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体验式教学”

2003-04-26 01:58韩萍
人民教育 2003年18期
关键词:辅导课体验式教学心理健康

韩萍

几年来,我采用过讲授、讨论、辩论、讲故事、心理短剧、角色扮演、小游戏、心理测验等不同的方式来上心理辅导课,取得了一些实效。一次,一节课外游戏型人际关系辅导课,使我尝试并体验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也给我带来了意外的启发和更进一步的思考。

一节活动课

初一新生入学转眼近一个月了。

周五,我像往常一样打开信箱,其中,有一封初一学生怯生生的来信。信中叙述道,新学期伊始,周围的一切都是崭新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每每看到同学们三三两两地在一起说笑、玩耍,就恨自已没有勇气去和他们主动打招呼,可又羡慕他们热热闹闹的场面,于是孤独感涌上心头。

由于从小学到初中,环境和自身角色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初一新生在心理上会产生种种不适应情绪,主要有:新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的不适应,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等等,从而给自己带来苦恼。这些都是“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的表现。来信的这名学生,就是存在新学期人际关系不适应问题。

我坐到了电脑前,打算像往常一样给这名学生写回信,帮她分析现状,消除困惑。可是我又想,这样写信,到底会对她起多大作用呢?即使起作用,像她这种情况的新生,其他班级是不是也会有呢?我没有动笔。

针对这位学生的现状和对初一新生普遍心理的观察与了解,根据自己这几年的工作经验,我设计了一节课——《认识新伙伴》。

在课中我安排了三个环节:第一步,“心情写真”。让大家针对那封匿名来信一起讨论,谈感受,提建议。这个环节,是有意给学生创造一个设身处地为同学着想、移情换位地去感受对方、彼此得以心灵相通的机会。同时让学生明白:造成人际生疏还有一点原因,就是人与人之间缺乏了解与沟通。第二步,“人物素描”。让每个学生在小纸条上写出自己同桌的特质,不署名,用代号。然后将纸条收起来,一个一个念给大家听,猜猜纸条上描写的人是谁,验证一下自己对同桌的评价是否客观。这个环节一方面使同学之间增进了解,同时学生也可以借此评判一下自已是不是一个能准确评价别人的人。

有了上面的感情氛围和人际关系基础,我想趁热打铁,给他们提供一个全班范围内的人际自由互动的机会。于是,我安排了第三步:‘花瓣雨”游戏。我对学生宣布:“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不在教室里上课了,我带你们到操场上做游戏!”立刻一片欢呼雀跃声。

学生们聚集在校园里。“我们现在做个花瓣雨游戏,老师不需要说明活动意图,同学们做完以后,自己去感受吧!”活动是这样的:全班分两个大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要求各组成员手拉手分别围成一个大圈。首先,女生组一名发令员绕在圈外跑动并喊口令:吗兰,马兰,开花了!”同学们手拉着手开始转圈,齐声问:“几瓣花?”发令员回答:“n瓣花。”n为2~7之间的随机数。要求即刻n名学生围抱在一起,速度越快越好,有谁没来得及加入或加在n人之后,即被定为淘汰。然后再继续,最后留下的一组为胜。

男生组也同样进行。

意外收获

在游戏中,学生们异常兴奋。每一个学生为了以最快速度找到自已的小组并被接纳,不管身边是谁,都会飞快地跑过去抱在一起,同学之间没有了平时的计较与挑剔。活动后,我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一名女生跟我小声说了一句话,很使我有一些触动,她说:“老师,今天终于有人抱我了。”后来,我了解到,这是一位平时少言寡语、性格内向拘谨、很少与同学交往、孤独自卑的女孩。我不由地想到:人与人之间的确需要接触,哪怕一瞬间眼光的对视,一个微小的抓握动作,一次不经意的搀扶,那种温暖的传递,那種力量的感受,那种潜在的震撼,带来的却是一份信任,一份接纳,可能就是改变一个人、改善人际关系的契机。在这个小女孩与别人的身体接触中,她体验到的那种被楼抱的感觉一定会给她注入某种从未有过的震动,唤醒某种潜在的需要,或许这是鼓励她以后要学会主动与别人交往,积极投入生活的一个转折。

这节课让我领悟到,人际关系辅导课,由于存在的问题不同,辅导的内容和侧重面不同,采用的方式也会不一样,必要的时候,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自己去体验与感悟,从中获得自助。这种方式是很可取的。

鉴于学生们对活动课表现出的热情,我又带他们做了“荷叶上的青蛙”和“信任背摔”两次游戏,活动都分小组进行。在活动中,每个团队都力求最高质量地完成本组任务,从每个人的语言、眼神、举动和行为中所表现的那种急切心情、求胜心态、关爱与团结,可以看出,参与活动,学生们体验到的不仅是快乐,更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信任与接纳的分量和团队合作的凝聚力量。同时,这样的活动对一个人的胆识、自信、自制、进取心、集体意识、关心和尊重他人、责任感等很多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有重要的作用。

引发的思考

几次活动课肯定了一种说法:心理辅导课要强调“活动”,重视“体验”,体现“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唤醒一个人潜意识中的一些心理认识与感受,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从而改善认知,健全人格。这里强调全员性,是遵循心理健康教育不忽视、不冷落、不伤害任何人的原则。而且只有人人都参与活动,亲自体验与感悟,才易于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目的。这种心理健康教学模式,我们称为“体验式教学”。

于是我萌发了一种想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际关系辅导,是不是有必要穿插一些强调体验的心理训练课?风靡全球50余年,正在很多国家培训管理人员中备受推崇的“拓展训练”,之所以这样盛行,源于大量事实的证明:一个人即使具备超凡本领,但如果不学会与人合作,他也很难在现代社会立足,更不用说成就一番事业了。拓展训练”的目的就是:训练个人向自我挑战,同时培养团队的协作精神口这种育人目标不正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吗!

由此看来,“拓展训练”同样是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别是当我尝试着带领学生做了几次游戏后,学生们的强烈反应和积极转变更坚定了我的这种想法。在校长的支持下,学校购置了训练需要的器材,并开设了特定的训练场地。颇具规模和特色的“心理训练室”正在筹建。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拓展心理训练可以使训练者在如下素质或品性方面有显著的提高: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敢于挑战自我,克服心理惰性,磨炼战胜困难的毅力:发展想像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强对集体的参与意识和贵任感;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学习欣赏、关注和爱护大自然。我更迫切地想到:学生的心理训练活动不能单纯局限于一定的训练场地和项目,应该创造条件带领他们组织一些诸如游泳、漂流、划艇、远足露营、攀岩、伞翼滑翔、户外生存等野外活动,带他们去感受绵延山峰、湖泊林海等自然环境。

心理训练,不仅直接起到协调、改善人际关系的作用,同时在一个人的人格、品性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任何一种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训练过程。这就需要明确训练目的和操作方法,精心、系统地设计活动序列。

总之,可以说,体验式教学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但是怎样运用好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心理教育工作者不断摸索。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信奉一句教育格言:教育的效果是心灵的晤对与真情的沐浴。坚持以自己的尝试融入到“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中,我们就能探索出一条真正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教育之路。

猜你喜欢
辅导课体验式教学心理健康
欢迎来到铂金不定期在线辅导课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浅谈乡级初中班主任如何开展学生心理辅导课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分析体验式教学在中职会计课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辅导课的亲身观察能改变家长的看法
浅谈青年教员如何上好“电子技术基础”辅导课