提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的就是要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举各方之力,加速西部地区发展,逐步提高其经济增长能力,实现区域之间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进而在这一基础上充分保障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的经济利益和自治权利。可见,西部大开发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大开发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大开发不断积累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物质基础,反过来,又借助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优势,营造稳定、宽松、和谐的良好社会环境,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当然,从根本上讲,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互促进还必须通过法制手段来实现。全国人大最近已经通过了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央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当前,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搞好试点工作,把民族自治地方应当享有的自治权具体化。

(五)继续做好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民族问题解决的比较好,尤其是在近些年来国际风云变幻,不少国家和地区民族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我国始终保持了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同我们有一支能够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民族干部队伍是分不开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在培养民族干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人才匮乏、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社会转型和世纪之交的新形势,我们的民族干部培养工作必须进行及时的调整,首先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要求,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培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方面的人才,特别是适应西部开发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经济、科技、工程、管理、法律、金融、外贸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其次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特殊的政策,在稳定当地现有人才的同时,积极吸引外地的专门人才到民族地区参与开发建设。第三要加强民族干部的在岗培训工作,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第四要采取具体措施,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在少数民族中有较高威信的代表人物,充分发挥他们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要加强对各民族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坚持用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要求自己,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根据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还要对各民族干部加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的教育,使他们都能够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在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和团结、稳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战略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